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每日一技】人文社科申请书如何体现研究内容的创新性

2023/6/14 17:59:44  阅读:113 发布者:

文章来源  |  课题宝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是仅次于国家社科基金的、在全国范围内竞标的高级别项目,面向全国教育系  统从业人员公开竞标。教育部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以其选题立意新,学术价值高,评选程序严格,权威性强,成为高等学校的专家学者体现科研能力及水平的一杆标尺。笔者把自己能够成功申报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的一点体会写出来,愿意同有志于申请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的同志们,尤其是年轻的申请者们讨论、交流和分享,期望能对他们在申请科研基金项目方面有所裨益。

要有长期的科研积累

教育部社科司评审项目采取新机制,改变了专家会议的形式,而采取由专家在网上盲评的形式,其公信力是毋庸置疑的。笔者作为省属院校的一名普通社会科学工作者获此殊荣,印证了古语所说   “天道酬勤”。申报书的内容不足一万字,核心内容仅 7500 字,寥寥数千字,体现的确是真功夫。这几千字凝聚了 6 年来的辛勤汗水。这次申报的题目是笔者博士论文的研究成果。论文题目属于俄国史,用的全部是俄文资料,需要大量地翻译资料,而劳动效率十分低,一天能起早贪黑翻译10 页俄文算是不菲的成绩,而翻译出的资料只能用上十之一二。读博经历使笔者对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说的做学问的三种境界有了更深  的体会! 正是因为有“三十年磨一剑”的“厚积薄发”,因而在申报时,笔者一挥而就,一次成功。

积极请教

已获基金资助者有撰写申请书的亲身体会,和他们进行交流,可以借鉴他们成败的经验教训,从而使我 们增加成功的可能。笔者在撰写申报书时参看刘世华的“中国的民主政治模式研究”、刘景岚的“民国时期   东北匪患研究”两个项目申报书,这两个项目均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立项批准,此外,参看了吉林大学博士生导师杨印生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基于DEA-Benchmarking 方法的企业全面绩效评价体系及多维动态博弈研究”、刘世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中的民主风险问题研究”。

评委每年评议大量的申请书,富有经验。写完申请书后,最好请他们审阅并提出意见,然后改进。笔者  申报项目时还请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程舒伟教授审阅并提出意见。他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中国历史学科专家评议组成员。

做好课题论证设计

申请书的撰写是项目申报过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申请书是评审专家评审项目的依据,申请人的思想应在申请书中充分展示出来,因为申请人在初审时没有机会和评审专家见面,评审专家对项目的判断完全 依据申请书,一份好的申请书应该是“外行看了感兴趣,内行看了有水平”。申请书的填写要把握以下环节:

(一)科学选题

课题的选择在申报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选题是否恰当直接关乎科研工作能否顺利展开,关乎能否批准立项。在申报科研项目过程中,申报成功与否,选题是很关键的一步,科研项目的选题要具有创新性、实用性,让评审专家认为该项目具有研究价值。要使选题应具有创新性,需要申报者在选题时应充分作好前期调研和查新工作,避免所研究课题的重复。笔者申报的课题创新性在于可促进对资本主义时期俄国史的研究。国内学界对 1861 年农民改革这一俄国历史关键时期的关键事件尚未作为专题进行系统研究,成果不仅篇幅有限,介绍不够全面,而且深入的 分析和评论较少,无法展现1861 年农民改革的全貌,本课题拟在占有大量中俄文资料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以期追踪国际学术前沿,丰富我国对本问题的研究。笔者申报的课题的实用性是这样体现的: 一是为中国改革提供鉴戒,研究 1861 年改革时国内阻力被成功化解的原因,揭示改革的经验教训,探索其中蕴藏的改革规律,为当代中国的改革提供鉴戒。二是为促进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服务。1861 年改革的遗留问题导致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俄国产生了严重的农业危机,农民的动乱和起义不断,孕育了十月革命的根源。对农村的现代化改造是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长期而  艰巨的任务,解决好农民问题,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另外,课题名称一定要精雕细琢,达到新颖、简练、明了,不能太空洞,要给评审人员一看就知道你要研究的内容或方向是什么。名称字数不宜太多,太长。

(二)检索工作

要全面“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趋势”一栏,是申请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立论的依据。要搞清楚自己所选择的研究内容,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都有哪些人在进行研究,在哪些领域研究,从哪些角度研究,用什么方法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还存在什么问题,还有哪些领域没有涉及或研究的不够深入,针对前人的研究基础,自己计划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方法、采取怎样的思路进行研究。撰写该部分时,一定要尽量全面地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笔者与他人曾经讨论过,国内和国外哪一部分 更重要?  结论是同样重要。像我校这样层次的申报者在论证这一部分时,往往重视对国内研究状况的梳理,对国外的研究状况就不甚了了;  名校的一些年轻的申请者,一般英语较好,认为国外的研究就代表了先进水平,十分注意对国外研究成果的检索,疏于对国内研究工作的检索。这都是片面的。国内的不少研究者们可   能在相关的领域中都做了大量高水平的工作,我们应该看重自己的成果,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同行评议专家   们可能也正在进行相关方面的研究,若看到自己的成果被检索到且得到恰当的评价,在评议时会有一份好心情。笔者申报教育部项目时系统地梳理了国内外的知名学者对本课题研究的学术史,涉及已取得了哪些研究成果,包括专著和论文,都研究了哪些方面,包括改革的原因、改革的准备、改革的实施、改革的评价等;  通过对学术史的系统梳理,找出非常重要、但却研究得很不足的问题有哪些,也就是你的研究空间所在。

(三)课题的研究内容要有创新性

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灵魂,也是科研选题的一条根本性原则。所谓创新性,就是指所选定的研究课题应当是前人所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而预期能取得成果的科学问题。评审专家往往都具有宽阔的学术视野和敏锐的学术判断力,没有创新性或创新性不强的项目肯定难以获得立项,因此研究的内容是否有创新性是决定申报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撰写申请书时,最好是研究内容、方法、视角要突出一个“新”字。

(四)前期成果要有说服力

在申报书申报人个人信息中,要求填写申请者承担省级以上社科研究项目情况以及完成情况和申请者本人近三年来主要研究成果,其实是要求申报者在申报项目前要做好充分的学术准备。所谓学术准备是指有丰富的前期积累和深入的、具有前瞻性的思考,体现在课题论证中就是有切实的、有说服力的前期研究成果。任何创新都是在前期不断地学习、研究、积累中产生的,前期成果是证明申报者有能力完成申报课题研究实力的佐证,因此有直接关系的前期成果对于申报能否成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凡获得教育部社科基金资助的项目都有与申报课题相关的、在业内有影响的学术成果作为支撑,以反映申报者的深厚功底和研究实力。

(五)搭建科学合理的研究团队

完成每一项课题都需要一支结构严谨的学术团队,依靠集体的智慧与力量。因此,课题组成员组成是否合理,决定了课题研究能否高质量、高效率的顺利完成,能否产出精品成果。搭配科学合理的课题组成员,组成一个高质、高效的研究集体是课题申报能否获准立项的一个保障。课题组成员一定要在年龄、职称、学历、  研究专长或研究方向上合理搭配,要形成梯队,避免非研究本课题的人员加入。笔者的科研团队成员都是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张广翔、雷丽平、许金秋均从事俄罗斯历史与文化的研究,在俄国史研究方   面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研究经验,作为工作基础的展示,团队的每个成员均有与本课题有关的高水平的论文,他们的论文均是核心期刊,有 3 篇是在世界历史、2 篇在吉大学报、1 篇在东北亚论坛、1 篇在西伯利亚研究发表。

(六)注意参考文献的权威性和时效性

项目申请书中要求填写资料准备情况,即参考文献准备情况。专家在考虑如果项目被批准了,你是否有能力和水平完成研究? 你是否有研究基础?  参考文献可反映申报者对课题研究现状的把握,以及其学术积累和研究眼光。在填写参考文献时,笔者认真筛选,展示精华,将与研究本课题相关的、权威性的、俄罗斯学  者的最新学术成果(2004 年出版的) 列入参考文献,主要列举了文件汇编类、著作类和论文类三类成果,著作类成果列举的是德鲁日宁、安菲莫夫、里特瓦克、扎哈罗娃、梁申柯这些知名学者的著述; 列举的是刊登在《历史问题》、《祖国史》、《近现代史》、《莫斯科大学学报》杂志上的论文类成果。

本文来源:《长春大学学报》

转自:“学术拓荒者”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本文评论

暂无相应记录!

首页<<1>>尾页共0页共0条记录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