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科基金申报的“通关秘笈”?来听听四年申报者的心路历程!
2023/5/16 14:02:11 阅读:190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公管学术研究 ,作者洪丹娜
接到社科处通知撰写有关国家社科基金申报经验,我当即表明实际上我并不是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良好范本,毕竟是花费了几年才申报上;不过倒是可以给大家鼓鼓劲:如果连我都可以申报成功,那么我相信各位同事,只要认真准备,势必可以中标。每次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都得益于社科处同志的细致指导和帮助,正好借此机会表达对社科处和学院的感谢。即便最近要事缠身,我依然愿意花费时间来撰写。趁此契机梳理四年来申报国家社科的心路历程,回顾学术道路上的不易与曲折,审视自身的不足,总结经验与教训,也为今后学术上的发展阐释更多的可能。个人认为,成功申报国家社科是个人学术路上的重要节点。申报国家社科基金过程的准备和梳理工作,为拓宽个人学术研究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工作;成功申报之后,获得相对充足的经费支持,个人可以沿着国家社科基金设定的研究方向继续往纵深层面挖掘,在三至五年内围绕着课题内容不断深入研究并形成研究成果,可初步奠定个人鲜明的学术研究特色,在日益内卷的学术圈中寻求一席之地。毋庸置疑,成功申报国家社科对于青年学者的学术之路而言是有相当大的帮助的,既然如此,无妨利用国家社科这一平台去获得与学术圈的有效交流。作为一个后进者,我也斗胆与大家分享我的成功(不成功)“经验”(体会),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作者简介
洪丹娜,女,法学博士,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宪法与行政法。
01
没有好运气的我,坚持申报
不可否认,国家社科基金的申报和评审中确实夹杂着运气的成分。但是,这只是从短期来观察的,从长期来看,任何的好运气,背后也蕴藏着申报人的努力与积累,比如某一次会议的发言或某一篇论文的观点恰好被评审专家关注到了。评审专家固然有其个人的学术偏好和学术品味,但大体上也遵循学术圈共识性的评价体系。努力为本,运气加持,自然可以顺利些。即便没有好运气,也可通过努力来弥补。正因为如此,国家社科基金申报如果一次申报不成功,完全没必要气馁,坚持第二次、第三次申报,不断复盘总结经验,总会有成功的时候。也许对我而言,坚持和努力就是最好的运气。
以我个人为例,2018年我第一次申报,申报前已撰写了一篇学术论文但未见刊,据说通过专家评审上会了,但是由于我申报的是新兴领域的课题,而国家社科是按传统学科分类的,我的选题并未落在我所熟悉的公法学学术圈,我并不清楚到底分在哪个学科,最后并未中标。不过这次的经历告诉我,能够上会已经说明自己具备相应的潜力了,我相信只要多加调整,付出努力,坚持申报,应该会成功的。2019年因申报教育部课题不能申报同年度的国家社科就停报了一年。2020年我又重启了国社科申报之路,由于2018年的选题已经过了研究的窗口期了,我就又重新拟定了新的选题,但也结合自己已经撰写的论文来展开,具备一定的研究基础。并且,吸取了上次申报的经验,我尝试将新兴领域的研究与传统学科资源结合起来,特地在题目当中加入了“宪法调适”,希望能够落入我所熟悉的学科领域进行评审。2020年因为法学核心论文还未见刊,前期成果并不多,可能有所影响,当然最主要还是选题和论证。2021年我继续对原有选题做了调整,也有一定的前期成果,最后没有中标,我认为申报书的内容已经相对比较成熟了,我就以此为题申报了司法部2021年度的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课题,便中标了。司法部课题的立项率也不高(2021年为12.4%),竞争也十分激烈,能够中标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我的选题和申报书论证的质量是能够得到学术同行的认可的。这次经历也强化了我的信心。于是,2022年我继续坚持申报,虽然怀孕期间精力受限,但由于前期已有研究基础,申报工作还是相对轻松。这次申报我重新调整了题目,搜索了新的文献材料,重新梳理了论证逻辑,增加了创新点,将原有课题中有关算法权力规制研究这部分与数字弱势群体的人权保障结合起来。由于我预产期是在2月底,担心产假期间未必能够修改申报书,我就在过年期间根据各方意见提前修改完善申报书。到了系统填报的时候,我当时还在坐月子,不过前期材料都基本准备妥当了,自己也相对满意了,我就按部就班在系统填报和提交材料。很幸运,今年中标了,据说也是分在我不熟悉的学科组里。
02
新兴领域课题申报:风险与机遇并存
关于国家社科选题,近些年来,不少学者将目光投射在新兴领域的课题申报中。从2022年度国家社科立项项目的高频词中也可以反映出来,有关数字化、算法、数据等已成为法学学科的新兴领域研究重镇,也大抵可以发现评审专家对新兴领域重要问题、前沿问题的偏好。不过,新兴领域课题申报风险与机遇并存,需提前做好准备与预判,尽可能结合本学科资源展开研究,具备一定研究基础则有助于提高申报成功率。
第一,新兴领域的选题往往具有鲜明的新颖性,容易获得专家的关注。毕竟传统领域的研究选题相对饱和,想要在选题新颖性上突破重围,面临的竞争也许会更大。
第二,新兴领域的研究往往具有前沿性与国际视野,如果论证扎实可靠的话,容易获得专家的青睐和好感。这大体上是新兴领域课题申报所具有的优势吧。不过,从根本上来讲,仍然取决于选题的价值、论证的力度与深度这两大点。
与此同时,新兴领域的课题申报也存在一定的风险,需要审慎展开论证,特别是提高其理论性,注重论证。首先,新兴领域的选题可能由于评审专家不太熟悉而存在一定的挑战。如前所述,国家社科评审时是按传统学科分类进行的,以法学为例,如果不属于理论法学、法律史、国际法,申报时只能填报“部门法学”或者“法学其他学科”,至于具体分到哪个学科组不得而知。如果分到与题目匹配度不高的学科组来评审,可能会存在劣势。毕竟,在不熟悉的学科圈中接受评审还是存在一定的学科隔阂的。其次,新兴领域的课题论证如何与传统的理论结合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换言之,新兴领域所面临的问题是属于现象层面的描述,如果需要展开研究,必定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试图运用或改造原有的理论去阐释现象背后真正触及的本质问题。因此,在评审专家眼中,如果对新问题的把握未能上升到理论层面进行融贯的解释,或者阐释的深度不足,或者阐释的路径存在较大的争议或者短板,很可能就会由于论证上的不足而被淘汰掉。
03
课题申报书须多轮修改与完善,申报书至少先过了自己这一关
如果说申报国家社科基金有什么通用的经验可以借鉴的话,我个人认为就是,课题申报书需要多轮修改与完善,至少先过了自己这一关。人都是有惰性的,有不少科研工作者也都有拖延症的,加上每年年底到次年年初这段时间,面临期末考试、学术会议集中多重任务,又有过年放假和家庭琐事,如果未能及时推进研究计划,完成申报书并进行修改,可能就会使申报书质量停留在初始的阶段,未能获得应有的提升。因此,就我个人经验而言,申报国家社科应该是持续作战,而不是临时抱佛脚。国家社科项目的申报应立足于本人一以贯之的科研兴趣和研究基础,并在平时中积累相应素材和文献,为申报书的撰写提供重要的材料支持。到了每年申报的关键时候,最好是按照社科处和学院时间节点的要求,敦促自己去按时完成选题论证、申报书初稿并多次修改打磨,最终形成相对满意的申报书。社科处在国家社科申报中积累了诸多经验,按照社科处的指引,按部就班去撰写和修改申报书,一般都有所提升。此外,学院聘请专家进行评审并提出意见也对申报书的完善大有裨益。申报人如能在这些环节中抓住机会,思考申报书的论证深化,申报书的质量自然也有所提升,申报的成功率也会提高。申报人对于自身研究课题的论证容易陷入自我肯定的逻辑之中,难以发现申报书存在的问题。如能借助社科处形式审查和专家评审环节,试图跳出自我肯定的逻辑,回到相对客观的外在评价中去审视自身论证的不足,拓宽研究的思路,补强论证的材料,加深论证的力度。我想,至少,申报书的质量是过了自己这一关的。至少,申报人本身已经尽了可能的努力去完善申报书,即便最终没能立项,也完全可以用来申报其他项目或者为来年的申报奠定基础。
本文来源:公管学术研究
转自:“选题宝”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