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干国祥
学生:德阳沱江路小学三(6)班
时间:2023年3月1日
课堂描述:马玲
第一课时
《绝句》
干老师的课,从指导孩子们学习单元页开始。
大屏幕上,三下统编教材第一单元的单元页被投放出来,发光的红色线框把人文目标素养这段文字标示得更加醒目:
飞鸟在空中翱翔,虫儿在花间嬉戏。大自然中,处处有可爱的生灵。
干老师先请同学们把这段文字齐读一遍,然后指导学生分析:“这段话中最重要的一个短语是什么?”
“可爱的生灵。”
“你认识哪些可爱的生灵呢?”
“小燕子。”孩子们刚刚学完《燕子》。
“小燕子和所有像小燕子一样的,都是可爱的生灵,对吧?看看这是啥?”ppt上出现了一张
,上面有两只可爱的鸟。
有同学说是鸭子,有同学说是鸳鸯,那到底是啥呢?干老师解释,这是古代人认为的一种鸳鸯。ppt上又出现一张
,上面是我们现在熟悉的鸳鸯。
干老师讲解了两种鸟的不同。古代人认为的鸳鸯也是一种水鸟,古代叫鸂鶒,现在叫秋沙鸭。这个环节有何目的呢?跟本单元大概念无关,也跟这首诗没有什么不可或缺的关系。这是干老师的一个小兴趣,他在备课时发现的一些有趣的地方,课堂上也就顺手传递给学生,一点小灵机,一个小好奇,三五秒的时间,或许就埋藏下一份生命的可能与丰富。
真正跟本节课有关且有必要的是“鸳鸯”的生字教学,也是在这几天教学中被老师们反复提出的——作为单元语文教学组任务的生字词教学,该如何在“单元大概念教学”的课堂上体现呢?
即使是三年级的同学,他们也马上发现了这两个字的造字规律,都是形声字,形旁都是鸟,表示是一种鸟类,声旁,干老师则让同学们列举相同声旁的字帮助理解。
“鸳”字,同学们找出了“怨念”的“怨”字,干老师补充了“大宛yuān国”,因为大家熟悉的汗血宝马就出自这个古国,很有记忆点。而“鸯”的同声旁字就更多了,从本字“中央”到“插秧”、“遭殃”,很快就解决了。
“鸳鸯是一只鸟吗?”字形理解后,干老师就这个词的特别之处问同学们。
“不是。是两只鸟。”
“那是不是一只叫鸳,一只叫鸯?”
同学们有些拿不准了。一个男生联想到了夫妻,“鸳鸯就像夫妻,总是一对一对的。夫妻非常恩爱,就叫鸳鸯夫妻。”
“那么是不是雄的叫鸳,雌的叫鸯啊?”干老师再问。
看着同学们的困惑,干老师解释道:“鸳也是两只鸟,鸯也是两只鸟,所以雄的就叫雄鸳鸯,雌的就叫雌鸳鸯。”
“鸳鸯”生词的教学到此结束,ppt上出现了大标题——学习内容的主题,干老师小结道:“好,我们已经知道了本单元我们学习的内容跟什么有关?”
“可爱的生灵。”
“那么这个单元我们怎么学呢?学习方法是什么?”
干老师指着单元页上语文素养目标第一条“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让孩子们齐读。
然后,ppt上出现了第一课三首古诗词的课文页,同时出现第一个核心问题:这三首诗里,有哪些可爱的生灵?
干老师让同学们拿笔圈画:“赶紧圈,赶紧找,把这些可爱的生灵逮住,然后再放掉。”
大概两分钟后,干老师让同学们一起按顺序说出圈画的“可爱的生灵”。
大家先说的是动物:燕子、鸳鸯、鸭子、河豚、黄鹂。
“除了这些会动的会跳的会游的是可爱的生灵外,还有什么也是?”干老师指导。
“还有植物也是,”一个女生发言,“有桃花、蒌蒿、芦芽、还有梅子和小溪。”
“小溪是不是植物啊?”
“不是。”
干老师又带着同学们把女生漏说的植物补全了。“还有花草、竹子、桃花、蒌蒿、芦芽、梅子,还有一个绿荫。”
“所有这些可爱的生灵写在诗歌里面,都叫做景物,因为作者把这些想法意思都放在这些景物里,它们又叫做意象。”【课后教研时,有老师提出要不要对三年级孩子说“意象”这个词,干老师认为,因为“意象”是学习诗歌(无论古诗还是现代诗)的重要策略之一,另外,意象其实就和“景物”、“事物”一样,意思并不难理解,所以这并不是问题。】
“除了动物、植物,作者还把思想感情放在哪里?”
“事物。”第一排一个小姑娘高举着手,回答。
哪些事物呢?同学们七嘴八舌,从三首诗中找到这些:江山、小溪、春江、春风、泥融、沙暖,干老师相机指导同学们把“泥融”和“沙暖”更准确地表达为“融泥”和“暖沙”。然后又指导学生发现还漏了两个最重要的——“迟日”和“日日晴”。
从动物到植物这些可爱的生灵,再到生灵们生活的背景事物,层层剥开,孩子们学得清爽明快,难怪最后发现了“迟日”的男孩一声惊喜的高呼。
但真正学习“大概念”的挑战,从这里才开始呢!
“这么学诗还不够,我们都把它变成了一个个词语,这不叫诗,怎样才能更好理解这首诗呢?”干老师再次明确学习方法并让学生齐读——
“我们既是学三首古诗,也是学习边读边想象画面,用声音把画面读给别人听的读书方法。”
“也就是说,画面不仅你读的时候脑子里有,听你读的人脑里也有。好,我们就一首一首地来练习。”ppt上,杜甫的《绝句》被大大地投放出来,诗句旁边是学习方法:“边读边想象画面。试着用声音把画面传递给想象中听你朗读的那个人。”
干老师让同学们每个人自己开始练习,看看脑子里有没有画面。
学生自由阅读着,想象着。可是,朗读能听的到,想象的画面怎么体现出来呢?
干老师先做了朗读的示范: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老师的朗读带动了学生的声音加入,读完后大家又一起齐读了一遍。
“读到哪里,你没法变成画面了?”干老师问。
三年级的小盆友们各个都是初生牛犊,纷纷表示没有。
学生既然没有问题,那么老师就来提出问题,干老师问了这样一个有意思的问题:“迟日,是太阳出来迟,可以睡懒觉,还是太阳落山迟,白天太阳停留的时间长?”
果然一个冒失的男生先说是“迟日就是春日”,等干老师再给他读了一遍题后,他选择了“太阳出来很迟”。
一个女生反对:“我觉得是太阳落下很迟,但因为什么,我不知道了。”
“因为它后面说了‘江山丽’,因为太阳很晚落下,所以江山才会美丽。”又一个男生解释道。
这个小男生太会思考了,他的发言引来了干老师一连串“哇哇”的赞叹,并提议为这个同学鼓掌。
的确,对“迟日”这个词的理解关系到对整首诗画面的想象。太阳落山时间的推迟,意味着白天越来越充分,越来越热烈的阳光,干老师带领孩子理解诗句意思:“因为迟日,所以……”
“江山丽。”
“江山是怎么丽起来的?因为太阳照得越来越多。”
干老师引领孩子继续联想:“在这之前,万物是怎样的?”
由此前推到万物在复苏之前,是不美的,是枯萎的凋零的,是沉睡的冬眠的。但是,越来越持久的太阳,让它复苏起来了——“江山丽”,干老师再分别引导孩子理解。
“江山,是不是说就是河流和山川?”
“不是,还有很多事物。”
“很多很多,江山就是说天地间的万物。”
“你能用‘丽’组词吗?”
“美丽”、“艳丽”、“华丽”……
“用到‘丽’的,都那么漂亮,你名字中有‘丽’的女同学,举举手看?”
“没有。”
“哦,今天都是‘丽’。啊,天地江山和生长中的万物,它们都美丽、明丽、亮丽,因为有什么?”
“因为有迟日,因为有太阳,因为有越来越长的太阳。好,现在再读这句话,看看跟以前一样不一样了?”
“迟日江山丽。”孩子们的声音饱满了。
“再读。”
“迟日江山丽。”孩子们的声音更亮了。
“再读不是越来越响,而是要把这种画面想象出来。想到越来越长的阳光,万物蓬勃生长。声音不要太响,再读一遍。”
“迟日江山丽。”就这样在理解了“迟日”、“江山”、“丽”后,再通过朗读去想象画面,让画面变得更加丰富起来,虽然孩子们的声音好像差别不大,但是有理解在了。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接下来学习第二句。
他首先抓住了“春风”:“这春风啊,和一般我们在用的春风有什么不同?”
坐在最后的一个女生说:“我觉得春风很温柔,吹起来感觉……”
女孩子不知道如何描述春风温柔的词了,干老师追问道,“为什么说春风很温柔?”
“因为春风一吹,花草都发出香气来。”
“因为前面说了‘迟日’,后面还要说‘泥融’,还要说‘沙暖’,那么,风咋样?”
“——风柔。所以说它是柔风。这句诗里的春风就是这样。你想象一下这风,它的温度,是不是很高?(不是很高)。想象一下它的强度,是不是很冷?(不是很冷),是温和的。”
“你现在知道了,花草为什么香?或者说作者为什么闻到了花草的香,因为温暖的和煦的春风把花草的香送过来了。”
理解了诗句意思,干老师并没有止步,他继续追问:“这句诗里的景物,是看到的吗?”
“不是,是闻到的。”学生七嘴八舌。
“诶,这是闻到的,记住,很多美丽的东西是看不见的。为什么?因为亮丽的往往不香,芬芳的往往不亮丽。米兰,大家知道吗?桂花,大家知道吗?桂花漂亮吗?不漂亮,但是很香。所以眼睛看不到,那么鼻子、耳朵、皮肤就会帮我们的忙,就会成为我们感受春天的重要的帮手。所以我们出去找春天的时候,不但要带着眼睛,还要带着什么?”
大部分同学都先说了“鼻子”,有个孩子说“嘴巴”,他说嘴巴可以尝,干老师让大家先记住这个同学的回答。
理解完第二句,干老师让大家再读这一句,并再次想象画面。
接下来学习后两句。干老师的问题是:“‘泥融’和‘迟日’、‘春风’在词语组成上有什么不同?”
第一排一个戴眼镜的男生发现了:“它倒过来写了。”
“泥融,就是融泥。那么融之前的泥是怎么样的?”
“特别的硬。”
“对,或者特别硬,或者是干的,是冰的,对不对?现在呢,湿润了,融化了。”干老师把相同结构的词“沙暖”也一并讲了,“‘沙暖’呢?也一样,沙子变暖了,之前是冷的沙。”
继续用补充说话的方式练习孩子对诗句的理解和表达:因为沙暖,所以……
“因为沙暖,所以鸳鸯才醒了。”一个女孩迟疑地说。
“诗人怎么说?是醒了还是睡着?”
“是睡着。”
“因为沙暖,所以鸳鸯才睡着。如果沙冷,那么鸳鸯就不愿意待在那里了。冰冷的沙,谁愿意睡啊?鸳鸯就跑掉了。”
“你看这两句,‘泥融飞燕子’和‘沙暖睡鸳鸯’,它们的美感是一样的吗?”干老师再问。
“不一样。一个是动态美,一个是静态美。”这个小朋友直接一剑封喉。
“你太牛了,可以当语文老师了。”干老师称赞他并且问其他同学还有没有补充。
果然没有。
“一个是动态美,表现出了燕子的自由轻快,一种是静态美,表现出了一种安全温馨,好舒服啊。你喜欢哪种?”
“两种都喜欢。”
“哇,你们好贪婪啊,贪婪的小鬼们。”
“所以这里刻画了一对快乐的懒鸳鸯以及勤劳的飞燕子,都是最可爱的生灵。刚才说了因为‘沙暖’,所以鸳鸯在上面睡觉,那么‘泥融’和‘飞燕子’啥关系?谁告诉我?”
“因为燕子要叼泥做巢了,硬的泥它就叼不动,融化了的泥,它就可以叼着做巢了。”这个女孩子表达得很清楚。
“原来燕子是要把融化了的泥叼回去做新窝,就可以生宝宝了,多么勤快。再看这对鸳鸯,同样是做新家,多懒惰啊。找块暖和的沙,来,我们在一起下个蛋,ok?”孩子们都乐不可支。不过这两句诗里的确也含有这个时节的物候,燕子、鸳鸯这些可爱的生灵们要为春天孵育宝宝们做准备啦!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干老师让孩子们再把后两句诗美美地读了两遍。
现在,去掉了一切理解后,大屏幕上就干干净净的这首《绝句》了,干老师小结说:“你看,这就是我们刚才说的边读边想象画面。我们读的画面出来了吗?跟我们刚才想象的一样吗?”
“不一样。”
“不一样,要好的多,对不对?那么,这首诗究竟写了啥呢?”
“写了初春时期的美景。”被干老师夸“眼睛一直特别亮”的坐在最后面的那个男孩,一句话干脆利落,概括力极强。
干老师教大家可以这样说:“描写了怎样的春天的景色?你可以这样说,用眼睛看到的,用鼻子闻到的,从哪里感受到的动态的自由灵动美,从哪里感受到的静态的安全温馨美。”因为干老师要用两节课的时间教完第一课的三首诗,所以这个环节没有停下再让孩子们练习,他让大家再一次用朗读把感受到的都表现出来。
最后,干老师自己则用一段优美的短句,概括了这首诗的内容及精神。
天初暖,日初长
春日迟迟
春风暖暖
天地之间
万物生机勃勃
(万物)各各不同的自由快活
(万物)各各不同的美丽迷人
再带着理解回到诗句,再一次朗读全诗。
因为是在四川德阳沱江路小学上的课,所以干老师最后还给三(2)班的同学送了一个彩蛋——
“你知道杜甫这首《绝句》写的是哪儿的景色吗?就是我们四川盆地春天的美景啊,当时杜甫来到四川,生活得很——巴适(笑声)。看到这里美丽的景色,鸳鸯啊、秋沙鸭啊其实是看不到的,因为它们躲在无人的旷野里。所以现在你要读这首诗,不仅要把诗里写的,还要把你外面可以看到的风景都带进去, 迟日,四川的江山丽啊,春风,德阳的花草香啊,要有这种感情才好。最后我们再读一下——”
绝句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孩子们的声音又响起来了,虽然他们才小学三年级,但是这28分钟轻松的聊天般的学习中,这首只有20个字的小诗,会带着千年前杜甫的欢喜,会带着家乡风景的骄傲,更会带着自己的生机勃勃,也加入到这天地万物的自由快活,成为天地间美丽迷人的风景吧。
《三衢道中》
接着学习《三衢道中》,至于为什么要跨过第二首诗《惠崇春江晚景》,先学习第三首诗,就先成为诸位读者心中的小小谜团吧!
“现在我们坐上飞机,从成都来到哪里?”
“三衢道中。”
“三衢道中在哪里?在浙江,干老师就从浙江来。我从浙江过来,就是为了把你们带到浙江去。”同样,轻松的对话氛围中,ppt上出现了浙江省地图,并用红色大字标注出衢州市的位置,开始了同是经典古诗的《三衢道中》的学习。
干老师先从解题入手:“‘三衢’,三衢是个啥东西?三衢,是个地方,现在叫衢州。为什么叫衢州呢?我们看看‘衢’这个字,‘衢’是大路,四通八达的道路,通衢。衢州这个地方我经常去,它全是山,可为什么还要叫它衢州呢?有人说那里有‘三衢山’,所以把它叫作‘衢州’。错了,这是假的。我告诉你答案。”
干老师指着地图上衢州的位置让学生看:“它旁边有哪几个省?”
学生发现,衢州是浙江省的,衢州旁边连着江西省和福建省,这样一共是三个省,因为从衢州能够通到三个省的地方,通往三省的道路,所以就叫‘三衢’。
“现在我们知道,衢州可以通往三个省,那个地方是山区。”干老师结束了“三衢”的讲解,开始带学生进入诗歌学习,刚才第一首诗的学习方法要迁移到到本首诗的学习,继续“边读边想象画面。试着用声音把画面传递给想象中听你朗读的那个人。”
真的挺有意思,这首七言绝句,孩子们在自己朗读想象画面的时候,声音里却颇听出些东西和韵味来。
很快,教室里读诗的声音停下了,干老师问道:“大家是不是认为读书的时候又做到了想象出画面,没有遇到障碍吗?”
“没有。”声音振振,好一群自信儿童。
“你们真厉害,但是我习惯要考考你,‘梅子黄时日日晴’,请问,这棵梅子树种在什么地方?”干老师的课堂上,他的问题总是这样无厘头却又让人忍不住一探究竟。
“有太阳的地方。”得,“迟日”马上在这里也显现威力了。
“这不白说嘛,没有太阳怎么活呢!”干老师笑。
“曾几的家里。”就在干老师想告诉大家的时候,有个声音不紧不慢清楚响亮地说了出来。
干老师一下子惊喜了:“刚才是谁说的?请站起来!”
原来是倒数第二排一个小男生。大家都为他鼓掌。干老师兴奋地说:“我告诉你,在座的各位老师也未必能说的出来。”的确,正做笔录的我脑子里顺便也过了一下这个问题,可还觉得有些没头脑的时候,这个男孩已经说了出来。当然,我更好奇的是干老师设置这个问题的用意。
干老师接着讲:“我这个老乡曾几啊,他是坐在家里看到了什么?”
“梅子黄。”
“梅子金黄。那么,梅子黄时天气是怎样的?”
“都是秋天。天天都是晴天。”德阳孩子凭德阳经验来回答江南衢州物候天气。
“你不知道,其实啊,在干老师家乡也就是衢州那一带,每年梅子黄时都有一个专有名词叫‘梅雨季节’。说明天气是怎样的?”
“没有雨。”哈哈,这样的“没雨季节”。
“有一句诗专门说这时候的天气——梅子黄时家家雨,就是说梅子金黄的时候,差不多天天都要下雨。现在看到问题了吧!”
“日日晴。”异口同声。
“以前是天天有雨,现在却天天都是晴天。”一个男生更加清晰地表达。
“那你想做些啥?”
“晒晒太阳。”一个孩子的回答让大家都快活了。
“原本是梅雨季节天天下雨的天气,现在却天天是好天气,他想晒太阳,你想干什么?”
“出去玩!”声音也雀跃了。
“所以诗歌就记录了一次外出旅游的全过程,请问他的目的地是哪里?”干老师再问。
于是,这个问题就带起了对全诗字面意思的理解,一阵快乐的师生问答后,这首诗变成了这样对照方便的理解。
诗人曾几这次外出旅游的目的地是哪里——虽然同学们七嘴八舌,但仍然无法从诗中得到确定,所以先悬置,等会儿再说。
诗人旅游的路线是:三衢道。
为什么会有这次旅游——因为“梅子黄时日日晴”,梅雨季节里难得的大好天气;
诗人先怎么走,看到什么?——先“小溪泛尽”,乘船逆流而上,看到“绿荫”;
再怎么走,看到什么?——再“却山行”,溪水尽头转成山路,看到还是“绿荫”;
最后回来时又怎么走?看到什么?——“绿荫不见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回来时还是看到绿荫,不过又增加了听到的黄鹂叫声。干老师在这里特别强调了黄鹂不是看到的,而是听到的。
对诗句内容梳理完后,现在只有第一个问题了——目的地究竟是哪里?说实话,我也非常非常好奇,因为昨天课后老干对谢校和我们几个就提出了这个问题,曾几这次旅游的目的地是哪?大家绞尽脑汁也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回答来,所以就万分期待今天的课堂。
只听干老师问同学们:“作者兴冲冲地去旅游,有没有到达目的地,我们不知道,因为我们还不知道他的目的地是哪里?那么回来的时候是不是兴致消失了?不开心了?”
这个问题一下子让同学们沉入了思考。是啊,作者回来的时候到底开心不开心,比去的时候更开心还是不开心?
“有点开心!因为他去的时候看到了绿荫,回来时除了看到绿荫,还听到了黄鹂。”这是个会读书会听讲的男孩。
那么其他同学理解了吗?干老师又面对全班,再次通过问答,全班同学都确认了诗人回来的时候比去的时候看到的多,因为诗句中有一对重要的反义词:“添”和“减”。
于是,干老师抓住这对反义词,从字意上来教学生字“减”,这也是教研中老师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三年级要教学单元大概念,那么生字词等基础知识怎么处理,也不能像高年级那样通过检测快速解决。所以,这堂古诗课上,干老师就把生字教学也带了进来。当然,从他的处理可以看到,他重点教学的生字都是跟诗词意思感情紧密相关的。
“天气变化了,你妈妈经常提醒你要——‘添’、‘减’衣服。添衣服就是多穿衣服,减衣服就是什么?”
“脱衣服。”孩子们比划着说。
“干老师刚才就怎么样了?”干老师刚才上得兴起,把皮夹克脱掉了,没想到成了课堂上的灵机。
“干老师脱衣服了。”
“什么脱衣服,这么高雅的人怎么叫脱衣服,应该说什么?”
“减衣服。”孩子们马上转过来了。
“对,应该说‘减’衣服!”笑声过后,干老师又问:“为什么‘添’字是三点水,‘减’字是两点水?”
一个小姑娘说得有趣:“因为‘添’是添上一点,‘减’是减去一点。”
“妙啊!本来‘减’也是三点水的,但是后来人们想,我要跟‘添’反过来,所以就把它减掉一点了。‘减’的另一个反义词是什么?(是增),‘增’为什么是土字旁呢?(学生黑人困惑脸表情),你看,那个山都是一层一层土增加上去的,山上的水往下流,所以就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增减’。”
“兴冲冲地去,有没有达到目的地呢?”干老师现在开始解决刚才悬置的“诗人旅游目的地”的问题了,“‘小溪泛尽却山行’,刚才我们说不知道目的地在哪儿,现在我给你一段话,虽然你听不太懂,但我告诉你。”随着干老师的点拨,ppt上出现了一段文字,是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那段: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注。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晋朝的时候,有个武陵的渔夫,有一天他沿着一条陌生的小溪前进,迷失了道路,突然看到了一片美丽的桃花林……
这简直太妙了!一直以来人们对这句诗的解读都只是把它作为游踪,但干老师却独具慧眼,看到了此句与“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的精神同构,“溪”字独有的符码意义,让这一次普通的出游因“目的”更显现出古代士大夫精神上的情趣与情怀。
不过,课堂上干老师会怎样给这些三年级的小豆丁们揭示呢?请继续跟着我的记录往下读。
“晋朝的时候,有个武陵的渔夫,有一天他沿着一条不深的小溪前进,结果迷路了,他突然看到了一片美丽的桃花林,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桃花潭水深千尺。”这不就是孩子们在调动知识存储来理解“符码”吗?
“世外桃源。”果然,真有孩子说出了这个词。
“对,世——外——桃——源——,是不是最美的地方?那么诗人是不是知道没有世外桃源?”
“不知道。”“知道。”声音参差不齐。
“但是万一遇到了呢?他是心中怀着一种山林深处有世外桃源的美好遐想,他知道找不到,但是诗歌里一定要说找才有味道。所以世外桃源是他想去的地方。兴冲冲地去,有没有找到世外桃源?”
“没有。”
“他本来想着小溪的尽头,深山某处也许有世外桃源,可是没找到,岂不是要灰溜溜地回来啊?”
学生点头。
“本来是要灰溜溜地回来的,可是是谁告诉他,不要灰心的啊!”
“黄鹂。”
“诗人自己认为,黄鹂的这几声啼鸣告诉了他什么?”
“可能是在告诉他,世外桃源在哪里,也可能是在提醒他,他可能就快找到了。”后排的一个男生这样说。
“他‘可能’这个词用的好,因为我们只是在猜测,他到底领悟了什么,我们不知道,我们只知道答案,这几声黄鹂让诗人开心起来,高兴起来,妙,不虚此行。到底领悟了什么,不重要。”
这时候,ppt上又出现了一首同学们熟悉的古诗《山行》,干老师要拿它和《三衢道中》互文做什么呢?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学过这首诗没?”
“学过。”
“这首诗里,这幅画中,诗人认为最美妙的风景是什么?”
“枫林晚!”“二月花!”
“错,诗人认为最美的风景是‘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干老师指明,又问:“你希望到那个地方去生活吗?你希不希望到那里去生活?诗人希望。就像这里的曾几,他希望到哪里去生活?世外桃源,可是能不能去?不能,因为我还要做作业呢?(学生一下子都乐了),所以我不能去,那不能去咋办?是不是埋怨哎呀太痛苦啦,我还要做作业,他转过来一想,我眼前的同学就很美好了,我欣赏我的同学,今天跟他吵架,以后就会成为一生最美好的回忆。干脆我们下课打个架吧,(学生又乐了),这一切都非常美好。所以他不看远处的风景,只看近处的枫林晚,发现霜叶红于二月花,不要到远方去找风景,风景就在哪里,风景就在眼前,主要看你的心。所以用不用去找世外桃源,不需要,黄鹂告诉他。”
就这样,在两首诗的互文照见中,干老师通过生动有趣地讲述,让这些三年级的孩子也感受到,诗人这一次不仅是一次兴致勃发的旅游,而且作为诗人,即使是一次旅游,也会寄寓着他精神上的情怀与情趣。
理解后依然是通过朗读来表现。
“好,我们现在知道了,试着用声音把作者见到的、悟到的人生道理读给别人听。”
同学们再次朗读全诗,这次的声音又添了几分丰富。
三衢道中
【南宋】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
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
添得黄鹂四五声。
孩子们读完后,干老师照例ppt上出现了一段他读本诗的感悟,读给孩子们听:
世外桃源
只在心中
能欣赏绿阴
欣赏黄鹂的鸣声
欣赏生活中的
点点滴滴
就是
身在桃源
然后,让同学们带着这个领悟,再轻声读一下全诗。
三衢道中
【南宋】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
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
添得黄鹂四五声。
至此,这首诗就学完了。只用了16分钟。
一节课两首古诗,学完了。
第二课时
《惠崇春江晚景》
“我们学习第三首诗,这首诗大家应该比我学的好,因为这首诗是你们四川人写的。”干老师话音刚落,就有小朋友说,苏轼是眉山的。不愧是四川的小朋友,熟知家乡的骄傲呢!
“我们放慢节奏,轻轻地慢慢地把这首诗读一下。”
这里干老师藏了个小心机,请看他ppt上的这首诗——
慧崇《春江晓景》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再请看课文上的这首诗——
那么,孩子们能发现吗?干老师这样的用意又是什么呢?
“轻轻地把这首诗读一下,”干老师手指点着屏幕上的诗题,“慧崇《春江——,读。”哎呀,他太坏了,给学生挖了一个坑。
果然,已经读过课文的同学依着惯性,大声读出题目——“惠崇春江晚景”,从表情上看,他们并没有注意到这里的机关,把全诗读完了。孩子们读得很开心,尤其在“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两句时,还读出了重音,诗歌朗读时声音和情感的丰富度明显增加了。
“你怎么想?”干老师问第一排一个男生。
男生摇摇头,迷惑,估计心里也困惑,刚读完诗,老师没有问问题,我想什么嘛!
“你居然没想?你们在读的时候真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啊!”没想到干老师居然倒打一耙。
“老师为什么在……四个字外面加一个书名号?你看书上,并没有书名号啊!”干老师继续游戏,他真是狡猾,只是指着大屏幕上的相关文字,而没有直接读出“春江晓景”四字,先让学生去注意诗题中他加的书名号。
这个问题自然难不倒德阳沱小的孩子们,好几个同学马上举手,一个女生说:“因为《春江晚景》是一幅画。”
“《春江晚景》是一幅画,可以加上书名号,哦,你知道我的道理。”
又一个男生举手,他站起来说:“应该是《春江晚景》,不是《春江晓景》。你写错了!”
勇敢的孩子啊!台下也认为干老师无意写错的老师们发出了快活的笑声。
“他说,《春江晚景》我搞成了《春江晓景》……”
有个孩子冒出一句:“没有。”
“哦,有同学说我没有错,那么我到底有没有搞错呢?”干老师追问,看有没有更多的孩子发现玄机。
孩子们犹豫着。
“惠崇在画上有没有题上‘春江晚景’四个字呢?”干老师再问。
“没有。”孩子们很干脆。
“没有!他只画了一幅画,他有没有说这是《春江晚景》?”
“没有。”
“那你能不能分辨出这是春江‘晚景’还是‘晓景’?”
“能!”孩子们很自信。
“你凭什么能?……晓景和晚景的差别是什么?……一幅画上,你怎么能看出是早上还是傍晚的景象?”
干老师的提示下,思考着的孩子中,一个脆生生的声音冒出来:“太阳。”
“太阳?对!所以这幅画里可能有一个太阳,太阳在哪里?”干老师继续追问。
孩子们又沉默了,他们此刻的大脑应该正拼命调动起生活经验,来寻找答案吧!
“太阳一定在哪里?是不是在天上?”干老师提示。
“不是。”
“对,太阳不在天上,太阳在哪里啊?在江面上。太阳在江面上的时候,要么是早上初升,是黎明,要么是傍晚降落。所以同学们,刚才我们猜测到,这幅画里很可能画了一个太阳——江面上有半轮太阳,所以有人认为这是早上的风景,有人认为这是傍晚的风景。苏东坡认为是早上还是晚上?”
“晚上。”
“晚上,所以他叫《春江晚景》,但有人认为这幅画是《春江晓景》。”
关于是《春江晚景》还是《春江晓景》的讨论到此告一段落,那么干老师这个问题的用意到底指向什么呢?确认了画面上太阳的位置,的确跟“晓”或“晚”有关,但是跟苏轼这首诗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关系呢?相信这也是现场听课老师此时的问题,那么,也暂时先悬置,继续看干老师的课堂。
“刚才有同学说这首诗里还有错的,哪个地方?”
“惠崇的惠。”一个男生说。
不知道此刻读实录的老师们有没有发现,对,干老师在让孩子读诗的时候,有两处明显跟课文不同的地方,一个是刚讲过的书名号和“晓景”,一个就是“惠崇”(课文版)还是“慧崇”(干版)。
“是啊,这个和尚画家,他到底叫‘惠崇’还是‘慧崇’?哪个“hui”?”
“不知道。”
“不知道。因为我们看到的笔记里,有人写作这个,有人写作那个。那么我们就要看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来猜猜可能是哪个。先看‘崇’是什么意思?”
“崇拜。”
“崇高。”
“崇,上面是声旁还是形旁?”
“形旁。”
“形旁是‘山’,表示?”
“高。”
“形旁是‘山’,表示‘高’,下面是——声旁‘宗’,表示读音。所以崇字是表示高,表示厉害。那么他到底是‘惠’厉害,还是‘慧’厉害呢?我们就来看看。”
干老师先让同学们看ppt上出现的“惠”字及其字源演变,上面部分其实是个纺锤,一圈一圈,越绕越大,再加上下面的“心”,所以这个惠字就表示心里牵挂,就像缠绕成大大一团的纺锤一样。组词“恩惠”,也就是说,他师父给他起这个名字的时候,希望他把恩惠广撒于人间。
干老师再让同学们看另一个“慧”字及字源,这个“慧”里有一只手,手里拿着树枝干吗?打扫卫生。在哪里打扫卫生?在心里打扫卫生。这个智慧就是“静扫心事”,把你的心事扫掉,不要有心事,“不要有作业的烦恼,做不出不要紧,得零分不要紧,都扫掉扫掉,不重要不重要……”干老师的模仿让同学们乐不可支,不过他又说,“这样扫掉心事的办法对不对,当然错了,今天作业做不出,明天得不到一百分怎么办?不要担心,睡觉才是重要的。你看,这样才是把心事扫掉了。所以这个‘慧’,是聪明,所以叫‘慧心’。”
“那么,你认为这个和尚画家应该是哪个‘hui’呢?”
两个字意思都很好啊!孩子们难以做出选择,但其实他们不知道的是,就在他们难以取舍的过程中,“惠”和“慧”就通过这样有趣的比较而深入到他们的认知,不仅仅学会了两个字,还有相关的识字思维,以及字里蕴藏着的人生道理。
结束了生字“惠崇”的教学后,干老师带着同学们继续读这首诗。
他先对前面的内容做了小结:“刚才我们从这幅画里,通过对‘晓景’还是‘晚景’的辨析,我们发现,慧崇和尚的画里必定画了一轮太阳,而且这轮太阳就在江面上。但是苏东坡的诗里有没有这轮太阳?(没有),这很奇妙。”再提出了新的问题:“现在我们进一步来看看,《春江晚景》这幅画里有哪些景物?这很简单,但是你要动脑筋哦!”
“竹、桃花、春江水、鸭、蒌蒿、芦芽、河豚。”略作思考后,一个女生有序清晰地找出了这些景物。
“谁有不同意见?”干老师环视一圈,只有一个同学有不同。
“漏了一个竹子。”这个男生说。
“她讲了。她首先讲的就是竹。”干老师面向全班同学说,“也就是说,大家都认为画里画了这些景物,是不是?”
学生都点头。
到底有哪些景物,是理解上的难点,干老师这样引导:
“我再提醒你,它一定画的是什么?”
“竹。”学生齐答。
“刚才我们说过,一定有太阳,但诗里没写。那虽然没写但画面一定有的,还有什么?”
“江。”
“对,肯定还有一条江,而且太阳在江上,还有呢?”
“有鸭子。”
“肯定有鸭子,鸭子是画面的主体。还有呢?”
“河豚。”孩子说到了河豚。
“现在我们来说河豚。‘正是河豚欲上时’,请问,河豚上来没?”
“没有。”
“没有你怎么说有河豚呢?”
“这是作者想象出来的。”一个小男孩反应过来了。
“对,是作者想象出来的。‘正是河豚欲上时’,你读成了‘正是河豚上来时’。”
孩子们笑了,他们已经理解了惠崇和尚画面上的景物,有的苏轼未必写到,而没有的,苏轼却凭想象写进了诗里。
“什么叫欲上?”干老师继续强调对“欲”字的理解。
“想要上,将要上,有没有发生——还没有发生。欲求,没有实现的才叫欲求,实现的就不叫欲望了。”
接着又讲生字豚。ppt上先出现了一张海豚的
,干老师问大家:“认识河豚吗?”
“这是海豚。”同学们马上指出了。
接着干老师带着同学们仍然从造字规律和字源上来理解“豚”字。“它是形声字吗?不是。豚的右边是个什么字?不是‘啄’,叫‘豕(shi)’,我们家庭的‘家’下面就有这个字。它表示什么?这是一种动物,我们都熟悉的一种动物,‘豕’是猪的意思。再看左边是个什么旁?”
“月字旁。”
“记住,不是月字旁,是月肉旁。它表示不是月亮,而是肉。肌肤、脾气的脾,都是月肉旁,都表示肉、身体。‘豚’就表示猪肉,猪肉最多的就是猪大腿,所以又表示猪腿。那么为什么把海上的叫海豚,因为它肉很多,像猪一样。所以把它叫作海豚。”
ppt上又出现了江豚的
,学生叫道“江豚”,“对,我们这个沱江水流下去,流到武汉那里就开始有江豚了。”
最后才是河豚的
,“这是什么?”
“河豚。”
“可是这个河豚好像跟海豚、江豚不是一样的东西嘛?”干老师指导孩子看三种豚的差别。
干老师讲解道:“海豚和江豚是哺乳动物,是吃奶的。这是一条小鱼,为什么把它叫做河豚?”
“会不会因为它一生气的时候就鼓成一个皮球?”一个男孩的推测。
干老师称赞他,“对,聪明,它鼓起气来像一个大肥猪。所以叫它河豚。”干老师夸张的描述伴着ppt上一张大大的
,孩子们哈哈大笑,老师也笑了。
课堂上这样的时刻太有趣了。
“刚才有个同学插了一句言,‘但是它也——很——好——吃!’”
说到好吃的,同学们兴奋起来,一阵七嘴八舌。课堂顿时成了吃货交流现场。
“也有同学说,它有毒。有毒才好呢——刺激啊!对不对!”干老师也加入进来,“四川人喜欢吃什么?吃辣椒、麻椒,我们外地人看不惯,觉得自虐啊,这么辣,把舌头都辣掉了呀!爱吃河豚的也这样,他说,有毒,尝试一下才好吃才刺激嘛。”
对河豚的美食品性认识完毕,干老师ppt上又提出一个问题,让同学们读:“画里并没有鱼。春水上涨的时候,会有许许多多鱼逆流而上去产卵。但诗人为什么偏偏只说‘河豚欲上’呢?”
“是啊,鲢鱼也上啊,鳙鱼也上啊,白条也上啊,黄辣丁也上啊,啥鱼都上啊,为什么只说河豚上呢?”
“因为鸭子要吃河豚。”一个同学回答。
“到底谁想吃河豚?是鸭子吗?”
“不是,是诗人想吃。”全班同学确认。到此,为什么苏轼诗中要写画中没有的河豚明白了——因为他是吃货。
干老师小结道:“他写了所有鱼中最美味的一条——河豚,所以河豚是画面上没有,是想象出来的。好,同样的道理,你看书上这幅插图虽然不是原画,不过也基本画出来了,但苏东坡怎么能认为画面上点的那些短短的东西就是蒌蒿和芦芽呢?”
“这是他想象的。”孩子们脱口而出。
“但我的问题是,为什么苏东坡要想象成蒌蒿和芦芽呢?”
“因为芦芽就是长在江里的。”
“长在江里的草多着呢!它为什么不说是菖蒲,而说是蒌蒿芦芽呢?大胆地猜一猜。”
同学们有些困惑了,又是一张张小黑人表情符号脸。
“唉!你不是真正的四川人啊,真正的四川人一定会知道的。你看,我的家乡从来没有人吃折耳根的,我的家乡从来不吃芹菜的叶子的,我的家乡从来不吃豌豆的叶子的,我的家乡从来不吃番薯的叶子的,到了四川来,你们什么都吃。把我惊的了,所以你们现在知道了,为什么是蒌蒿和芦芽?”
“因为好吃。”孩子们一起喊出了声,又是一番流着口水的议论,“芦芽好吃的很……”
“诶,因为好吃!”干老师故作无奈地看着大家,“我们说好的春天的美景呢?怎么读着读着变成了春天的美食。”同学们都笑了。
“但是刚才我们也这样说了,找春天要带着什么去的——对,刚才就是他讲的,春天要带着眼睛,带着耳朵,带着鼻子,他说还要带着嘴巴,果然是要带着嘴巴的。——你有先见之明,鸭先知!讨论美食,嘴馋的先知,你一定嘴馋。”
“哈哈哈!”
满堂欢笑中,干老师让同学们读出ppt上的小结文字——
因为苏轼是四川人啊!
因为苏轼是美食家啊!
因为春天不仅很美丽,而且很美味啊!
“美丽只对少数吃饱了撑的没事的人,美味对每一个人开放,每一个人都喜欢美味。让我们带着想吃美味,赶紧想吃一顿火锅的心情来把这两句诗美美地读一读。”
孩子们快乐的读诗声再一次响起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我觉得口水没流下来,听到这两句要流口水才对。”干老师又读了一遍。
孩子们也跟着又读了一遍。
理解完后,干老师带着同学们对后两句进行小结整理。
“想象的不是画面,而成了餐桌。这就是诗人苏东坡很牛的地方,别人看到了画面,他想到了餐桌,所以诗人看到了什么——”
“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有竹子、桃花、还有春江水和鸭子。”
“对,很好。继续说,他还看到了什么?”
“蒌蒿、芦芽。”同学们还不能精准表达。
“你不能说他看到了蒌蒿芦芽,他看到了什么?”干老师提示。
“想象。”
“他看到了什么才能想象?”
“对,看见了画中短短的野草,他想象到是美味的蒌蒿芦芽。他还看见了什么?”
“河豚。”
“忘了?河豚不是他看见的。他还看见了江面的太阳,但是他没写进去,对不对?”
干老师再次强调:“谁说看见的都要写进去啊,把看见的都写进去能叫诗吗?所以好的诗歌就是,看见的可以不写,没有的可以加上。”
“刚才是诗人看到的,那诗人想到了什么?”
“河豚。”
“诗人把杂草想到了美味的蒌蒿芦芽,由现在想到了未来,未来还有比蒌蒿和芦芽更好吃的河豚。”
后两句的解读到此完成,的确颠覆了以前的解读,起码今天上课之前,我也跟学生一样,一直以为画面上画的短草就是蒌蒿和芦芽。如果照画面实写,那么就成了小学生看图写话,而想象,才是写诗,什么是诗,诗就是打破规则,打破一切规则。
现在开始学习前两句,干老师的大问题是:“这两句诗里,有什么是不可能看见的?”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这幅画上,最近的是竹子,再远点的是几枝桃花,再远处是一条江,江上有几只鸭子。这是他看到的,但是这里有什么是不可能看见的?”
“水暖!”有个孩子的声音在一片模糊的回答中特别清晰响亮。
“那么说明这幅画里的鸭子是死气沉沉的鸭子还是活泼快活的鸭子?”
“活泼快活的鸭子。”
“因为水暖了有小鱼了,它才快活了。”
“水暖是看不见的,是因为看见了鸭子诗人才看见的。那为什么鸭子为什么比其他的生灵和人类更早的知道江水变暖和了呢?”干老师追问。
“因为它就在水里呀!”一个女孩脱口而出。
看到有些同学还很不解,干老师换了一种问法:“它冬天在不在水里?”
“在。”
“对嘛,冬天不在水里的话,它怎么知道水暖了?(冷暖是比较出来的)”
有个孩子却说:“冬天的水不是结冰了吗?”
干老师反问:“你们这里的水冬天结冰吗?”
孩子摇头。
“对嘛,他描写的是四川的风景,南方的风景,所以它不结冰,所以鸭子冬天也在水里。”干老师再次检查孩子们的理解,“‘春江水暖鸭先知’,那我要问你,如果水冷了谁先知?”
“还是鸭子。”这次异口同声。
“为什么?”
“因为它一直在水里。”
“对,水暖了鸭先知,水冷了一样是鸭先知。”干老师又问,“那我们这个地方富起来了,或者穷起来了,谁先知?”
“我先知。”孩子们童言无忌。
“你先知还是你妈妈先知?”干老师追问。
“妈妈先知。”孩子们辨别着。
“校长先知,还是老师先知?”
“校长。”台下听课的老师们都笑了。
“市长先知还是老百姓先知?”
“老百姓先知。”孩子们再一次异口同声。
“餐馆最先知道,为什么?餐馆天天都在做美食,如果富起来,那么就有很多很多人来吃饭,对不对?如果它穷了,就没人来吃饭了。所以社会贫富是老百姓最先知道,老百姓爱去的餐馆先知道。”干老师解释道。
他又问:“学校是美好的,还是坏的,谁先知道呢?”
“学生先知。”所有的孩子一起说出。
“哎呀,太好了,是你们最先知道,市长知道不知道?”
“不知道。”有个孩子嘀咕:“他又没来。”
“他要想知道,要问谁去?”
“我们。”又是齐整的声音。
“对,他要想要知道,千万不要问校长,应该问谁?”
“学生。”
“你们也会说假话的,他应该像苏东坡一样,远远地看着你们,你们在平时玩的时候,眼睛是不是亮的,上课的时候是不是像今天一样聪明的,如果是这样的话,学校就是美好的,如果每天都垂头丧气的话,那学校怎样——”
“坏的。”
“聪明,太聪明了。学校美坏,是学生先知。”干老师这段教学让人深思,这么大的道理却通过两个问题的迁移运用,让孩子们对“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意思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更直接的运用,苏轼美味好玩的诗也更多了几分嚼头。所以他们此时的心情也一定像干老师所感叹的:“哦,这句话原来这么大的道理啊。”
至此,《惠崇春江晚景》全诗就细读完了。干老师再次带领同学们进行全诗总结:“惠崇的画,苏轼看到了这些,可是更想到了更多的东西,你还能想到什么……哦,你除了蒌蒿和芦芽,你还能想到春天其他的美食……不要说,你心里想想就行了,否则的话,我们的课堂上就飘满了夫妻肺片的味道(笑声),现在,我们带着美好的憧憬再把这首诗中等声音地读一读。”
惠崇《春江晚景》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他没看到河豚,他想到了河豚;他只看到了画面上的点点短草,他却想到了蒌蒿好吃,芦芽好吃……”
干老师的指导朗读是有层次的,比如现在,在从苏轼的角度朗读后,就延伸到孩子们学诗的角度:“苏轼的诗,我们读到了……更看到了……还想到了……”
于是就有了这样的师生对话:
“苏轼的这首诗是因为什么而来的?”
“是因为惠崇的一幅画。”
“这幅画好不好?”
“好。”
“有谁证明他画的好?”
“苏轼!”
“他怎么证明的?”
“他写了一首诗。”
“他怎么用诗证明的?”
“美食。”
“一个好的艺术品,它总是能让你想到一个广阔的世界,就像是打开一扇大门,让你看到更多的东西。苏轼看到惠崇的画,他就想到了春天那无比的美食,画面上没有,苏轼却看到有了,这是不是好啊。”
干老师继续问:“苏东坡的这首诗是不是好诗?”
“是。”
“为什么?谁证明?”
“我们证明。”
太喜欢三年级孩子这种自信了。一个孩子反问:“如果不是好诗,他还会写出来吗?”
干老师这样回应:“记住,写出来的,其实作者自己是不知道好坏的。”
另一个孩子马上说:“因为它在语文书里,肯定是好诗。”
“这个有道理,但是这个道理有些勉强,你是用别人作为权威,你自己能不能证明?”
孩子们思索。
“苏东坡怎么证明画是好画,他从一幅画想到了即将到来的美食。那我们由这首诗,想到了什么?刚才我们已经说了,你不仅想吃春天的美食,你还想去春天玩一玩,如果你由这首诗展开了更广阔的想象,那么这一定是一首好诗。所以艺术就是打开你的世界,所以我们再一次美美地读这首诗,把你理解的诗人脑袋里既好看又好吃的春天读出来!”
惠崇《春江晚景》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就这样,30分钟的时间,干老师带着孩子们穿越了这首经典,虽然面对的是三年级孩子,但经典却依然闪耀着经典的光辉,并没有因为孩子的年龄而降级,形式又是那么欢愉,对“一首好诗开启一个世界”孩子们也有了最直接的感受,“一边朗读一边想象出画面”也落实为一次次越来越丰富的有效训练。
最后两分钟,干老师让同学们再次朗读本课三首古诗。他看向全班同学,充满期待地说道:“感谢我们的先人,为我们留下了如此美丽的诗句,让我们学会用特殊的眼睛,去欣赏天地万物的美丽。”
而最后两分钟的朗读,干老师也选用了一种有趣的方法,也是读诗的另一种方法——让同学们用四川方言来读一读。
真是美妙啊!
当第一个小姑娘用德阳话念出“绝句”两个字的时候,这些已经有了千年历史的古诗仿佛一下子活了,你仿佛看到杜甫正在捻须微笑,仿佛看到三衢的山路上,曾几正侧耳倾听着黄鹂的啼鸣若有所思,仿佛看到惠崇和苏轼在一画一诗面前捧腹大笑……
诗歌、文化、气韵、生命、生机就这样一下子喷涌而至,乃至于课后,很多的老师都过来说润湿了眼眶。
我知道,那是因为诗歌,因为经典,开启了一个新的世界。
转自:“小学语文名师”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