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简介】
孙未逾,湖北省枝江市马家店初级中学教师,初中语文正高级教师。湖北省先进志愿者、湖北省优秀语文教师、湖北省国培计划优秀辅导教师、宜昌名师、宜昌市优秀语文教师、枝江名师、师德标兵;曾获全国初中语文教师基本功展评(现场课)二等奖、湖北省教科研成果一等奖、湖北省微课二等奖,出版专著《激活语文阅读课堂的策略探讨》,主编多个课外语文读本,多次参与宜昌市中考命审题工作,指导青年教师成果丰硕;现为中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中心研究员、湖北省教育学会初中语文专业委员会会员、省级教师培训专家库成员、湖北省朱莉萍名师工作室导师类成员、宜昌市中学生发展性评价研究组成员、枝江市孙未逾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教学背景】
王维的诗,尽管读了不少、背了不少,但吸引我让我开始对他有兴趣的,是他的“八卦”,他在九公主那儿“走后门”暗黑掉张九皋而成为状元的“八卦”。
唐朝科举考试没有采用“糊名制”,考卷并不是我们常说的“密封卷”。为什么不密封?因为唐朝的科举考试不是一考定终生,要参考平时成绩,尤其是要参考根据平时成绩制作的、相当于科举考试之前预排名的榜单—“通榜”。“通榜”的名次怎么决定?主要来自社会贤达、文化名人向主考官的推荐。因此唐朝举子们会尽力结交社会名流,并在考试之前将自己的得意诗作写成卷轴送呈贤达名人,以求赞求荐求排名,这便是唐朝非常盛行的风气习俗—“行卷”。王维出身名门,尽管九岁丧父让他无缘跻身“官二代”“富二代”之列,但是他才华横溢、聪慧灵敏,能写一手好诗,工于书画,而且还有音乐天赋,十五岁就写下了“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等脍炙人口的诗句,所以进京赶考时一入京城,就成为京城王公贵族的宠儿,得到包括岐王在内众多显贵的赏识,所以他拿状元,不论是才学还是人气,不论是当堂考试还是平时成绩,都是稳操胜券的事。
但是,当时掌握科举考试话语权的是皇帝的妹妹九公主,而九公主已经内定张九龄的弟弟张九皋为状元。岐王爱才,于是精心策划,把王维引荐给九公主。岐王让王维扮成演奏的乐工伶人随自己去九公主家中赴宴。宴席之中,通晓音律的王维弹奏了自己创作的琵琶曲«郁轮袍»,赢得满堂喝彩,再加上王维“妙年洁白,风姿都美”的男神颜值,当然引起了九公主的注意,岐王更是顺势推荐:“此生非只通音律,至于问学,无出左右。”九公主于是现场听了王维的几首诗,才发现自己素来喜爱的诗,竟是出自眼前的翩翩少年郎。此时岐王再缓缓道出王维科举无人举荐的事,九公主当下表态:“你要取头名的话,我当全力荐你。”我确实没想到,神圣的状元竟然草率得或可称率性得“立等可换”。王维就这样暗箱了等着状元及第的张九皋,于唐玄宗开元十九年身骑白马、锦衣簪花、赴宴琼林,成为长安城中炙手可热的状元郎。(后来王维出任右拾遗,却是因为被他暗黑掉的张九皋的哥哥张九龄的赏识重用;再后来,王维写«使至塞上»的时候,又是因为张九龄罢相而受到牵连被排挤出朝廷。命运流转,此时彼时,竟然都是没有伏线的即时出演、本色出演。这都是后话。)因为这件“八卦”,我开始去“挖”王维。越“挖”,越发现他在诗书画乐各方面的多才多艺;越“挖”,越发现他在亲情友情爱情方面的至诚至真;越“挖”,越发现他这个看起来草率得“立等可换”的状元,靠机遇更靠的是实力;更重要的是,我还“挖”到了他的一块伤疤—公元755年,改变大唐历史走向、使大唐由盛而衰的“安史之乱”发生了,叛军攻进了长安,王维被俘虏。但是安禄山看上了王维,毕竟王维的才华是众人皆知的,安禄山希望王维能为他效力。于是王维一生最大的污点出现了,为了生存—王维放弃了中国优秀知识分子最大的美德—气节,“投降”了安禄山。对王维来说,既然已经选择了偷安苟活,那么就这么平安地过下去也好吧,但是命运却跟王维开了个玩笑,第二年,唐朝军队又打回来了,长安收复了,王维又被俘虏了!作为叛徒,等待王维的将是被砍头的处罚。他的亲弟弟,也就是他们平时互相思来想去的王缙救了他,王缙因为是平叛功臣,愿意自降一级官职和俸禄保释王维,再加上朝廷认为王维虽算投降,但并无恶行,而且还有“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落叶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这样将亡国之意溢于言表的诗句,王维才逃过了一劫得以保全性命。
那么,他在辋川别业的半官半隐,他与自然山水全心相融的无欲无求,有他性情恬淡的原因,或许还因为他面对这块伤疤的无以安身。这样一个完美的俊才,他会怎么愧疚自己的不完美?他又会因为这个“精神污点”带来的羞耻感怎样鄙视自己?
虽然只是我的妄自揣测,但想一想,就心疼……所以,我要好好地讲王维,带着学生一起读懂王维,读懂他每一首诗里的每一个瞬间,算是给他的安慰、给自己的交代。
【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2.品味语言,欣赏大漠风光的雄浑壮美。
3.感知诗人情感变化,理解诗人的豁达胸襟和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人流淌于诗句中的情感。
2.欣赏大漠风光的壮美,理解诗人的豁达胸襟和家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询人—清风明月有禅意,音诗书画询才俊
让我们着迷的阅读大多是从诗歌开始的,当我们读懂了诗歌用凝练的字句铺展的画面,以及与画面共生的诗人的心境和情感,那么与这首诗这个人心灵交汇的惺惺相惜,就融化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
王维,字摩诘,唐代著名诗人。他工草隶,善画,精通音律,笃信佛教,人称“诗佛”。王维是一位山水田园诗人,我们曾经从他的«鹿柴»«鸟鸣涧»«山居秋暝»等诗歌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幽静恬美和他恬淡自适的心境情趣。他神韵悠然的诗作,与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中国古典诗坛的灿烂景象,苏轼曾评价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王维的一首边塞诗«使至塞上»,相信我们同样能透过诗句呈现的画面情境,聆听诗人弹拨的情感、流淌的心声。
二、巡踪—千里边塞千山远,漫漫只影巡行踪
1.朗诵诗韵
①学生指名读
师:首先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这首诗。
生:(朗诵全诗)
师:这位同学的朗诵吐字清晰、语速适中,可以称得上“字正腔圆”,显现了比较好的朗诵功底。老师有一个建议:我们能不能把这首诗诗韵悠悠的味道读得更浓郁一些呢?
②老师范读
师:老师先来试一试—
师:(朗诵全诗)
生:(掌声)
师:哪位同学告诉我,刚才你为什么要鼓掌?老师的朗读哪里打动了你?
生:我觉得老师读得很慢,感觉每个字都酝足了味儿。
生:我觉得老师不是所有的字都读得慢,而是有几个字读得很慢,音也比较重,比方说“边”“过”“出”“汉塞”“雁”“漠”“直”“圆”“在”“燕然”,所以读出了苍凉厚重的情感。
生:是的,这些字读得慢,而且重读,就让朗读有了起伏,有了回环悠扬的美。
师:感谢同学们的鼓励!诗歌朗读确实要注意重音、停连和语速,这样才能读出情感、读出抑扬顿挫的音韵美。
③学生齐读
师:我可以告诉大家一个朗诵古诗的小窍门:古汉语的声调归为平仄两声,简单地说,平声就是现在的一二声,仄声就是三四声。平声有“平声之美”,仄声有“入声之奇”;平声有绵延之感,含强调之意,入声字短促有力,含顿挫之意。有人总结了一个古诗词朗读的歌诀:“一二声平三四仄,入声归仄很奇特。平声吟长仄声短,韵字平仄皆回缓。”这个歌诀后面两句的意思是说,平声字吟诵时要延长发音,仄声字中的入声字在吟诵时发音要短促,如果是押韵的字,那不论平声字还是仄声字,发音都要回环悠长。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试一试。
师:试读之前,先请大家把«使至塞上»每个字的平仄声标注出来,平声用小横线“—”标注,仄声用小竖线“︱”标注。
生:(动笔标注平仄声)
师:我们一起核对一下—
[屏显]
师:同学们先按歌诀教的方法各自试读,然后我们再一起齐读。
生:(各自按歌诀中的方法试读)
师:现在,我们一起把这首诗齐读一遍。
生:(全班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非常好,可以称得上起伏连绵、韵味悠长!
2.整体感知
师:«使至塞上»是一首边塞诗,哪位同学能结合诗题推测一下这首诗的大致内容吗?
生: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出使到塞外的事。
师:你是根据什么推测的?
生:“使”是出使的意思;“至”是到的意思;“塞上”是边塞、塞外;“使至塞上”合起来就是“出使到塞外”的意思。
师:很好!你对诗题中每个词语的理解都很准确,所以对这首诗大致的内容也理解得很正确。
3.梳理内容
师:同学们能不能从诗文中再找出一些词句,进一步证明诗人确实是“出使”呢?
生:“单车欲问边”的“问边”,意思是“慰问边关守军”,说明诗人是受皇帝的派遣,出使到塞外去慰问的。
生:“属国”也可以看出是“出使”,因为“属国”是“典属国”的简
称,“典属国”在汉代是负责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员,这里就是借指诗人自己出使边塞的使者身份。
师:既然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出使到塞外的事,那么他应该有清晰明确的出使路线、行动轨迹。同学们能不能理出诗人出使的路线、行进的轨迹,让我们能穿过岁月的风尘,清晰地回望他的出使之路。
生:(读诗、思考、小范围交流)
生:我认为诗人到了“边”“居延”“汉塞”“胡天”“燕然”。生:我补充一个,还有“萧关”。
生:老师,我认为“边”应该是诗人出使到塞外时对“塞上”的统
称,不属于他的路线,是他出使的目的地。
师:你理解得很正确,“边”是诗人出使的目的地的统称,不是他的出使路线。
生:老师,我觉得“燕然”也不对。因为诗里写的是“都护在燕然”,并不是诗人在“燕然”,所以应该去掉“燕然”。
师:你读诗读得很仔细!“在燕然”的是“都护”,而不是诗人,所以诗人的行进路线中没有“燕然”。
师:我还想请同学们注意一下“居延”,哪位同学有什么新的认识?
生:我看了“居延”的注释—地名,在今甘肃张掖北;这里泛指辽远的边塞地区。所以这个“居延”虽然是地名,但在这里和“边”是意思一样,是泛指,是统称,并不是诗人出使路线中经过的地方。
师:正确!现在我们一起把诗人出使的路线重新理一理,应该是—生:(齐)汉塞—胡天—萧关。
师:能不能在这些地名前加一个动词,让诗人的行进路线更动态、更立体?
生:出汉塞—入胡天—到萧关。
师:这几个动词加得恰到好处!
三、循情—迢迢长路悲复喜,且歌且哭循诗情
1.落寞飘零之叹
师:王维的这条出使路线,有没有让你联想到一些其他的古诗词名句呢?
生:老师,我想到“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汉时关”就是“汉塞”。
生:我想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阳关”也是“汉塞”。
生:我想到“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胡天”就是塞外、塞上。
师:同学们想到这些诗句的时候,内心是什么样的情感?
生:苍凉、悲壮。
生:苍茫得没有边际,辽阔得没有尽头。
师:人是感情动物,喜怒哀乐总是与每个人如影随形,就像刚才这些诗句这些诗人的情感一样。那同学们能感受王维这次边塞之行在出使之路上内心的情感吗?
生:我觉得他很孤独。
师:你从哪里感受到的?生:我是从“单车”感受到的。因为王维是出使,也就是皇帝派他去的,但是他没有出使的阵势、没有仪仗,只有一辆车,有一种“断肠人在天涯”的感觉,所以感觉很孤独、很凄凉。
师:你很细腻!确实,王维这次出使是很孤独、也很有一些凄凉零落之感的,为什么呢?因为,王维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的。
[屏显]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王维在张九龄的举荐下,出任右拾遗。二十四年(736年)张九龄被罢相,次年贬为荆州长史。李林甫任中书令,这是玄宗时期政治由较为清明到日趋黑暗的转折点。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春天,王维奉皇帝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
师:所以他“问边”的时候才是“单车”,这里的“单”,既是没有随从没有仪仗身影车辆的“孤单”,也是际遇坎坷内心不平的“孤单、孤独”。
师:除了“单车”让我们感受到王维的孤单孤独之外,大家还通过别的词句感受到王维的内心情感了吗?请同学们用“这是一次的边塞之行,我是从中读出来的”这样的句式,交流一下自己的理解。
生:这是一次飘零苦闷、落寞无依的边塞之行,我是从“征蓬”中读出来的。“征蓬”是“飘飞的蓬草”,这个词让人感觉诗人出塞就像蓬草被大风吹着四处飘飞,特别无依无靠、特别落寞。
师:你的感受很真切!
[屏显]
“蓬”,草名,外呈圆形,似草球,遇风卷起飞旋,枯后往往于近根处被风折断。又称“飞蓬”“飘蓬”“转蓬”“孤蓬”。
师:李白«送友人»里“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写到过“蓬”;白居易«望月有感»里“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也写到过“蓬”……一看到“蓬”,就仿佛看到一团枯草在狂风的吹刮中飘无所依,全是寥落飘零的感觉。
生:这是一次寂寥漂泊的边塞之行,我是从“归雁”中读出来的。大雁是一种候鸟,总是随着季节变化而迁徙,所以给人一种在漫长的路途中漂泊迁徙的感觉。
师:是的,范仲淹在«渔家傲»“衡阳雁去无留意”中也有雁,“雁”确实让人感觉漂泊流落的悲凉。
师:刚才,我们通过“单车”“征蓬”“归雁”“汉塞”“胡天”体会到诗人孤独悲凉、飘零落寞、漂泊无依的情感,下面请同学们朗读这首诗的前四句,读出诗人的孤独无依、飘零落寞。
师:朗读之前,请几位同学说说,怎样才能读出孤独落寞、飘零无依的情感?
生:“单车”“征蓬”“归雁”“汉塞”“胡天”这几个词要重读,语速要慢。
生:这几个词里的平声字声音延长,读出绵延的伤悲,声音低沉一些。
师:那我们一起读一读。
生:(齐诵前四句)
师:同学们读得很好,读出了诗人的孤独无依、飘零落寞。
2.喜悦自豪之情
师:通览整首诗歌,诗人的情感一直是孤独无依、飘零落寞的悲凉
吗?他的情感有没有发生变化?请同学们用“这还是一次的边塞之行,我是从中读出来的”这样的句式说一说自己的观点。
生:这还是一次兴奋的边塞之行,我是从“逢候骑”中读出来的。因为王维一直是“单车”在荒无人烟的沙漠戈壁上赶路,现在碰到人了,而且是他要去慰问的军队里的“候骑”侦察兵,他应该是比较兴奋的吧。
师:你这真像是自己在荒凉的沙漠戈壁里遇到人一样感同身受啊!
生:我觉得从“都护在燕然”中,也能读出这种兴奋。因为他奉命要去慰问的将军就在“燕然”,可能不久就可以见到了,所以肯定很兴奋。
师:你也说得合情合理。但是我想提醒大家注意:“都护在燕然”中的“燕然”是一个很重要很值得咀嚼的词。
[屏显]
燕然—据《后汉书》记载:东汉时,大将窦宪率兵大败匈奴,一直追到燕然山,刻石记功,记下汉朝威德而还。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发兵攻打唐朝的附属小国小勃律(即今克什米尔北部)。737年春,节度使崔希逸率大军战胜吐蕃军。
师:燕然勒功,是无数边关将士梦寐以求的目标;如果战争没有胜利,将士们没有建立功勋,他们就会“燕然未勒归无计”。所以,“燕然”,在诗中并不是以真实的地名存在,而是指取得胜利的地方,指让所有边关将士建立军功、取得胜利的理想之地、向往之地、憧憬之地。“都护在燕然”并不是说都护在“燕然”这个地方,而是指都护在“战争取得胜利的前线”。所以“燕然”这个词,还融入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生:喜悦,为取得胜利而喜从心来。
生:自豪,为战争胜利而自豪。
师:说得好!那么这样看来,诗人在出使到塞外的途中,个人的情感是发生了变化的:由开始的孤独落寞、飘零悲凉,变成了后来的喜悦、兴奋、自豪。
四、寻异—奇景达人异胸臆,一念家国释风尘
1.壮美景色之异
师:诗人在这样短短的一首诗里情感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谁能告诉
我,是什么原因带来这种变化的?
生:是大漠奇美的景色感染了诗人。
师:你从哪里读出大漠奇美的景色呢?
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师:这两句诗,是描写塞外大漠奇景的千古绝句,从这两句诗中—[屏显]
我读出塞外的辽阔,你看,“大漠”广阔无边,“长河”纵横绵
延,放眼极目,无边无际。
师:同学们能用“我读出了塞外的,你看,……”的句式,说一说你从这两句诗中读出的塞外风光吗?
生:我读出了塞外的壮丽,你看,金红的落日挂在长河之上,金色的光闪烁在大漠和河面之中,山河壮丽,天地壮美!
生:我读出了塞外的豪放粗犷,你看,大漠苍茫,白烟直上而无所飘
散,回头遥望,流水蜿蜒天边而金光闪闪,一望无际的开阔、粗犷和豪放。
师:«唐诗举要»里这样赏析这两句—
[屏显]
第三联乃千古名句:极目大漠,不见村落,只见一线孤烟,冲霄上腾,与天相接,显得格外笔直;遥望长河,不见树木,只见一轮落日在河面浮动,显得格外浑圆。点、线、面的巧妙配合,构成苍莽辽
阔的画面,表现出塞上黄昏之时特有的奇景,为尾联蓄势。—«唐诗举要»
师:«红楼梦»里林黛玉也曾品评过这两句—
[屏显]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似
的。若说再找两个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师:“直”和“圆”这两个字,不仅传神地勾勒出画面的点和线,而且直的烟想是白色,圆的日想是红色,再与大漠苍黄的背景相融,色彩的搭配也更衬出大漠奇景的雄浑壮丽。
师:这两句,要怎么读才能读出这种雄浑壮丽呢?
生:老师,气要足,要粗犷豪迈。
生:就像您开始说的,平声字读得延绵,仄声字读出顿挫,让它们有起伏。
师:有没有要重读的字?
生:“漠”“直”“河”“圆”要重读,而且整个的语速要慢一些,要沉稳。
师:好!下面我们把这两句诗演读一下,就是一位同学领读,其他同学合读。请大家推荐一位领读的同学。
生:(一人领读,全班合读,演读第三联)
师:大家读得很好!看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确实展现了塞外奇美的景色、展现了大漠的雄浑壮美,也正是雄浑壮美、辽阔豪放的塞外风光,让诗人感受到自然的宏大,以及个人相对于它的渺小和不值一提,让诗人忘记了自己坎坷的际遇、忘记了孤独飘零的落寞,情绪变得昂扬起来!
2.豁达胸襟之异
师:刚才我们分析的,是塞外风光大漠奇景这些外部原因促使诗人的情感发生了变化。除了外部原因,有没有诗人自身的因素促使诗人的情感发生变化呢?
生:有自身的因素—他是一个豁达的人。
师:你从哪里看出诗人是个豁达的人?
生:他本来是被排挤出朝廷的,很孤独悲凉,但是,他看到壮美的大漠景色,就忘记了自己的坎坷和不平,这本来就说明他是一个豁达的人。
师:很好!除此以外还有一点,我们刚才已经从“燕然”这个词里体会到了诗人因为战争胜利而产生的喜悦和自豪,我想问一下,是谁的军队打了胜仗?
生:皇帝的、大唐朝廷的。
师:那是谁把他排挤出朝廷,让他像蓬草一样飘飞在塞外的?生:也是皇帝、大唐朝廷。
师:这说明什么?说明王维是一个健忘的人吗?才遭受的委屈坎坷不平,他一转身就忘了?
生:不是。我觉得这说明王维是一个把国家荣誉看得比个人得失重的人,他到了塞外,真实地感受到战争胜利带来的喜悦的时候,他就把他自己的遭遇完全放在一边了。
师:这是一种什么情怀?
生:家国情怀。
师:是的!他让个人的际遇在国家荣誉面前无足轻重,他把国家的利益置于个人的得失际遇之上,这种家国情怀,以及由此同来的豁达乐观,才是他真正抛开个人飘零落寞之感的根本原因,才是他忘记塞外风尘之苦而转悲为喜的根本原因。而这种家国情怀、豁达乐观也正是«使至塞上»这首诗的精神主旨之所在。
师:最后,让我们把这首诗再读一遍,再一次感慨大漠的雄浑壮美,感佩王维的豁达胸襟、家国情怀!
【教学反思】
善待每一个迎面朝我走来的灵魂
作为反思题目的这句话,化自正在热播的连续剧«安家»中“徐姑姑”对房似锦说的话,原话是:你要善待每一个迎面朝你走来的人。
细想这句话:“迎面”是说定有交集,而且是裹挟着期盼的交集;嵌入“朝你走来”,说明这交集是缘分也是宿命,不必逃躲;“每一个”是说不要厌倦不要遗漏;“善待”是说要尊重、要敬畏;而之所以要“善待”,是因为来的是“人”,这个“人”有血有肉有感情有灵魂。
翻读文言文、古诗词,每每总在简短凝练的字里行间,感觉到作者的诉说,文字背后无声的诉说,诉说他们在经历了千百年时光的淘洗之后依然鲜亮动人的心事—对国、对家、对人、对物或壮怀激昂、或沉痛悲伤、或笑语欢欣、或恬静自足的心事;同时也诉说他们的等待,等待着有人去发现、去倾听、去了然、去和他们气息与共。
浩如烟海的诗词篇章能流传至今的那极小的一部分,本就有经受了时间考验的文化价值;当他们以灵魂为契和我交集在面前摊开的书页中时,我唯有读懂他们,才算不负我们的相遇,才算善待他们以灵魂为契等来的交集。这,是我的宿命。
所以,我首先要做的,是读懂他。要透过每一个字每一个词,要结合与他相关的资料,要把我自己想象成他,听清他在那一个瞬间,针对那一个事件那一个场景所坦露的血脉呼吸、悸动颤抖、呐喊彷徨,在触及他的灵的时候,唤醒我的灵。
其次,因为要把我读到的、读懂的内容传递给学生,就要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课堂线索和渐进的层次,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和我、和诗人心意相通共融。所以,我设计了“询人—巡踪—循情—寻异”这样的课堂结构,按“人事情神”的层次逐层推进、逐步深入,使课堂脉络清晰明白、课堂层次丰富自然、课堂效果水到渠成。
另外,尊重字词的文化内质。古诗词中的字词本来就是诗人琢磨洗练的精华,在漫长的文化旅途中,可能又汇聚了新的独特的文化魅力和文化内涵。在课堂上,展现它们更丰富的魅力和内涵,不仅能增加课堂容量、显现文字张力,对学生而言,更是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之旅、文化之旅。
岁月的烟尘或许会模糊一个又一个属于历史的身影,但是,当他们借由文字辞章清晰在我面前的书籍文本中时,我想做的是—读懂他们、传承他们,善待他们浮现在字句中的、迎面朝我走来的灵魂!
【名家点评】
李祖贵老师:
古诗词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篇目数量多、所占比例高,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也可以说是难点内容。孙老师执教的«使至塞上»,从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面看,至少有两点重要的意义:
一是探幽入微、诗脉贯通的文本解读。由于“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漂泊零落之感,所以很多人对《使至塞上》有复杂难言、幽怨不满、有失偏颇的解读,甚至认为“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是景止于事的收笔,但是孙老师抓住“燕然”这个词,从“燕然勒石”的梦想,延伸到诗人以及边关将士对“燕然”这个胜利之境的憧憬向往,把诗人因大朝盛世杀敌立功的自豪感,把广袤国土壮阔豪迈的家国情怀呼之而出,为王维仕途的坎坷高唱了一曲慨以当慷的大风歌,理解了诗人,也影响了学生。
二是抑扬的诵读之韵和诗人豪迈之情交相辉映。从平声仄声的回环顿挫之韵,到“征蓬”“归雁”的飘飞零落之悲;从大漠奇景的绵延壮阔之声,到边陲捷报的家国自豪之情……孙老师用诵读引导学生在诗景、诗情、诗境中捭阖流转,以声绘景,以声传情,以声达境,融声韵情韵于一体的诵读,形成了强烈的听觉冲击力,展现了古诗词教学的魅力。
转自:“李研语文教研沙龙”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