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简介】
蒋葵林,男,中共党员,高级教师,现任宜昌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湖北省特级教师、宜昌市优秀专家、宜昌名师、三峡大学研究生导师、宜昌市教育科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宜昌市教育质量奖专家评审委员会委员、湖北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面试主考官、湖北省高级教师评审委员会委员。
工作27年,主持过多项国家级、省市级研究课题,执教省市级示范课14节。近60篇教育教学或管理论文、报告、案例在省市级报刊发表或获奖;另发表有近20篇散杂文、小小说、诗歌、随笔。辅导的学生有22人次在全国和省市作文竞赛中获奖;在省市级报刊上发表习作32篇。先后参与《中学文言文译注与测试》《给材料作文解析与指导》《非常讲解》《新课标金牌教案》《同步作文》《成长读本》《人工智能启蒙教育系列丛书》等书的编写。
【教学背景】
这是十年前新课程改革初期实验课题时我上的一节文言文课。我尝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探索出自己的特色:一是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起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将生活融入语文,使语文学习既有“深度”又有“温度”。二是根据语文的综合性特点,开展各类综合性学习活动。创办文学社团,组织开发过近20门校本课程,指导学生参加“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带领学生进行课外语文实践调查等活动,有力促进语文教学。三是追求语文学习过程的高效。在长期教学中归纳出了“少讲精练,及时反馈,注重阅读,突出能力”的教学方式,以新颖、富有亲和力的教学风格深受学生欢迎,受到学校及家长的信任,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2.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学情分析
本文是一篇经典的传统课文,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古文,它在文字上有些难度,又是以议论为主,初中生学习起来可能兴趣不大。但教师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有充分的自信,允许他们提问,提倡进行探究性学习。其次,在文言文的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诵读,采取不同的形式,如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的熏陶。
教学方法
现代教育最基本的理念是以人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学习的能力,新课标指出“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并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我的教法的主导思想是把主动权还给学生,为此,教学这篇课文我主要采用三种方法:
1.朗读法:熟读的基础上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文意,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文意,在读中感悟课文精美的语言。
2.以小组讨论为主的合作探究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运用讨论法深入探究文章的论证过程,领悟文章丰富的内涵。
3.师生问答引导解惑的引导法:老师在教学中只是一个组织者——把握学习的整体走向;一个引导者——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带他们深入思考。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在诵读中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
2.孟子是如何写这篇文章的。
3.初步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思想。
难点:
1.学习相应的论证方法。
2.深入了解生死和义的价值。
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好,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和历史孕育了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那么今天呢,第一个问题,我想问问大家,你知道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有哪些?你能不能用一些词语、成语或者是术语来回答这个问题。哪位同学先说?
生:我国是礼仪之邦,所以我国的礼仪是非常正规传统的,如彬彬有礼、不拘小节等一些词语。
师:好,彬彬有礼,是我们礼仪之邦的一个礼仪准则。还有没有其他方面呢,我们的民族精神?有没有?
生:还有诚实守信。
师:嗯,诚实守信在我们现代社会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准则。那么还有没有其他的?
生: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师:好,刚才她念的这一句是孟子的一句话,那么我想问问大家,能不能把这句话简单地用一个词语概括一下呢?
生:尊老爱幼。
师:尊老爱幼,不错。刚才我们说了不少有关中华民族精神的词语,实际上博大的中华民族精神远远不只是我们所讲的这几个词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华民族精神中有关舍生取义的名篇——《鱼我所欲也》。请大家把教材翻开,看到160页。
二、学习新课
1.读文辨音
师:朗读全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中哪些重点词语的读音需要注意,开始。
(学生朗读)
师:刚才我提的这个问题,是我们朗诵的第一步,必须弄清文言文的读音。哪位同学先来说说你认为比较重要的字音?
生:第2段的第二句:“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这里的“行”应该读xíng而不应该读háng,是走过的、路过的意思。
师:嗯,行道之人弗受的“行”,这是一个多音字,在这个地方应该读xíng,这个字大家要注意。还有没有?
生:最后一段,“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其中“乡”通“向”,读xiàng而不读xiāng。
师:嗯,刚才她说出了我们文言文中一种特有的现象,叫什么字啊?
生:通假字。
师:对,通假字应该读它本字的读音,大家要注意。还有吗?
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这个“辟”字应该是通“逃避”的“避”而不应该读pì,而且这里的“恶”也不应该读è,而应该读wù。
师:好,请坐下。刚才这位同学说了两个字。一个通假字,一个多音字。看来,阅读文言文首先要读准字音。好,继续发言。
生:“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当中的“箪”和“羹”字,要注意。
师:“箪”和“羹”字不仅要注意读音,还要注音书写正确。还有吗?
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其中“辩”是通“辨别”的“辨”。
师:好,请坐下。这两个字读音相同,但字形和意义不同。这个“辩”字课文下面有注释,它是通这个“辨别”的“辨”,而不是“辩论”的“辩”,这一点大家在朗读中一定要把握住。同学们,了解了重要字词的读音后,接下来,我们再次一起将整篇文章齐读一遍。一定要准确把握这些重要字词的读音,同时注意一些句子的正确停顿。好,“鱼我所欲也”,预备——起。
(学生朗读课文)
2.读文积累
师:读得很有进步。接下来呢,我们来看看这篇文章里面,有哪些重要的字词和句子,我们不能理解或者是认为比较重要的,大家把它们找出来。找的时候可以自己读,也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读,给同学们三分钟的时间。
(生朗读课文,勾画批注)
师:好,安静下来。刚才我们在通读全文的时候,有些同学也进行了交流,我们请同学来说一说。其他同学也可以听一听,看他是不是把重要的词语都说出来了,如果没有,你也可以给他补充,哪位同学先来?
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其中的“欲”指的是想要的意思,我觉得这个词语很重要。
师:这是文言文中的一个重要的实词,“欲”,想要的意思。再请一位同学说。
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我认为这个“得兼”是同时得到的意思,也非常重要。
师:“得兼”是什么意思?同时得到,翻译得很准确啊。我想问一下,我们现代汉语里面有一个词语和这个词意思几乎就是一样的。是什么词语?
生:兼得。
师:很好!就是顺序发生了什么?
生:变化。
师:好,还有没有?
生:最后一段“是亦不可以已(错读为‘己’)乎”,“已”的意思是“停止”。
师:好,请坐下。这句话里有一个字,是“己”还是“已”?对,这个字读yǐ,注意,汉字中有不少相似的字,往往没有注意就会读错,同学们一定要注意。“已”是“停止”的意思。同学们继续发言。
生:第1段的最后一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和第2段的最后一句“是亦不可以已乎”,这两个“是”都是“这”的意思。
师:“是”在文言文中经常作为代词来用,是一个高频词,要记住。还有吗?
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这个“莫甚”是“不重要”的意思。
师:好。刚才我们把一些重要的词语都摘录出来了,这些都要重点积累。我们平常学文言文,应该养成一种习惯,在读这篇文章的重要的词语的时候,我们要想到,曾经学过的文言文中是否见过它,这样反复学习积累,你的文言词汇就会不断增加,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会增强。
(同学们勾画标注)
师:接下来的时间,大家互相讨论一下,这篇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是不是有出现过。刚才同学们没有涉及的词语也可以说。同学们一起讨论讨论好不好?
(学生讨论)
师:好了,请同学起来说一说啊,如果他说的不够完整,大家可以给他补充一下。哪位同学先来?要先指出这篇课文中的这个重点词语,然后再说我们学过的哪篇课文里面有这个词语,它的意思是什么。好,你来说。
生:“一箪食”的“箪”字,它的意思是古代盛饭的器具。我们在《五柳先生传》里也学过这个字。
师:好。“箪”字,是一个生活用语,在很多文言文中都有运用。说得很好啊,同学们继续说。
生:第1段中“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中的“可以”,意思是“可以用来”。《曹刿论战》中也出现过,“可以一战”。
师:这两个“可以”是一样的意思吗?它与现代汉语中的“可以”一样吗?
生:它和现代汉语是不一样的,现代汉语是一个词,古文中是两个词。
师:不错。“可”是一个词,“以”是一个词。那这个同学举的两个“可以”是一个意思吗?他说本文中的“可以”是“可以用来”的意思。那《曹刿论战》中的“可以”是什么意思呢?
生:记得老师特别讲过,“可”还是“可以”,“以”却是“凭借”的意思。
师:你说得很好!老师重点强调过的词语记得很牢。既有古今异义,又有一词多义。这个“可以”要引起重视。同学们还有发现吗?
生:“鱼,我所欲也”中的“欲”表示“想要”的意思。在《马说》里见过这个词,“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中,“欲”也是“想要”的意思。
师:“欲”是个重要的实词,说得很好。请继续。
生:第1段“故不为苟得也”中“故”的意思是“所以”。在郦道元写的《三峡》里见过,“故渔者歌曰”中“故”,意思和它是一样的。
师:好,说得很准确很仔细。文言文中的这些重要实词和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联系起来,会加深我们对这个词语的理解,也会帮助我们更快更好地读懂课文。还有没有?
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和《木兰诗》“安能辨我是雌雄”里面的“辩/辨”都是“分辨”的意思。
师:好,请坐下。这个“辨”字在这两篇古文里面所涉及的意思是一样的。当然在这里呢,这句的“辩”字是通假字哦,要注意。还有吗?
生:刚才有同学说到“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一句,这里面还有一个“独”字,与《爱莲说》中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独”是一样的意思,都是“只”的意思。
师:“独”这个字,也是一个重要的文言诗词,意思是“只”,用得很广泛。还有没有?
生:第2段“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中,“弗”是“不”的意思。在我们学过的《送东阳马生序》中提到的“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里的“弗”是一个意思。
3.读文理解
师:好!刚才我们把本文中的很多重要的实词拿来做了一个对比,目的就是让大家学会积累。积累是理解、运用的基础。所谓“厚积而薄发”啊!积累丰富了,大家就不怕考试了。
师: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我提三个问题,大家结合这三个问题再读文章。第一个问题,这篇《鱼我所欲也》它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第二个问题,《鱼我所欲也》里面有哪一句能够概括全篇文章的大意,把这个原句找出来。第三个,这篇文章在论述自己的观点的时候,用了哪些方法?可以结合文章具体来谈一谈。大家在下面自由地诵读全文,勾画批注,开始。
(学生朗读,勾画批注)
师:刚才老师的三个问题实际上把整篇文章的内容做了一个回顾。现在请同学来回答,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这篇文章讲了什么内容。第一个问题,主要观点,哪位同学起来说?
生:我认为这篇文章的主要观点就是舍生取义。
师:嗯,舍生取义,这是这篇文章最核心的观点。第二个问题,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内容。
生:我认为能概括文章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我所欲,死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师:好,请坐下。第三个问题,这篇文章论述自己的观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生:我认为这篇文章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师:好,举个例子。
生:最后一句可以看出,他把现在和以前的不同选择做了一个对比。
师:非常好。还有没有谁想来补充一下?本文运用对比论证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除了刚才这位同学说的,还有没有其他的?
生:还有生与死的对比。
师:好,面临生与死的选择的时候,每个人的态度是不一样,所以呢,作者选择二者的对比,可以更好地证明自己的观点。你再补充一个。
生:鱼与熊掌的对比。
师:鱼与熊掌不能兼得,选鱼还是选熊掌,抉择的对比。那么,除了对比的论证方法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论证方法呢?
生:本文还用了举例子的论证方法,比如说本文的第1句举出了鱼和熊掌的例子。
师:嗯,举例子,举例论证。还有没有其他举例论证?
生:“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这也是举例认证。
师:这个例子很典型,是一个故事,叫——
生:不食嗟来之食。
师:这个事例说明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从而更好地证明作者的观点。那么我想问问大家,全文中最能够体现作者观点的是在哪一段?
生:第1段。
师:我们来重点读第1段,大家要注意,读的时候想一想,第1段里面作者就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围绕这个观点,我们可不可以再给他补充一些事例呢?请一位同学来读,你来!
(一生读课文)
师:刚才读的时候可能有点紧张啊,速度有点快了,“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这句,后面可没有“者”字哦。课文要读得正确、流畅。好,我们全班再读一遍。
(全班读课文)
4.读文探究
师:课文第1段作者提出了自己的主要观点,围绕这个观点,我们可以给他补充一些怎样的典型事例呢?舍生取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古往今来,有很多与此相关的人物故事。接下来的时间,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把你知道的故事,讲给同学听一听,然后每个小组选取代表来给大家说一说,开始。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师:同学们刚才的交流讨论很热烈,你们知道哪些古往今来舍生取义的人物和事例呢?来,各小组指派代表发言,讲完后,大家也可以评价一下,看看大家补充的事例能不能证明课文的观点。
(小组代表交流发言)
生:甲午战争中,定远舰被包围在威海卫。为了避免定远舰落入日军之手,舰长刘步蟾炸毁了定远舰,之后自己也以身殉国。还有就是在革命战争时期,刘胡兰面对敌人的铡刀宁死不屈,英勇牺牲,毛泽东主席为她题词:生得伟大,死得光荣。
师:好,请坐下。这位同学说了两个,有古代的,有现代的。这两个事例中最明显的就是很好地证明了本文的观点。这两位著名的英雄人物都做到了什么?(学生回答:舍生取义)还有没有?
生:甲午战争中,邓世昌在最后关头毅然决定与日舰同归于尽,留下了“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的名句。
师:好,又讲了一位甲午海战的英雄邓世昌。还有没有其他的?
生:夏明翰二十几岁的时候就参加了革命。被捕后拒不投降,不苟且偷生。在狱中写了就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后来年仅28岁就在武汉英勇就义了。
师:好,请坐下。刚才这位同学给我们讲了革命先烈夏明翰的故事,这个事例同样有力地证明了《鱼我所欲也》中孟子的观点,舍身而取义。同学们继续发言。
生:文天祥被元军所俘,元军劝他投降,但是他没有。在生与义中,他选择了义,并在临死之前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以明志。
师:好,请坐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文天祥在舍生取义中所表现出来的慷慨气概。实际上,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像这样的例子是举不胜举的。我们希望大家下去之后,继续搜集查找相近的一些资料,来补充我们对这篇文章的理解。
5.读文拓展
师:这篇课文我们的学习,实际上给我们讲了一堂重要的人生之课,这是有关什么的课呢?我们看到第1段的第1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这实际上是我们人生面临的一个难题,需要每一个人去做什么——选择。今天我们讲的舍生取义就是一个选择的话题,我们从小到大可能面临着非常多的选择。文中的鱼和熊掌是一种美食的选择,生和死是一种人生的选择。当然我们的生活中呢,也会面临许多的选择,既有伟大的轰轰烈烈的选择,也有非常细小的,看似普通却不平凡的一些选择。下面,我们仍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说一说自己在生活中面临选择时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想一想这件事给自己带来了哪些启发,好不好?大家讨论起来。
(生讨论)
师:好,同学们讨论得很热烈。接下来,我们全班交流一下,哪位同学先来?
生:有一次平安夜里,母亲独自在家里,我却没有留下,而是与朋友一起出去玩了。当时的想法是与朋友在一起相聚的时间是短暂的,但与母亲在一起的时间长久的,于是选择了友情,但现在想着,其实母亲对我们也很重要,毕竟最亲之人莫过于母亲。
师:嗯,生活中一件小事表达了这位同学对自己母亲的深深的歉意啊。
生:在五一假期间,我有机会能到神农架去旅游,因为是集体旅游,不用自己出钱,这是一个很难得的机会,而且我也很喜欢,想找时间放松一下。但这样一来,我就没有很多的时间去复习和完成作业了。最终我还是选择在家里学习、休息,对于自己来说,这个长假复习的机会只有一次,但是到户外旅游的机会还是有很多。
师:这个同学是在旅游与学习两个方面做了一次选择,表现了自己在现在这个阶段的重点思考。那么其他同学还有别样的选择吗?也请说一说。
生:我的长跑很差,在1000米测验中经常处于不及格状态。可是后来我在面对放弃还是坚持的选择中,选择了坚持,于是我的长跑成绩越来越好,这次中考我的长跑终于及格了。面对选择,你选择坚持也选择了成功。
师:说得好,选择了坚持就会收获成功。还有没有?
生:今年4月份我去参加了华师121的自主招生考试,很遗憾,我以一分之差落选了。但可以进入国际学习部。我仔细分析了一下,如果去,我将得到更好的学习资源,但会失去亲人的陪伴。如果留在这里,学习资源也许不是最好,但有亲人、朋友在我身边陪伴着我一起成长。所以我选择了留下,因为我相信条条大路通罗马,总有一天时间会证明我的选择。
师:这位同学说出了自己的心声。一次学业的选择,意味着以后选择不同的人生。这位同学信心十足,加油!好,还有没有?
生:我小时候曾经有一次被北京的一所舞蹈学校选中。但是那个时候我特别小,不想离开家,我选择了放弃。虽然放弃了舞蹈,但我又选择了钢琴,在这几年的钢琴学习中,我开始找到了自己人生的价值。所以说不一定要选择一些特别大的机会,其实机会就在身边。不一定要选这种,另一种也是一种机会。
师:好,请坐下。这位同学是为我们刚才说的“选择”这一话题诠释了另外一种内涵。我们的人生中有选择就会有放弃。在放弃中,我们也许会获得另外一个崭新的人生。有没有谁来说说,因为选择错误而后悔过?想一想,有的话请举手。
生:我小时候,妈妈给我买了一双溜冰鞋,当时我喜欢得不得了,然后一直缠着妈妈说,今天不去上学了,我要去溜冰,我想去玩。当时的我特别贪玩。我妈本来是想让我继续学习,不要总是天天去溜冰,而且摔得身上到处是伤,她也很心疼我。但是我一直很调皮,那个时候每天都去溜大概四五个小时的冰,回来的时候浑身是伤。那个时候我就看到我妈每次在半夜的时候就会流眼泪,我的成绩也因此掉了一大截。我后来非常后悔,觉得我的选择非常错误,不仅成绩下滑,还伤了妈妈的心。
师:嗯,好。我们刚才说了有选择就放弃,那么有选择成功的,同样也有什么选择失败的。那么选择成功,很多人就会欣喜若狂,选择失败,后悔不已,实际上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都经历过一种选择。我们相信呢,我们每一位同学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一定会选择到属于自己的锦绣前程。
今天我们学的这一篇《鱼我所欲也》,不仅积累了大量的文言词汇,理解了作者的观点,还得到了生活的启迪,这就是经典的力量。最后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把你认为印象最深的一段话背下来。
(生朗读背诵)
师:好,哪位同学先来?
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三、布置作业
师:同学们,背得不错。孟子的《鱼我所欲也》给我们讲述了中华民族精神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希望大家下课后能全文背诵它,会翻译、赏析重点语句,进一步领会孟子语言的精彩、观点的鲜明以及优秀经典的传世力量,使我们在今后的人生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实现人生的价值。
今天的课我们就到这里,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教学反思】
《鱼我所欲也》是十年前我执教的一节文言文,我希望学生是在轻松自由、平等对话的氛围中学习。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课程理念,学生在充分与文本、与同学、与教师的对话中品味了孟子的仁义思想,学习了孟子雄辩的写作方法,同时还探讨了经典对于现实的指导意义。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一、用对话的方式串联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师生的互动。
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意到用对话的方式,让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的表现。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进行深度思考。教师适时引导,充分尊重生生对话,让学生合作探究研读文本,使其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特别是课堂尾声将经典与现实生活对接,学生在经典作品中得到了生活的启迪,充分发掘经典的魅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
二、始终以语言品析及基础落实为抓手,给予学生广阔的主动思考空间。
在具体教学中,我没有抛弃文言文“言”的特点,进行了多种形式的诵读,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通、读懂、读出韵味。在字词梳理时,让学生通过先小组合作交流,自己提出疑问,再全班交流的方式,生生之间相互解答,由此落实了文言文中字、词、句的理解,重点文言词汇的归纳,议论文的论证方法,中心论点的提出方式等基础知识的积累。这些都是学生通过自学掌握到的,我只做了总结与提升,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同时,我还注意了与已学知识的联系巩固,注重了学生知识的巩固与迁移。在此基础上紧跟新课程的标准要求,让学生在学习文本的基础上,学会辩证地分析与认识作者舍生取义的观点,使文化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传承与发展,注重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名家点评】
特级教师朱莉萍老师:
听特级教师蒋葵林老师的课,你会感觉到思维的跃动和精神的启迪。《鱼我所欲也》是一篇经典的文言文,如何上出自己的特色,如何让学生感受到经典的魅力,蒋老师自有妙招。整堂课代表了宜昌语文的鲜明特色,呈现出三大亮点:
1.以朗读为主导。文言文教学,要将朗读进行到底,蒋老师的课可谓“五读俱全”。一节课由读文辨音、读文积累、读文理解、读文探究、读文拓展五大板块组成,始终以朗读为主导,带领学生感悟语言的精彩和思想的精髓,在读中积淀,在读中运用,在读中思辨。尤其培养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从细小的正音辨音和勾连积累中,掌握到了文言文学习最重要的方法,夯实了文言文学习的基础,让学生受益匪浅。
2.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我们说了很多年,但真正落实到课堂与日常教学中是很不容易的,听蒋老师的课,你能深切地感受到这一点。全课五个环节,没有一个环节是老师完全包办代替,每一次推进都是因学生的自主学习而自然发生的。蒋老师没有按常规把这篇课文应该掌握的重要词语的读音和意思展示出来,也没有直接给学生进行段落划分、中心归纳,更没有把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列个表格一二三,他把学习的主动权放手给学生。从需要注意的读音到文言词汇的积累,从当前课文的学习到过去所学篇目的联系,从观点的掌握到相关事例的补充,从古往今来的英雄到现实生活的自己,每一个环节都让学生站在课堂的中央,激发起学习自主学习的兴趣,老师就像一个睿智的导师,循循善诱,润物无声。
3.以思维为主线。语文课堂一定要有思维的训练与提升,蒋老师是深谙这一点的,他的课堂就充满了思维的灵动与思想的碰撞。在积累重要文言词语时,他告诉学生要学会思维,注意温故知新,前后贯通;在学习举例的论证方法时,他告诉学生要调动思维,注意围绕观点补充典型事例,丰富课文的内涵,激发积累的热情;在探讨中华经典的现实意义时,他告诉学生要联系生活,其实选择每天都在进行。面对人生,我们要做出正确的抉择。一堂课由浅入深,学生的思维不仅在短短的课堂内得到充分的训练,其思想的空间更将在课外得到无限的拓展。一堂好课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但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学有所获是最重要的。
转自:“李研语文教研沙龙”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