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近十年的热烈争鸣和冷静思辨,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究竟 进入了一个什么阶段,在不同的阶层里,现在有着不同的定位。有人说 是进入了高原期,有人说是进入了常态期,也有人说是进入了反省期,还有人说是进入了冰冻期。我以为这都不足以反映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 革的真实状态。从本世纪开始至今,历时十多年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 革,不仅体现了教育决策者的前瞻意识和政策水平,凝聚了教育精英阶 层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智慧,而且倾注了广大基层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想 和工作热情,所带来的教育观念的冲击,师生关系的改善,教学方式的转 变,评价手段的革新,都让每一个教育中人切身感受到了课程改革带来 的深刻变化和崭新气象。这种变化和气象已经融入基础教育的血脉,渗 透进学科教育的细节,并不会因为某些人事的调整和政策的变迁而基因 突变。但由于教育大环境的不协调和课程改革本身的不完备,无论是从 全国形势来看,还是从我们宜昌本地的状态来看,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 改革实际上已经步入了一个总结、反思、提升的缓冲时期。总结是在承认不足基础上的总结,反思是在承认进步基础上的反思,提升是在理论 突破基础上的提升。所谓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的态度都不是科学的态 度,而且会误导广大师生,误导课程改革。
就语文学科而言,课程改革过程中所一贯倡导的原则和方法,譬如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建设开 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提倡自主、 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等等观念和意识,都是我们传统语文教学中的稀缺资源和补充元素。新课程背景下,要来重新审视和完善语文教学,必须把这些观念和方法放在醒目的位置加以强化和落实。但并不等于说 这就是语文教学的全部内涵和终极理解 。矫往必须过正,最终是为了 “归正”,通过近几年的反复实践和激烈争鸣,除了课改的主体思想和基 本原则之外,人们开始更多地注意到传统语文教学经验和最新语文科研 成果对新课改的反哺意义。譬如:重视“熏陶感染”的同时也要重视“字 斟句酌”;致力“语文素养”的同时也要致力“基础落实”;珍视“学生独特 感受”的同时也要珍视“教师的权威解读”;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等新 兴学习方式的同时也要提倡“授受、记诵、训练”的传统学习方式。对于 广大基础教师而言,能够钻研一些理论问题当然更好,即使不能对实质 问题心领神会,也应该大致了解一些学科要义。如我曾经在课改总结中 提到过的几组关系,至今仍然值得引起重视:在教学目的上,是工具与人 文互动的关系;在教学内容上,是精神与语言双赢的关系;在教学方法 上,是学得与习得并举的关系;在教学评价上,是继承与创新同行的关 系。不要以为这尽是些形而上的东西,实际上都与我们的日常工作息息 相关。譬如:一个“学得与习得的关系”问题,就关涉到许多具体的教学 问题(从教学内容上说既是清晰的,也是混沌的;从教学范围上说既是课 内的,也是课外的;从教学目标上说既是一维的,又是多维的;从教学方 法上说既是记诵的,也是感悟的)。 我们应该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时刻注 意各种关系的平衡 。这既是对课程改革的维护,也是对课程改革的贡献。
本次课程改革不仅整合了各种学术流派,而且吸纳了众多科研成 果 。无论是在教学观、教材观、教师观、还是在学生观、学习观、评价观 上,都已经远远比一般的实验课题要先进和完备得多。所以,对基层学 校和教研部门而言,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全面、系统、观念性质的学科改 革实验工作已难以启动。但新课程不仅是一个相对完备的系统,同时也 是一个相对开放的系统。它的发展过程,既是一个不断修正和完善的过 程,也是一个不断补充和创新的过程。我们的工作除了尽可能地宣讲课程理念,落实课程要求外,就是要尽可能地对新课程有所补充,有所贡 献 。经过细致地考察和调研,根据语文学科特点和我们宜昌市教学实 际,我们将从“汉字”“阅读”“写作”等三个侧面,连续推出相应的研究课 题,希望通过这三个课题的研究和实践,能对课程标准的完善,教材建设 的推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实实在在的促进作用。
为什么要开展阅读目标系列的研究
课程改革以来,身处一线的众多语文教师,一方面清醒着语文是工 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另一方面却迷茫于不知如何在自己的教学中做到 二者的有机结合;一方面清醒着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另一 方面却迷茫于不知如何去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一方面清醒着要 不断改革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另一方面却迷茫于新的方式方法该作用 于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尤其是“语文知识在语文教育中缺席”的问题,已经愈来愈影响到语 文教学的正常开展和语文质量的正确评价。我们面临的一方面是对现 有语文知识陈旧落后、少慢差费的批判和革除,另一方面却是学术界的 在此方面的无所建树;我们一方面感到语文知识的“丰富广博”,另一方 面却感到不知拿什么知识去教给学生……按道理讲,一个单元、一篇课文的教学功能如何,课程内容是什么,语文教科书应该有明确的回答,而 且要通过种种教学资源的调用和组织来具体呈现,而现在我们手中所用 的、作为语文课程目标主要载体的语文教材,其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仍然明显落后于时代发展的要求,其目标(主要是“学得”目标)定位十分模糊。主要表现在如下两方面:
一是知识能力目标的模糊。 即作为各个阶段的语文教学在具体的 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方面究竟应该掌握哪些内容,达到什么要求,课标 和教材没有提供明确的参照系。虽然课标中也有“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 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等粗略要求,但所谓“语文素养”和 “应用能力”具体落实在教材上,仍然缺乏科学实用的体系,没有明确具体的指向,从而导致了实际语文教学中“知识能力目标”教学的随意和繁复。
二是人文教育目标的模糊。 即作为各个阶段的语文教学在人文价 值取向方面究竟应该指向哪些方面,达到什么高度,课标和教材同样没 有明确的定位 。虽然课标中也有“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 质”等方面的文字表述,但作为语文课程究竟应承担起哪些具体的“道 义”责任,每个阶段又该如何落实? 在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中其实并没 有得到明确、具体的界定,从而导致了实际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目标” 的滞后和混乱。
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有必要依据新课程目标的要求, 对语文课程应担负的人文教育目标和知识能力体系进行重新梳理,开发 出既能科学有序地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又能扎实有效地培养学生语文能 力的语文课程资源,从而真正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与经典同行,为生命奠基”的课题研究,旨在通过开发适合中学生 阅读的经典课程资源,“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即通过从 经典中精选和建构语文课程内容的过程,使语文课程内容更具有开放 性、时代性和创新性,并最终达成重建语文教学的目标体系、教学体系及 评价体系的终极目标。
为什么要进行作文训练系列的研究
写作历来是整个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它不仅与阅读互为双翼,而 且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外显为一个人的语文素质,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 写作教学不仅无标无序,无本可依,而且百年一题,千人一腔,已经给学 生的语言表达、情感体验和人格养成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具体而 言,当前的作文教学主要存在如下三种倾向:一是以应试为指向的“封闭 式”训练:作文严重背离学生生活实际,过分追求语言的表达而忽略思想 的承载。导致的结果是学生作文的粗制滥造和无情无意。二是毫无目 的的“开放式”训练:写作过程缺乏教师的有效指导,还美其名曰“尊重学生的写作个性”“给学生以自由的创作空间”,导致的结果是学生缺乏基 本的写作常识和写作技能。三是介于前两者之间的“自主式”训练:教师 不管课标要求、不顾学段特点,全凭自己的一时喜好确定写作内容,导致 的结果是写作过程的茫然无绪和效率低下。尽管已有许多有志之士对 作文教学进行过大量有益的探索,但综合起来看,仍然缺乏必要的整合, 难以形成真正科学实用的作文训练体系。
作文教学也同阅读教学一样,教的目的最终是为了不需要教。但现 在很多时候,我们对教学目的与教学过程混淆不清,一味强调“不拘形式 的写作”和“力求有创意的表达”,无论平时,还是考试,都忽略和轻视基 础写作常识的传授和基本写作技能的训练,从而造成了一种“强者愈强, 弱者愈弱”的两极分化局面。 实际上,无论是从人的认知规律来看,还是 从人们的实践经验来看,作文的训练过程,都是一个从“无格”到“入格”, 再到“出格”的过程,这也正是今人学课文而不考课文,古人考八股而不 用八股的根本原因。
现在我们提出“初中作文训练系列”的研究课题,就是要依据新课标 对写作教学的目标要求,超越教材的版本限制,从“技能”和“题材”两条 线索进行梳理,力求开发出既能承载起教师的作文指导,又能帮助学生 全面提升写作能力,从而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作文训练体系,两个系 列独立成系,又交叉互补,较好地解决了写作技能与写作题材难以兼顾 的问题,老师们可以根据教学进度和学生需求灵活取舍,自由组合。
为什么要开展汉字教学研究
从学段教学任务的划分来看,汉字教学应该是小学低年段的事情, 但从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来看,要想还语文以应有的学科地位,让语文 真正成为学生享用不尽的精神食粮,汉字的教学仅满足于低年段的识记 是远远不够的,这既是语文的学科地位决定的,也是汉字本身的特点决 定的。汉字是最基础的文化代码,是音、形、义的结合体,是汉语学习的 起点,是基础中的基础,与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发展有很强的关联性。现在我们要在中小学阶段还汉字教学以本来面目,不仅将有利于提升学生 的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而且将更符合汉语文本身的学习规律。我们的 基本思路是根据汉字音、形、义结合的特点,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不但从 根本上解决汉字的识记和书写问题,而且力求理清汉字与组词,汉字与 语感,汉字与阅读,汉字与文言,汉字与文化的神秘联系。我们所将要开 展的汉字教学研究,不仅将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识字教学,而且将超越 《课程标准》的现有界定,它将贯穿语文教学始终,连接语文教学经脉,整 合语文教学资源,提升语文教学品位,还汉语以璀璨而神秘的光辉。
从仰韶文化时期起,汉字虽然经历了图形文字、甲骨文、金文、篆书、 隶书、楷书以及建国后的简化等形体演变,但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 的文化载体和书写符号,其表义文字的特点基本没有改变。正如印度前 总理尼赫鲁所说:“世界上有一个古老的国家,它的每一个字,都是一幅 美丽的画,一首优美的诗……”在具体造字方法上,汉字只需要用少量的 笔画即可构成表达全息形象的图形。它用点、横、竖、撇、折这五种基本 笔画按照相离、相接、相交三种组合关系,构成成千上万的汉字。而这种 由简单笔画组合构成的汉字,构成的图形不易混淆,表达的信息准确丰 富,承载的信息量大而具有规律性,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传统语文教 学中的训诂方法,是针对汉字特有的教学方法,对于了解每个汉字的音、 形、义,掌握汉语的组词和造句特点,具有良好的奠基作用。但是,自新 文化运动之后,中小学汉字教学都盲目跟风拼音文字的教学方法,只注 重读音和笔划的识记,而忽略字形和字义的理解,从根本上剥离了表意 文字的灵魂,把脉络清楚、形义明朗的汉字教学变得方法机械,形义混 沌。这不仅是造成广大中小学生错字连篇,辞不达意,语文能力低下的 根本原因,更是造成我国国民普遍精神世界空虚,人文底蕴不足的病态 基因。现在改革汉字教学,首先就是要利用因形释义,因义辨形的方法, 让学生尽快掌握部分高频汉字的字形结构和字义起源。用当代字圣萧 启宏的话说就是要“擦掉汉字上的灰尘,让当今的孩子看到古老的光 辉。”
同以往的任何改革一样,课程改革的道路既是漫长的,更是艰辛 的 。我们深知,以上课题的深入开展亦必将面临许多理论与实践层面 的困难,“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欧阳修《戏答元珍》)。 我 们也坚信,只要有坚定的信念,用科学的方法去勤奋探索与耕耘,希望 就一定会在前方,就一定会走出语文教学的迷茫,真正探索出一条语文 教学的突围之路!
还是用那句老话与大家共勉:“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注:本文系2009年宜昌市语文课题研讨会上的发言。曾公开发表于湖北大学《中 学语文》2009年第 10期,后半部分经扩充后曾以《擦掉汉字的灰尘,唤醒汉字的灵魂》为 题公开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通讯》(中文核心期刊)2010年第4期。
转自:“李研语文教研沙龙”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