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 模型认知 促进 深度学习
——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宝安区大单元整体教学备课活动(第4场)
2023年3月15日,唐云波省、区名师工作室、莫璇区名师工作室联合举行宝安区“万名教师晒好课”初中化学系列活动暨大单元整体教学备课活动(第二学期第四场)。参会人员包括唐云波名师工作室学员、莫璇名师工作室学员、汕头市潮南区35名初中化学骨干教师、肇庆市44名初中化学骨干教师、宝安区全体初三化学教师。
本次会议由唐云波老师主持,新安中学(集团)外国语学校武荃老师、宝安中学(集团)实验学校周丰老师、新安中学(集团)初中部刘颖异老师、福永中学夏兰老师、新安中学(集团)第二外国语学校陈媛媛老师围绕物质的性质与应用主题(第11单元)进行说课展示,新安中学(集团)外国语学校罗柳珊老师、福永中学夏兰老师进行精彩点评。
01
基于模型认知视角下“性质与应用”主题单元整体教学
——以《生活中常见的盐》(第1课时)为例
武荃老师设计了4个教学环节——慧眼识“盐”(盐的构成)、敢于直“盐”(氯化钠的用途)、“盐”听计从(氯化钠的制备)、模型建构。
在任务线和问题线的驱动下,以“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进而制备物质”为主线,串联整节内容,构建了物质认知模型,强化了对物质进行全面认知的方法和过程。并通过对比分析水的净化、混合溶液提纯、工业制氧气等物质分离的原理,基于本课时所学的从海水中制取精盐的流程,构建了用于混合物分离和提纯的物质分离模型,从而帮助学生解决陌生的真实生产情景中混合物分离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02
基于模型认知视角下“性质与应用”主题单元整体教学
——以《生活中常见的盐》(第2课时)为例
本节内容为碳酸盐的学习,以“夏天晒盐,冬天捞碱”为情境导入,延续课时1的“物质认知模型”,应用结构、性质、用途三者之间的关系,由结构和用途的相似性,由已知到未知,猜想碳酸盐的化学性质,进而学生小组设计实验验证。之后以碳酸钠为例,进一步学习碳酸盐与碱的反应、与盐的反应,最终归纳检验碳酸根和碳酸氢根的方法以及盐的化学性质,在此过程中,建构从代表性物质的化学性质到学习一类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思维模型。
03
指向核心素养学习的探究式实验教学策略
——以《生活中的盐(3)》“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为例
刘颖异老师打破了常规的以教材编排为主的束缚,结合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采用分组实验探究的方式,把复杂的教学内容简单化、细致化,拓宽学生思维,促进学生顺理成章的归纳出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加深对复分解反应及其条件的理解。利用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酸、碱、盐之间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促进学生熟练判断复分解反应的发生,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整节课以探究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为主线,宏微结合分析解释为支线,认识化学反应的思路和方法为方法线。重点凸出,思维外显。
04
初中化学学科价值导向下的项目式学习案例
——以《化学肥料(第1课时)》为例
本课题基于课标,通过制作“鱼菜共生系统施肥说明书”,突出对化肥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从物质的存在、组成、变化和用途等视角认识物质的性质,落实“科学态度与责任”素养的发展。
开篇介绍现代农业 ,促进意义的学习;引导认识鱼菜互生系统,形成生命活动中的物质变化和守恒观念;设计肥料分包装,从用途等视角认识物质的性质;学生尝试说明肥料性状,形成“根据典型性质差异进行鉴别”的思想;研究碳铵化肥的用法,形成合理化使用化学品思想;编写“鱼菜共生系统”生态平衡监测方法,进行跨学科系统化思考。在六步骤学习活动中,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和在新情境下鉴定成分、预测合理使用方式等活动,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诊断并发展学生获取准确信息并进行加工处理整合的能力水平;通过探讨铵态氮肥的保存和使用方法,形成“组成-类别-性质-应用”的元素化合物认识方法评价,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元素化合物多角度认识和应用能力;通过合理使用化学品研究,学会辩证地看问题, 树立环保及可持续性发展的观念,诊断和发展科学态度与责任素养。
05
大单元统领下基于学科观念的探究式教学设计研究
——以化肥的简易鉴别为例
新安中学(集团)第二外国语学校的陈媛媛老师进行了化肥的简易鉴别的说课。由于本课题是学生初中化学课本上的最后一个探究实验,需要学生综合利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因此陈老师通过三个问题与一个实践活动,去带领学生建立物质鉴别的模型,帮助学生掌握物质鉴别的一般性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到化学鉴别问题的思考和探究当中去,形成有效的反思、概括与提升,从而加深对化学学科本质规律的认识。在学生活动和问题的设计中,层
层递进,为学生搭建了有效的学习脚手架。
罗柳珊老师点评
武荃老师的这节课是从物质的角度、转化的角度和分离的角度,多角度去认识一类物质的性质,并且构建物质分离的一般思路方法。通过实验构建物质分离的模型,同时从结构、性质、用途和制备的角度构建类别物质的认知模型。这节课以夏天晒盐引入,通过物质分离为核心、以物质结构、性质、用途、制备等多角度认识结尾。同时这节课是通过利用学生回顾水净化(物质分离)模型,再一次运用模型。
周丰老师的课,是构建类别认知物质模型的应用。首先从认识物质性质的化学角度,从存在、组成性质、用途等角度,再次去认识碳酸盐。然后是认识类别物质性质的思路方法的应用。通过对碳酸钙的性质预判,来预判它同类物质碳酸钠、碳酸氢钠可能具有什么性质,并且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本节课以夏天晒盐,冬天捞碱的情境来引入,延续了课时1的认知模型。这节课的亮点是从已知到未知,通过猜想碳酸氢钠、碳酸碳酸盐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进而学生小组设计实验进行验证。通过碳酸钠为例,学习碳酸盐与碱的反应,碳酸盐与盐的反应,进而归纳碳酸氢钠、碳酸钠的检验方法以及盐的化学性质。在这个过程中,构建了以代表性物质去构建盐的化学性质,并且以此来学习一类物质它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构建了具体物质到一类物质的思维模型。同时以探究实验的形式,契合新课标提出的探究实验的思路方法。
第3课时是通过学生已知的酸碱盐的性质、酸碱盐之间发生的反应入手,引出复分解反应的定义,进而去应用实验探究这整个流程,让学生自主去选择实验药品,探究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夏兰老师点评
第一、本次大单元备课的设计都是以模型建构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有体现物质的认知模型,多角度认识物质、化学性质、物质分离模型以及检验鉴别模型,在教学的过程中综合的去调动学生的全面学习,然后构建模型,并且将模型应用于学习。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向也鼓励老师们进行教学的尝试。
第二、教学素材源于真实情境。学生能够参与其中,能够唤醒学生的感情,激发学生的学习经验,促进学生主动构建。情境的创设可源于学生的真实生活生活,包括学习生活和日常生活,还包括学生的知识体验,去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记忆,促进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成为他的学习的起点和台阶。真实情境一定是要蕴含着真实的学习任务和真实的探究。比如像武荃老师,构建的分离模型就是在水的净化之后,然后进一步形成了一个更全面的分离模型。
学习心得
林兴嘉老师
今天,武荃老师、周丰老师、刘颖异老师分享了《生活中常见的盐》,夏兰老师、陈媛媛老师分享了《化肥》的大单元整体备课。听完各位老师的说课,我对这一单元的知识体系有了更系统的认识。也更清晰的认识到新课标各方面的变化和新的要求。深刻理解了化学大概念的具体内涵以及在化学教学中的统摄作用,在以前的化学教学中,由于化学学科知识的琐碎特性,课堂中我们虽然也关注了化学大概念(比如元素观,微粒观,变化观,守恒观等),但是在化学大概念的落实实践过程中,思路过于单一,过度依赖于课本,创新设计较少,在基于核心素养的化学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将化学理念落到实处,是需要一定的设计思路和方法的。这几位老师在这方面都做得很到位,精心设计相关的主题探究活动,将素养教育落到实处。
张丽华老师
下午上完课抽空观看了福永中学夏兰老师的大单元设计分享,收获颇多。《化学肥料》这一课题很多老师上课特别简单多数内容在书本上画了让学生记就完事,而夏老师这节课设计得很好,她从“鱼菜互生系统”引入新课,分五个环节设计教学,知识给予学生,学生自主梳理,重组,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正如夏老师所说这节课是开发社会性课程资源,是建设新农业活动课程,是学科知识转变成问题解决的工具,是科学方法转变成问题解决的策略,是学科态度转变成问题解决的责任。本课题整个设计思路新,值得好好学习。本节课学生将学会设计化肥使用说明书,肥料的分包装,根据肥料的性状进行鉴别,学生将明白生态平衡检测的意义,保证水质不变,鱼不死。
李佩华老师
今天,武荃、周丰、刘颖异等老师分享了以物质的性质与应用为主题的大单元教学设计,收获颇多。每位老师都通过对新老课标的对比,并且结合教材、考情、学情进行教学设计,通过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如“夏天晒盐,冬天捞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课前布置学生进行资料收集和调查,课堂上展示学生小组合作的成果,并进行讨论、分析、总结、归纳,使学生掌握探究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深化学生多角度认识物质性质的思想,培养学生实验探究与创新精神、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学科素养。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刘颖异老师“复分解反应的条件”中的实验探究环节,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采用ABCD四个不同的小组进行探究,培养学生多角度认识化学反应、实验探究能力及应用能力。通过今天的学习,今后的教学设计将更加注重情境的真实性、实验环节的多角度设计、板书设计的简洁性,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
陈琼忠老师
今天(2023.03.15)参加由宝安区唐云波老师举行的初中化学大单元整体教学备课活动腾讯会议,使我加深对大单元教学设计的认识,给人醍醐灌顶的感觉。本次备课主题单元是物质的性质与应用,具体是第11单元生活中常见的盐和化学肥料的教学案例的说课。
1.先由新安中学集团外国语学校的武荃老师分享。基于模型认知视角下的“性质与应用”主题单元整体教学,以《生活中常见的盐》第1课时为例说课,以物质认知模型和物质分离模型为基本思想和方法,以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为实践活动,多步骤、多方法进行模型构建。
2.然后宝安中学集团实验学校的周丰老师分享《生活中常见的盐》第2课时的说课,从多角度认识碳酸盐构建和应用“结构-性质-用途”的关系模型,形成科学的物质观,归纳盐的化学性质,建立学习一类物质的思维模型。
3.接着由新安中学集团外国语学校的刘颖异老师分享指向素养学习的探究式实验教学策略。以《生活中常见的盐》第3课时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为例说课,通过化学变化的反应条件、反应现象、反应类型等核心认识角度,发展宏微结合,动态系统的认识物质的化学变化,综合利用和调控化学反应的思维方式。促使核心知识大概念化,功能化和素养化。
4.紧接着深圳市福永中学夏兰老师分享初中化学学科价值导向下的项目式学习案例——《化学肥料》第1课时。以化肥为载体,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用途,建构元素观,建立区分物质的一般方法,对生产生活的指导意义重大。
5.最后新安中学集团外国语学校的陈媛媛老师分享—《化学肥料》第2课时化肥的简易鉴别,从简单物质的鉴别入手,建立能够揭示学科本质的核心概念和思维模型,再通过后面的层层递进,从而学会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方法。
总之,几位老师对物质的多样性的教案说课都非常出色,贯彻落实物质的多样性,让学生认识物质、性质、用途的相关联;老师们的说课展示活动,非常实用,感受很深,收获很大!
转自:“唐云波教科研专家工作室”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