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多角度看“酸和碱反应”——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宝安区大单元整体教学备课活动(第三场)

2023/3/24 11:22:32  阅读:300 发布者:

活动简介

202331日,唐云波省、区名师工作室与莫璇区名师工作室联合举行宝安区“万名教师晒好课”初中化学系列活动暨大单元整体教学备课活动(第二学期第三场)。参会人员包括唐云波名师工作室学员、莫璇名师工作室学员、汕头市潮南区35名初中化学骨干教师、肇庆市44名初中化学骨干教师、宝安区全体初三化学教师。

  本次会议由朱文蕾老师、梁小琼老师主持,宝安中学(集团)塘头学校王珊老师、宝安中学(集团)塘头学校王禹超老师、宝安区海湾中学赵爽老师、宝安区松岗实验学校李燕芳老师、宝安第一外国语学校于洁老师围绕“物质的性质与应用”主题进行说课展示,宝安区海湾中学赵爽老师、文汇学校梁小琼老师进行精彩点评。

课例简介

1

基于证据推理的酸碱中和反应

宝安中学(集团)塘头学校    

王珊

王珊老师进行了酸碱中和反应第一课时的说课,本课时以四个环节依次展开。环节一,探究酸和碱一类物质发生反应,发展学生基于反应现象、能量变化认识化学反应,巩固研究一类物质性质的思路方法。环节二,探究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基于物质变化判断反应发生。从反应物减少、生成物增加的角度,证明没有明显的现象反应的发生,帮助学生形成证明无明显现象反应发生思路。环节三,借助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反应的微观图示,帮助学生建立基于反应类型、离子符号认识反应,发展宏观—微观—符号认识化学反应系统思维。形成多角度(物质变化、能量变化、反应现象、反应类型、微观离子)认识化学反应的思路。环节四,利用所学知识 ,将中和反应与实际问题建立联系,帮助学生认识到调控化学反应的应用价值。

2

多角度认识化学反应

——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

宝安中学(集团)塘头学校    

王禹超

王禹超老师在充分对别新旧课标的基础上,参考不同版本的教材,对比其中差别,提炼关键、统整教学内容;设计丰富的学生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自主操作pH试纸的使用,在质疑辩论中理解误差分析过程,达到“做中学”;设计贴合实际的学习任务,发展学生将化学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每个教学环节都设计评价细目表,充分分析不同学生不同水平的具体表现及其背后原理,以评促学、以评定教。

3

基于科学探究的学生实验设计

——实验活动6:酸碱的化学性质

海湾中学

赵爽

赵爽老师立足新课标,设计四个活动让学生自主建构酸碱的化学性质。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通过鉴别盐酸与氢氧化钠,训练学生方案设计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培养证据意识。在环节二的交流讨论中完善酸碱的化学性质,再画出思维导图构建知识网络,形成一类物质的研究思路。最后两人一组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模拟考核,对标深圳中考,在自评和互评中提升实验操作规范和熟练度,为高中酸碱滴定打下基础。

4

实验活动7 溶液酸碱性的检验

松岗实验学校

李燕芳

本实验活动设计以酸碱指示剂的来历引入,教师带领学生自制酸碱指示剂,通过完成实验室和生活中常见溶液酸碱性、酸碱度测定,评价自制酸碱指示剂的效果,并借助该指示剂进行酸碱中和反应进行程度的判断,以及土壤酸碱度测定与调节,寻找合适的土壤调节剂,层层递进。学生在实验活动中,不断提升实验的操作能力,同时又结合单元的整体知识,将实验探究常考查的方向以真正做实验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探究,达到知识迁移,能力提升的目的,培养有科学素养有社会意识的人。

亮点是突出了对溶液酸碱性的定性和定量判断,加强学生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对溶液酸碱性的认识。可操作性强,内容丰富有趣。

5

第十单元复习课

宝安第一外国语学校   

于洁

本节课采用项目式学习形式,依托食品发热包这一真实情境,沿着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建议→变式应用的思路展开。通过任务分层的形式,让更多学生参与到探究中来,又通过情景化探究→去情境化量表评价→再情境化变式应用,综合运用酸和碱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锚定深圳中考的气体制备、实验探究、流程推断、性质计算四大题型,期待实现知识、能力、素养全面提升的效果。

组长点评

赵爽老师:

中和反应是生活中常见的化学变化,课标要求多角度认识化学变化。王珊老师的课从调节土壤酸碱性情境出发,引出化学变化;提出无明显现象的变化如何证明其发生,可以从反应物减少和生成物的增加来验证,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并且通过数字传感器来测定中和反应时电导率的变化来探究反应的微观实质。课堂从宏观、微观、符号和图像四重表征认识了化学变化。王珊老师课堂最大特点是注重教学评一体化,设置了课前课后的纸笔测试,并且对学生课堂活动有明确细致的评价,方便教师掌握学生的理解情况。

王禹超老师设置的活动二是学生自主完成pH测定的实验,学生通过小组活动自主评价,交流总结正确的操作。王老师详细的预设了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利用数字传感器可视化、动态的体现中和反应的变化过程。两位老师特别关注了两版课标的变化,都注重教学评一体化,关注中和反应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和联系。

梁小琼老师:

于洁老师展示的是一节复习课,也是一个项目式学习,令人耳目一新。于老师从发热包出发,精心创设一个情境,通过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利用酸碱的性质去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几个任务既复习了酸碱,也进行了深度学习,实现知识体系的再建构,发展学生多角度认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高阶思维的发展。此外,于老师通过设置不同难度的任务,关注到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的发展,通过细化评价目标,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在作业设计上,体现了再情景化,建构了生活中的化学与中考中的关联。但是课堂的容量比较大,内容和难度可以做一些适当地调整,降低难度,让学生完成逐级进阶的任务,获得成就感。

心得感想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收获感言

今天,王珊、王禹超、赵爽等老师们分享了以物质变化大概念为主题的大单元教学设计,从单一的物质变化上升到一类别的物质变化。王珊老师和王禹超老师都是通过对比新老课标的对比结合教材进行教学设计,王珊老师通过创设情景,学生活动,探究酸碱一类物质的反应。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分析化学变化。结合数字化手段把知识点可视化,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化学变化,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王禹超老师在对比新旧课标的同时也对不同版本的教材进行对比,王禹超重点针对pH测定设计实验操作,课时围绕PH测定设计了一系列的实验操作,结合实际,分为四个学习任务进行课堂教学,并设计不同评价目标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赵爽老师分享了学生实验活动6酸、碱的化学性质的教学设计,进行了单元整体分析,通过利用学生自主实验,构建知识模型,加深了对物质变化的认识。

——郑裕宾  汕头市潮南区井都第一初级中学

 

在新课标中提出“教师要明确学习任务群的定位和功能,准确理解每个学习任务群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提示。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情况,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依托学习任务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安排连贯的教学实践活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帮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生为本,将探讨的过程交给学生,教师起引导作用,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探究学习的感受,提高学生探究的能力。

——范嘉颖    港头初级中学

 

看完老师的说课分享后,我感悟很多。在大单元整体备课、整体分析下,我对知识体系有了系统的理解。这几节课程属于物质的变化,从物质的变化到微粒的变化,是学生知识过渡的关键,也是学生构建宏观、微观、符号多重表征体系的体现,这是需要在课堂中渗透教学的,也是我要再接再厉要在课堂教学中完善的。

对我而言最大的收获是要加强课时教学评价。可以借鉴老师所列举的课前测试和课后测试,以具体的、细致的分化评价目标,去度量学生的掌握程度。同时,课堂实验的学生的自主实验、探究实验都是可以形成学生实验的自评量表。通过层层量表的呈现更好地反映学生的掌握情况,这是我目前还要继续学习,希望之后可以应用于课堂教学中。

                                  ——李勤真  红场中学

 

几位老师的展示都对2011版和2022版课标进行对比,详细阐述了课标的变化和新要求,围绕新课标中新的要求进行整体备课,重点突出了宏观和微观的整合以及数字化实验的应用等。老师们精心设计了相关主题的实验探究活动,巩固知识,培养证据推理核心素养和交流表达能力。王珊老师在说明什么特征才能说明发生了化学反应时,指出可以通过现象来判断,对于无现象变化的则通过温度变化、反应物的减少、生成物的增加等来判断;对学生的表现的评价设置也很细致。宝中塘头王老师通过数字化实验的应用,让学生掌握pH曲线的绘制与判断。大家都能做到让学与生活联系,丰富认识论资源,发展科学精神,并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强知识的功能价值。

通过学习让我更加认识到,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研读新课标,结合现实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科学探究与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实验探究能力。

                              ——郑式亮   港头初中

转自:“唐云波教科研专家工作室”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