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简介
第二学期第二场
2023年2月22日,唐云波省、区名师工作室、莫璇区名师工作室联合举行宝安区“万名教师晒好课”初中化学系列活动暨大单元整体教学备课活动(第二学期第二场)。参会人员包括唐云波名师工作室学员、莫璇名师工作室学员、汕头市潮南区35名初中化学骨干教师、肇庆市44名初中化学骨干教师、宝安区全体初三化学教师。
本次会议由夏兰老师主持,宝安中学(集团)外国语学校张梦依老师、宝安中学(集团)初中部吴梦颖老师、海滨中学湛玉林老师、宝安区航城学校张婷云老师、宝安区荣根学校石双双老师围绕物质的性质与应用主题进行说课展示,宝安中学(集团)初中部占多辉老师、文汇学校梁小琼老师进行精彩点评。
课例简介
1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性质与应用”主题单元整体教学——以“常见的酸和碱(1)为例”
宝安中学(集团)外国语学校
张梦依
张梦依老师以“除锈剂”作为情境导入,贯穿始终,运用研究一类物质的思路和方法,引导学生多角度认识常见的酸。深度对比新旧课标,根据课标变化对教材进行了重构,突出了研究一类物质的思路和方法; 教学设计新增评价目标,落实教学评一体化;创设真实情境,贯穿始终,体现了化学的实用性,并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性质与应用”主题单元整体教学——以酸的化学性质为例
宝安中学(集团)初中部
吴梦颖老师
吴梦颖老师的说课内容——酸的化学性质“是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十单元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第2课时的教学内容 。从教材体系看 ,酸的化学性质是学生在“身边的化学物质”中继金属的化学性质学习之后,比较全面地学习不同类别的物质化学性质共性的延续。
本课时以四个活动依次展开,基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将酸的化学性质的认知目标转化为以鉴别实验室两种常见液体的真实问题情境,学生通过自主思考、组内交流、小组代表讲述对稀盐酸和食盐水的鉴别方法问题的讨论过程,学会了鉴别物质要先分析物质的组成 ,寻找组成和结构上的不同点 ,进而设计鉴别方案的思维方式。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回顾各组实验方案的过程中,将酸的化学性质教学目标在不知不觉的 活动中自然达成,教师根据学生表现 ,适时给予评价,实施“ 教 、学 、评”一体化。特别是在突破“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以及酸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 ”的难点时充分利用优秀学生对问题思考过程的思维展示 ,优化了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 ,培养学生主动监控调节自己思维过程的意识。最后再引导学生从不同类别物质与酸反应的化学性质归纳小结,再现酸的化学性质这一教学重点 ,利用思维导图归纳提升本课时中涉及的学科思维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帮助学生形成“结构决定性质, 性质决定用途”的学科观念 ,培养和发展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将本课时涉及的学科核心素养植入学生心中。
3
基于问题情境,构建认知模型
——常见的碱(第1课时)
海滨中学
湛玉林
湛玉林老师基于新课标,以“鉴别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固体”的问题情境导入,建构从“类”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思维模型和认知模型,帮助学生深化“物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核心观念。整节课以科学探究为主线开展学生活动,学生经历预测猜想、实验验证、获取证据、科学解释、得出结论等环节,完成对碱一类物质的认识,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设计,发展学生的证据推理、微观辨析的学科核心素养。
4
显化无明显现象思维模型的建构
——以《碱的化学性质》为例
航城学校
张婷云
张婷云老师延续上一节湛老师的“鉴别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的任务开启本节课的学习,通过“鉴别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显化无明显现象”“总结碱的化学性质”三大任务,以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为依托,基于宏观实验和符号表征构建碱的化学性质与应用的认知模型,知道可以通过物质类别认识具体物质的性质。并且以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无明显现象为认识对象,通过对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无明显现象的显化探究活动,从定性和定量构建多角度的显化无明显现象的思维模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最后通过对陌生物质LiOH的分析,诊断并评价学生对“碱”这一类物质的化学性质共性的迁移应用能力。
5
实验活动5: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
荣根学校
石双双
本课例“一定质量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的学习位于学习主题1“科学探究与化学实验”中“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部分的内容,其核心素养功能在于明确溶液配制的实验流程,构建有序高阶思维,形成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与习惯。
本节课通过构建实验体系,让学生在实验前做到心中有序;自评和互评评价基本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通过开放式实验设计,促进学生对溶液浓度的认识从固定量发展到关注比例量,完成思维进阶;最后,运用所学的溶液,体会化学对人类社会的重要作用。
点评
一、湛玉林、张婷云、石双双三位老师,选择了具有整体情境的化学事实——如活动5,承接了前面的几个课时,配制一定浓度的氯化钠溶液;或者是将同一个驱动性的任务作为一个模块——如常见的碱的两个课时,均以鉴别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这一任务,将核心知识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设计,将单元知识结构化,引导学生从整体视角进行探究,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在化学核心知识、思想方法和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二、创设情境引领教学,通过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由浅入深,落实了“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理念。关注评价,细化评价标准,发挥了评价的功能价值。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对教与学的评价进行了融合;
三、重视实验教学,让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在做中学,在实验中提升学科的能力。
——文汇学校 梁小琼
心得体会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收获感言
会议上5位老师的备课分享很精彩,带给我不少的思考和启发。第一,在教学目标方面,老师们都有对新旧课标进行对比,认真贯彻新课标,旧课标停留在具体物质的性质认识,而新课标要求以典型物质为例,比较差异和共性,帮助学生从类别的角度形成对“酸类”“碱类”物质性质的认识,建设“同类物质在性质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的大概念,积极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第二,创设真实情境,利用学生生活中除锈剂、洗鼻液等熟知的实例和前面学过的化学知识来突破新知识点,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创设不同层次的问题,由浅入深,问题引领逐层进阶,并且老师适时给予评价,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第四,重视实验教学,自制指示剂、配制一定浓度溶液等实验活动的设计不仅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还加强了学生证据收集与分析能力,聚焦学科素养,发挥实验的价值功能。
——成田西岐学校 周宇英
今天,老师们分享了常见的酸、常见的碱、实验活动5的说课内容,都精心设计了每一节课,并毫无保留地分享给我们。第一,课中老师们创设了不同的情境,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们学习地兴趣,比如,吴老师将学生对酸化学性质地认知目标转化为鉴别实验室两种常见液体地真实问题情境中,石老师利用生理性海水鼻腔喷雾引出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问题上,最后还让学生学以致用设计出0.9%氯化钠溶液的配制实验。第二,利用实验探究展开新课学习,又为实验考核打下良好的基础。比如湛老师放手让学生针对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两种碱性质的实验设计进行探究,让学生在实验中学会观察、思考、总结和归纳。第三,老师们多角度构建学科核心素养模型,利用问题情境并借助问题解决的实践,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比如张老师利用二氧化碳与NaOH反应的无明显现象的显化探究活动,从定性和定量构建多角度的显化无明显现象的思维模型等等,今天所学所思考还得我慢慢消化并反思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
——两英古溪学校 康晓玲
通过培训和学习,拓展了我的知识视野,在以前的化学教学中,我并没有认真领会新课改的意义和真正的内涵,在教学模式和对教材的处理上,还是主要参就旧的教学方法和模式,通过培训和学习,我认识到新课程需要全员参与,认识到初中化学课程的改革力图,体现为了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基本理念,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新化学课程标准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初中化学课程的新变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初中化学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教学。各位教师主要通过对案例分析教材的内容,学情分析,目标重难点,教学过程,教学反思,使我认识了新课程实施中化学课程的一些全新的理念,了解了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改革的方向,知道了课程理念落实在课堂教学中的基本原则与策略。
在课堂上,提高化学课堂的有效性,教师备课时要深入钻研教材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教师心中要明确在这里讨论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和效果,学生会如何面对教师假设的问题,以及会出现什么样的行为或碰撞出什么样的思维火花,教师在备课时充分考虑到这些问题才能有效的组织教学,有目的的开展讨论,为学生的合作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化学课堂的有效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化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与技能,化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化学活动经验,新课程改可以来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认知途径,教师让学生交流,建议学生也乐意交换意见,有其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优势,有效的化学课堂教学取决于是否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及核心。
总之,通过这次培训,对我来说有了很大的收获,给我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让我有机会尝试新全新的教学模式,实践自己的教学理念,我要把这些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模式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在教学中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为农村基础教育做贡献。
——沙陇中学 王华微
2023年2月22日,我参加了唐云波名师工作室本学期第二次单元整体备课教研活动。本次单元整体备课的主题为“物质的性质与应用(第十单元 酸和碱)”以及实验活动5,进行展示的老师有张梦依老师(第一课时),吴梦颖老师(第二课时),湛玉林老师(第一课时),张婷云老师(第二课时)和石双双老师五位老师。
张梦依老师在实验中逐步引导学生形成利用共性检验一类物质性质的思维模型。整节课注重对学生思维模型的构建,证据推理意识的培养,社会责任的引导,体现化学核心素养的培育。
吴梦颖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思考、组内交流等形式学会了设计鉴别方案的思维方式。将酸的化学性质教学目标在活动中自然达成。
湛玉林老师建构从“类”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思维模型和认知模型,帮助学生深化“物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核心观念。
张婷云老师通过“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鉴别”“显化无明显现象”“总结碱的化学性质”三大任务,通过对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无明显现象的显化探究活动,从定性和定量构建多角度的显化无明显现象的思维模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几位老师的课都让我眼前一亮,受益匪浅。老师们的课都是基于真实情境展开科学探究,帮助学生建构化学观念,通过教学活动,提升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注重开展实验探究活动,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性质的预测、方案的设计、现象的观察和结果的分析,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提升。酸和碱的内容需要从相似性和差异性两个方面来进行学习,从而在实验探究中运用对比和归纳的方法获得研究一类物质的认知模型。
——两英镇墙新学校 雷浩涛
通过本次参加化学大单元主题:物质的性质和应用的视频会议的研讨和学习,突然发现自己以前的备课考虑的有所欠缺,分析学情不到位,自己以前的教学方式还有待改进。所以本次学习对我大有益处。
本来这一单元所教授的酸碱盐在学生的初印象中就是个比较难的知识点,但其实也恰恰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尤其是在碱这一知识点的学习,学生对这个知识没有知识储备,需要我们通过生活实例加以充实,化抽象为具体。从身边的化学性质和生活中常见的酸碱物质作为切入点缓解学生的畏难情绪。再者要学习湛玉林、张婷云老师那样通过物质的共性和差异性认识一类物质的方法,这也能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思考,对实验进行概括解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联系归纳的思维方式。将单一、孤立的知识点联系整合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点,才能让学生学以致用,融会贯通。
在实验的设计上,也应该像点评老师所说的那样,不该为了做实验而做实验。而是要让学生体会实验的真正意义。在作业设计方面,也可以是贴近生活的,比如:寻找生活中的酸碱盐、对生活中的某种酸进行探究等等,丰富学生的体验才能有助于学生的学习,也能激起他们的学习欲。
总而言之,于生活中取材,于实践中教学才是最好的教学方法。
——李银璇
2023年2月22日,我参加了广东省唐云波名师工作室的腾讯会议,会议主题“万名教师晒好课”,听名家言,如沐春风,闻高师语,收益匪浅,内心太多感触。
本次视频会议,石双双老师在实验教学活动中的各种运用模型,以及其他老师的优秀经验分享,使我学习到了很多知识,开阔视野,提高了认识,学到了新的教学理念,找到了自身的差距和不足。期待在工作室主持人带领下,与工作室成员共同学习,相互启发,在思想的碰撞中擦出智慧火花。所谓学无止境,教无止境,研无止境。只有不断学习新知,在教中学,在教中研,才能在教和研中走出自己的一番风采。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学习、充实、进取,努力超越自己,让自己的教学能力和各方面的素质能够有更大的进步。
——郑耿晓
每一次的线上教研活动都让我收获颇深,也让我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因此每一次我都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到活动中,并学习了很多的东西。例如,今天的活动中,夏老师的“溶解限度”让我印象深刻,老师通过它建立了溶解度模型,再构建事物关系模型,并通过文字、表格和曲线等多种形式的表征,突破了重难点,从而使学生可以很好地掌握和应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出现了学生不能很好理解的现象,现在我可以学习夏老师的教学方法进而去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在以后的教学道路上,我还需要学习很多东西,也很感谢唐老师工作室可以给我这些机会,衷心表示感谢!
——洪少吟
转自:“唐云波教科研专家工作室”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