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简介
2023年2月15日,唐云波省、区名师工作室与莫璇区名师工作室联合举行宝安区“万名教师晒好课”初中化学系列活动暨大单元整体教学备课活动(第二学期第一场)。参会人员包括唐云波省、区名师工作室全体成员、莫璇区名师工作室全体成员、汕头市潮南区35名初中化学骨干教师、肇庆市44名初中化学骨干教师以及深圳市宝安区全体初三化学教师。
本次会议由唐云波老师主持,梁小琼老师、王禹超老师、张桃柠老师、夏兰老师、张伟嘉老师、梁彬老师、李言萍老师分别对“物质的性质与应用”(第9单元 溶液)的若干课时进行了说课展示。莫璇老师、刘国豪老师进行了点评。
课例简介
- 第9单元 溶液 -
01
“基于模型认知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的单元整体分析
文汇学校
梁小琼
溶液,作为一种混合物,在学习了“空气、天然水、合金”之后,从单一角度,已经进入到了“多角度学习混合物”的阶段,为后面的酸碱盐溶液、溶液的分离奠定基础。
针对新课标的要求,针对“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这一实验,该小组的老师在设计上,以同一个驱动任务,在每一个课时,围绕当节课的核心知识,开展学生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单元整体的学习进阶,从“固定量”到“比例量”加深对溶质质量分数的理解,从而实现定量认识溶液的组成。
在教学设计上,这个单元均以“模型认知”促进学生对核心知识的掌握、理解和应用,以单元整体设计,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02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宝安中学(集团)塘头学校
王禹超
本课题以概念建构和实验探究两方面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梳理和设计,将概念模型的建构放在第一课时,将实验探究放在第二课时。在概念建构上,充分利用宏微结合的物质认识思路来认识混合体系“溶液”,并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帮学生感受溶液的应用价值;在实验探究上,放手让学生设计、实施实验,教师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发展基于控制变量的实验设计水平。
03
课题2 溶解度(第1课时)
石岩湖学校
张姚柠
张姚柠老师设计的课例结合PhET模拟平台开展饱和溶液的教学,在模拟真实实验现象的同时,实时显示数据与交互反馈,从定性、定量等多维度表征饱和溶液相关概念,知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溶解和结晶之间能相互转化,形成动态认识溶液的意识,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化学观。设计环节相比较于传统的POE教学策略(预测-观察-解释),增加了迁移与运用的环节,将学生所学落实到实际情境的应用中,紧密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顺序,每个环节层层深入,结构清晰,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激发学生的深度学习。
04
多重表征的溶液限度模型建构和应用
——以《溶解度(第2课时)》为例
福永学校
夏兰
本节课采用了情境教学、探究活动、模型构建等多种教学形式,引入了限度思想,建构了多重表征溶解限度模型,发掘物理变化中限度改变的研究价值,通过连结了生活情境,表达了溶解对应的学科价值。
建立“溶解限度”科学认识。《溶解度》是对物质性质的研究,从定性走向定量。但是这个定量研究,需要识别溶液状态、识别是否能够完全溶于溶液进而计算。也就是,对溶液性质、溶解情况的研究,优先级要比数据计算要高。所以,要帮助学生建立包含限度意识、条件意识、限度可变意识等“溶解限度”这个科学认识。
运用“模型构建”科学方法。溶解度不能简单理解为操作、概念和数理图形。应当充分认识到是建立一个溶解限度模型。这个模型,能指出研究对象的关键特征或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具有描述、解释或预测功能。溶解度曲线也不只是函数曲线模型,而应该是事物关系模型,在新的认识和模型构建下,纵坐标是,一种条件限度后的溶解限度;横坐标,是溶解限度条件。
05
课题3 溶液的浓度(第1课时)
宝安中学(集团)初中部
张伟嘉
本节课以氯化钠溶液浓度比较、表示、配制等情境贯穿课堂,在学生领会到引入物理量表示溶液浓度必要性的基础上,介绍溶质质量分数概念模型,通过各组数据计算理算模型;接着在实验中应用模型,检测并巩固学习成果,并且用仪器捕捉课堂生成资源,布置课后任务,引导学生分析误差,再次深入理解概念模型。
06
课题3 溶液的浓度(第2课时)
海滨中学
梁彬
溶质质量分数是初中化学的重要概念,是从量的方面认识溶液的组成,并为进一步研究溶液问题作为准备。其中本节溶液的稀释及其应用是对溶质的质量分数概念、公式、以及变形公式的进一步深化理解与应用。
本节课采用了情境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形式,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深入挖掘教材,类比分析,让学生多角度建立起溶液稀释的模型,形成化学思维,内化理解溶液的组成,并很好的把化学概念与生活联系到一起,体会溶液在生活中的价值。
07
课题3 溶液的浓度(第3课时)
宝安中学(集团)外国语学校
李言萍
溶质的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结合的计算内容来源于溶液的浓度(3)课后习题。涉及物质的性质(化学反应)、化学方程式书写、质量守恒定律、溶质的质量分数等多方面知识,具有综合性强、思维容量大等特点,能全面考查学生的逻辑推理、综合分析能力。本节课选取学生常见的物质和化学反应作为教学素材,降低学生在真实问题情境中解决问题的难度,提升解决问题的信心;通过使用“物质流程图”,了解研究物质的组成对认识物质的重要意义;完成对溶液成分从“静态”到“动态”的认识,将分析问题的思维过程可视化(外显),有利于为学生找出思维障碍。通过建构“问题解决模型”,帮助学生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思路,理清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所在,完成基于物质转化的混合体系中溶质质量分数与化学反应相结合的综合计算,进而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心得体会
更具创新性的教学方式是提升化学教学效率的保障,传统灌输式教学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枯燥感,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而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需求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并突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生动性,能够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程学习中,并在参与中获得学习收获,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钻研化学课程标准和教参,把握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上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考评的内容和方法已逐渐适应课程改革的思想,要在初三化学的教学中参考和渗透"新课标"的要求,并利用大量的时间通过亲自做大量的练习深化理解各知识点并能系统,以及了解一些考察知识点的方法,这样才能使自己在教学中得心应手。
多钻研新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利用好的教学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科学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对于学业任务繁重的学生来说很重要。
——仙门城初级中学
赵秀燕
我观看了《课题3 溶液的浓度》这个课题视频之后,有关反思和总结如下:本节课以氯化钠的溶液浓度比较、表示配制等情境贯穿课堂,在学生领会到引入物理量表示溶液溶液浓度必要性的基础上,介绍溶质质量分数概念模型,通过各组数据计算理算模型;接着在实验中应用模型,检测并巩固学习成果,并且用仪器捕捉课堂生成资源,布置课后任务,引导学生分析误差,再次深入理解概念模型。
最后,我谈谈不足之处:情境对于部分学生仍然陌生,情境与后续环节没有更紧密的联系,学生活动设计简单,缺少趣味性和挑战性,学生的参与度不高。
——沟湖学校
黄燕沣
转自:“唐云波教科研专家工作室”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