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如何做到朗读出想象的画面

2023/3/21 15:19:01  阅读:95 发布者:

/贺润黎

“读句子,想象画面。”是二下第二单元的一个教学重点。《一匹出色的马》课文后还提出了“试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也是本单元的一个教学目标。这么看来,想象画面是读好句子的一种路径。“图像化”就是把描绘的文字转换为图像,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把文字图像化,更能感受到文字的美好,理解文字背后的意义。

那,如何想象画面呢?记录听课过程中的几个案例,逐渐理解,想象画面,也是需要给学生支架的。

一、对比中想象画面

《一匹出色的马》中,有一句“河水碧绿碧绿的,微风吹过,泛起层层波纹。”有的学生读得声音洪亮,李老师立马说:“我怎么觉得不是泛,是涌呢?”刚学过“长江奔,黄河涌。”学生自然知道,涌是波浪翻滚,而这里明显不是。对比下,泛的意思,一下子就明了了,学生也有了画面感。这时,再次朗读,“泛起层层波纹”学生的声音轻柔了很多。

二、进入情境,产生感受

《一匹出色的马》中关于景色的描写:

路的一边是田野,葱葱绿绿的,非常可爱,像一片柔软的绿毯。

如何想象画面呢,问学生,在这样的绿毯上,自己想做什么呢?有学生会说,想打滚,那想着自己打着滚,读一读。有学生会说,想摸一摸。那就想象自己摸着绿草,读一读。打着滚读的和摸着草读的,完全不是一个味道。这才是真正地读,读出了自己对文字的理解。

在这样的绿毯上,自己想做什么呢?这一个问题太高明了,直接把孩子拉进了画面中,进入了画面,都开始想自己做什么了,自然能看到葱葱绿绿的田野。这样的提问,比“想着画画读一读”“如果你站在田野边,你是什么感受,读一读”来得更有趣,更方便学生理解。让学生带着感觉读,得先让学生有感觉。

三、把画面故事化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第二小节、第四小节分别讲了一个故事,当学生能把故事讲出来,画面也就出来了。

诗句比较凝练,对学生来说理解有困难。

小溪说:

昨天,他曾路过这里,

抱着迷路的孩子,

冒着蒙蒙的细雨。

瞧,那泥泞路上的脚窝,

就是他留下的足迹。

老师带着学生把诗句变成了故事:蒙蒙的细雨不断地下着,雷锋叔叔正在赶路,突然听到路边有小孩的哭声。他走过去一看原来是一个小朋友在哭,他蹲下去,问小朋友:“你为什么哭啊?”小朋友说:“我迷路了。”雷锋叔叔说:“我带你回家吧!”淋着雨,抱着迷路小孩的雷锋叔叔,眼睛都被雨水给模糊了。深一脚浅一脚地坚持往前走,一定要把这个迷路的孩子送回家。

编故事的过程,学生加入了自己想到的细节,对雷锋叔叔多了一些理解。这时,再来读这一小节,感情就出来了。

朗读,不是说让学生想象画面就能想象出来的,想象画面有了脚手架,学生才能让画面浮现。想象出了画面,也就有了理解,这是再带着理解朗读,朗读会进入另一个境界。

转自:“我在小学教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