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项目化学习在单元整组教学中的应用——以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为例

2023/3/16 9:57:08  阅读:193 发布者:

一、立足单元整体的项目设计

统编教材读与写之间具有较高的关联度,习作教材虽独立编排,但与本单元的阅读紧密联系,紧扣人文主题,指向语文要素的落实。遵循统编教材能力训练序列,关注学情,把握单元间的知识关联,聚焦单元语文要素,提炼语文核心知识。将学科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相结合,提出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驱动性问题,整体设计长程学习项目,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通过观察、调查、探究、交流、展示、分享等形式,解决提出的问题。

1. 厘清能力序列,把握单元间的关联

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搜集资料,介绍一个地方。”纵观统编教材“写景”这一语文能力序列安排可以发现,学生对“写景”并不陌生,已经初步具备“从多角度、多感官观察写景”“有顺序地写景”“写出景物的特点”“写出景物的变化”等能力,并知晓“写景文章的一般结构”,换而言之,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描摹“动态景物”的能力,能够通过感官体验、仔细观察、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呈现出景物变化时的样子和特点,并能尝试在静态画面中融入动态活动,以动衬静;或将两种描写方法穿插使用,动静结合,让一处景物乃至一个地方的环境更生动、有画面感,达成品鉴和审美的要求。因此,通过项目式学习,统整单元内的学习资源介绍一个地方,也是观照能力训练序列,综合运用多种写景方法写一处景物的回顾与实践。此外,统编教材注重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能力的培养。从三年级开始,“综合性学习”都在持续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从中年级的“收集”到高年级的“搜集”,可以看出教材强调有目的地搜集、整理和运用资料。通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学会并掌握了搜集资料的方法,包括查找图书、网络搜索、请教别人等。本单元要求学生继续运用以上方法搜集资料,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搜集的资料进行筛选、分类、排序、整合,为介绍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做好准备。

2. 聚焦语文要素,提炼单元核心知识

本单元的主题是“异域风情”,编排了《威尼斯的小艇》《牧场之国》《金字塔》三篇课文,以及口语交际《我是小小讲解员》、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和《语文园地》。细读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可以发现本单元的五个组成部分都是围绕着“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搜集资料,介绍一个地方。”这一个核心组元的。这个核心使五个形式不同、内容不同的部分具有了一种向心力,呈现出一种整体的、系统的教学功能。基于上述分析,确定本单元的语文核心知识是“借助搜集、整理的资料进行有重点的、具体的介绍,感受世界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学习重点一是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二是感受异域文化;三是搜集资料,介绍一个地方。这三者之中,前两项是基础,最后一项属于综合运用。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进行审美与文化的熏陶,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3. 确定驱动问题,设计长程探究任务

围绕核心知识设置驱动性学习任务,是开展项目化学习的关键一步。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核心知识是“借助搜集、整理的资料进行有重点的、具体的介绍,感受世界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围绕这一核心,师生协作,确定本次项目化学习的主题是“亮出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名片”,驱动性问题是“全球每年都会召开世界遗产大会,2022 年,这场年度盛会将在中国召开。让我们‘当好东道主,做好讲解员’,把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介绍给全世界,为大会尽绵薄之力。怎样的介绍推文才能吸引人、打动人呢?”为解决驱动性问题,撰写出情真意切的介绍推文,从学生经验出发,精心创设契合学生生活经验的学习场景,系统设计相关项目。每个项目内容相关,要求相异,引发学生开展长程探究活动,实现深度学习。

项目一:浏览信息,设定驱动任务。组织学生观看视频资料,了解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现状。创设情境,设定驱动性问题。

项目二:头脑风暴,论证介绍方案。讨论介绍的表现形式,并制定初步的介绍评价表。学生分组制定方案,明确组内分工及活动流程。

项目三:深度阅读,搜集资料信息。根据自己选择的任务,浏览网站,进行有目的阅读,搜集资料信息。

项目四:围绕主题,分类整理资料。小组合作,交流搜集到的资料信息,开展讨论,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分类筛选、整理资料。

项目五:勾连文本,学习表达方法。学习单元整组内的三篇课文,在阅读中学习表达方法。

项目六:创设情境,设计介绍方案。师生协作制订介绍评价表。小组合作设计介绍方案,选派代表进行交流展示,师生共同评价,提出修改意见。小组再次合作修改完善介绍方案。

项目七:展示成果,模拟现场介绍。小组展示成果,包括推文、景区风光宣传图册、文化遗产微视频、手绘明信片、文创类伴手礼等,进行现场发布。

二、指向高阶认知的项目实施

培育高阶认知是项目化学习的终极目标,它需要在长程探究学习中综合运用,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在单元整组项目化实施进程中,学生需要统整学习内容,在阅读中尝试对关键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对思考的问题有独特见解。能围绕驱动性学习任务,以网络媒介和地缘文化为载体,搜集信息、提取信息、整理信息、诠释信息。运用探究活动中获取的知识和方法进行迁移运用,并借助多元媒介平台展示分享学习成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但形成高阶认知,而且成为语言表达运用能力强、视野开阔、思维品质高,具有一定审美与文化自信的学习者。

1. 以整组学习为路径,推动持续探究

本单元各部分内容之间互相联系,为了有效开展整组学习活动,既体现各部分内容的教学功能,又提高学习效率,在实施“勾连文本,学习表达方法”项目学习时,打破单篇教学的壁垒,打乱教材顺序,进行整合重组。精读课文《威尼斯的小艇》《牧场之国》与“交流平台”注重表达方法,可以进行整合;略读课文《金字塔》与“口语交际”突显搜集资料和整合信息,可以进行重组。重组整合后,围绕项目主题设计适切的学习活动,开展深入探究,这是其一。其二,学完单篇课文后,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围绕项目主题“勾连文本,学习表达方法”,运用学习工具,以驱动性子问题“《威尼斯的小艇》《牧场之国》《金字塔》这三篇课文的哪些描写吸引你、打动你”,引领学生进行持久探究。学生随着文字再次领略异域风情,在整组学习中找寻“动”“静”印记,从《威尼斯的小艇》第二自然段“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这部分描摹中体会到课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小艇静时如新月,动时如水蛇的特点。从《牧场之国》第五自然段“金色的晚霞铺在西天,远处偶尔传来汽笛声,接着又是一片寂静。……沉睡的牲畜,无声的低地,漆黑的夜晚,只有远处的几座灯塔在闪烁着微弱的光芒。”这些语言描写中领悟到荷兰牧场的宁静和悠闲、喧嚣和繁忙,以动衬静、以静衬动,把牧场风光的动、静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除了重点感受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表达效果,学生还从这三篇课文的探究学习中提炼出如何能把介绍推文写得吸引人、打动人的妙招:如体现交通、物产、建筑等地域特色;渗透民间故事、风土人情、名人逸事等文化元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呈现图文并茂等表现形式。

在整合重组单元学习内容进行持续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运用比较、分类、抽象、分析等方法,解决了 问题,形成了高阶认知。

2. 以地缘文化为载体,丰厚学习资源

为《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写推文需要在搜集、整理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在开展“深度阅读,收集资料信息”“围绕主题,分类整理资料”这两个项目学习活动中,学生不但能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还可以培养学生整合运用资料的能力。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网络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在大量的材料面前,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为我所用,是我们现代人应该具备的能力。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需要经过老师的引领指导,才能逐步提高。

活动一:遴选行文框架

顺序一:地理位置——外观风貌——内部构造——历史发展——传说故事——文化价值

顺序二:文化价值——地理位置——外观风貌——

内部构造——历史发展——传说故事活动二:搜集有用资料翻阅纸质书籍资料时记录页码,浏览电子素材时用不同颜色圈画,删除无关资料。

活动三:甄别适用文字对相同主题内容,不同语言形式的材料,进行甄别,选择与自己写作风格相匹配的资料。

活动四:完善丰富信息撰写推文,根据表达需要继续查找资料,增、删、调、补,不断完善信息。

有关世界文化遗产的资料很丰富,学生不可能都摘抄下来。面对海量的信息,要有所取舍,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有用的收集整合起来。以上的项目学习活动,教师一步步教给学生处理和运用材料的方法,为撰写推文做好铺垫。

3. 以多元媒介为平台,孵化成果创生

项目化学习成果是指在项目学习结束时产生的作品、产品、报告等。成果的展示是项目化学习的重要环节,而“借助搜集、整理的资料进行有重点的、具体的介绍,感受世界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也是本单元最终需要达成的学习目标。“为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撰写推文”项目展示中,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召开“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发布会,经过班级内的展示交流,学生进一步提升展示分享、合作表达能力,然后在学校层面组织“我为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代言”的宣讲活动。教师要及时搭建多元平台,利用丰富的网络技术资源,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中展示学习成果,享受成功的愉悦和合作的快乐。

三、促进学教一体的项目评价

评价即学习。基于项目化学习的单元整组教学既要关注针对“大项目”完成情况的标准性评价,又要关注针对“小项目”参与情况的过程性评价;既要注重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合作精神,又要注重评价学生的语言质量以及在项目活动推进过程中的能力发展。

1. 标准化评价与个性化评价

采用标准化评价与个性化评价相结合的策略,师生共同设定评价细则,通过自评、互评、师评、家长评等方式,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2. 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

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策略,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既评价学生在学习中的真实表现,又检测学习结果。

3. 情景性评价与表现性评价

采用情景性评价与表现性评价相结合的策略,创设情景,选择汇报、分享、研讨、报告等多种成果展示方式,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与态度、责任担当与团队合作精神以及提出问题、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作者单位:宁波市实验小学)

转自:“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