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那个星期天》(第一课时)教学录评

2023/3/16 9:56:18  阅读:194 发布者:

板块一:检查词句,初步感受课文的表达特色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著名作家史铁生写的一篇与“盼望”有关的文章。请齐读课题。

师:一篇文章总是由一些相互关联的词语或者句子组成的,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课文,一起先来读读文章中的一些生字词和句子。第一排谁来读?

生:请大家跟我读:“明媚”“沉郁”“荒凉”。

师:非常好,教得字正腔圆,读得也很认真。这些词在文章中都是写阳光光线的,但是我们在读的时候,分明能够感受到作者还在表达什么?

生:表达自己心情的变化。

师:大家也有这种感受吗?

生(齐声):有。

师:很好,你们的语言感受力非常好!带着这样的感受,我们再来读这三个词,注意读的时候语气和语调要发生一点变化。

师:再看第二排词语,谁来读?

生:请大家跟我读:“念念叨叨”“一声不吭”“一动不动”。

师:这些四字词语,在文章当中都是写谁的?

生:写“我”的。

师:是的,都是写“我”的举动,“我”的行为的。“念念叨叨”的意思换一个词就是——

生:自言自语。

师:在课文中,又是怎样写“我”念念叨叨的话的呢?我们读其中的一个句子。

(出示:去吗?去吧,走吧,怎么还不走啊?走吧……)

师:要为咱们这个班的朗读能力点赞,读得非常好!读着这样念念叨叨的话,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了作者的心情是非常急切的。

师:是的,动作也好,语言也好,都在表达着文中“我”的心情。

师:我们再来读两个类似的句子。

出示:“您说了去!等等,买完菜,买完菜就去。买完菜马上就去吗?嗯。”

“还去吗?去。走吧?洗完衣服。”

师:同样是语言描写,你们发现这两句与刚才念念叨叨的描写,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生:我发现上面的两句是我的自言自语,而后面这两句是“我”和妈妈的对话。

师:大家也都发现了吗?是的,下面这两句实际是“我”和文中的母亲之间的对话。读着这样的对话,我们也能感受到,这两句话就是在写什么?

生:写“我”急切而期盼的心情。

师:这就是史铁生的表达特色,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都在向读者传递着人物的心情,人物的情感。

板块二:梳理叙述顺序,再次感受课文表达特色

师:课文一开篇就点出了主题和写作顺序。来,一起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出示:我还记得我的第一次盼望。那是一个星期天,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

师(指段落):故事的主题是——

生(齐声):盼望。

师:故事的写作顺序是——

生(齐声):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

师:天色昏暗就是黄昏。这样的写作顺序叫作什么顺序呀?

生(齐声):时间顺序。

师: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快速浏览一遍课文,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生: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母亲答应在星期天要带“我”出去玩。

师:首先要表扬她,一开始就把事情的起因说清楚了。请接着说。

生:作者就一直催母亲带他出去,可是一直到黄昏了都没能出去。

师:一直催着母亲出去,时间的顺序说出来了吗?

师:早上催了吗?下午催了吗?黄昏呢?

生(齐声):催了。

师:谁能够按照时间顺序说得再清楚一点?

生: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星期天母亲答应带“我”出去。早上,她要去买菜,“我”就等母亲回来,焦急而兴奋。母亲买菜回来后她在忙,到了中午,母亲又让“我”睡午觉,但是“我”睡过了头。“我”醒来看到母亲在那里洗衣服,就又去催她。到了黄昏的时候,母亲还没有洗完衣服,“我”就没有说话了,而且哭了。母亲把“我”抱住。

师:这位同学按照从早上到下午再到天色昏暗这样的时间顺序,说清楚了母亲在不停地做着事情。早上的时候,母亲先去——

生(齐声):买菜。

师:买菜回来以后,又——

生(齐声):翻箱倒柜忙开了。

师:到了下午,“我”睡午觉睡过了头,醒来一看,母亲又在——

生(齐声):洗衣服。

师:到了黄昏的时候,母亲——

生(齐声):还没有洗完。

师:母亲做的这些事情,其实是比较容易梳理的。但是你们注意到没有,这个同学还说到了母亲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我”的心情怎么样?

生(齐声):在不停地变化。

师:接下来,请大家默读课文,拿出抽屉里的学习单(一),看看这一天里,随着时间变化,随着母亲做的事情的变化,“我”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大家开始自学。

师:很多同学都学完了,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出示学习单:

 生:早上妈妈出去买菜,回来后又翻箱倒柜。“我”的心情是焦急而兴奋,还有些期待。

师:大家赞同吗?还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师:下午,当“我”发现自己睡午觉睡过了头,醒来又发现母亲在洗衣服的时候,“我”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我”有点生气。

师:生谁的气?

生:生自己的气。

师:生自己的气,在课文中是怎么说的?

生:自责。

师:好的,这个词我把它写下来。还有吗?

生:失望。

师:很失望,发现妈妈并没有履行她的承诺,带“我”出去玩。还有吗?

生:伤心。

生:这个时候应该是无奈、难受、失落。

师:好,那我们把这些词也加上去。

师:当黄昏来临,当天色昏暗,“我”发现妈妈还在洗衣服,此时,“我”的心情怎样?

生:我觉得此时“我”的心情应该是绝望、孤独、伤心、难过的。

师:他一口气说出这么多词语,你们觉得哪两个词相对更准确一些?

生:我认为是绝望和难过。

出示学习单:

 师:现在请你按照时间顺序,再根据妈妈做的事情,以及“我”心情的变化,自己练习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开始吧。

师:谁来说,看看这一次说得怎么样?

生:母亲告诉“我”星期天带“我”出去玩。到了那天早上,妈妈出去买菜,回来后又翻箱倒柜忙开了,但就是不带“我”出去玩。“我”兴奋而又期待。下午的时候母亲让“我”睡午觉,“我”睡过头了,所以“我”很自责。醒来看到母亲还在洗衣服,“我”因为母亲没有履行自己的承诺而感到失望、失落。到黄昏的时候,母亲的衣服还没有洗完,“我”终于明白今天是不能出去了。于是,“我”很伤心,很绝望。

师:这样一说就比刚才更清楚了。对照表格,回想课文,我们可以发现史铁生的表达特色:按照时间的变化,一边写妈妈行为的变化,一边又在表达“我”心情的变化。

板块三:细读文段,深入体会文章表达情感的方法

师:那么作者是怎样把“我”的情感写清楚、写具体的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星期天的上午,走进“我”等待妈妈去买菜的那段时光。

这段时光不好挨。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树枝拨弄着一个蚁穴,爬着去找更多的蚁穴。院子里就我一个孩子,没人跟我玩。我坐在草丛里翻看一本画报,那是一本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那上面有一群比我大的女孩子,一个个都非常漂亮。我坐在草丛里看她们,想象她们的家,想象她们此刻在干什么,想象她们的兄弟姐妹和她们的父母,想象她们的声音。去年的荒草丛里又有了绿色,院子很大,空空落落。

师:小声地读一读这段话,看看这段话围绕着“这段时光不好挨”一共写了哪几件事情?

师:很多同学都有发现了,你们来说,老师标记下来。

生:首先是跳房子,然后是看云彩,第三件事情是拨弄蚁穴,接着是坐在草丛里翻看画报,最后是在看院子。

师:她找得很完整,掌声送给她。妈妈去买菜的时候,“我”一共做了五件事情。请五个同学来和刘老师配合着读一读。

师:这段时光不好挨——

1: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

2: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

3: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树枝拨弄着一个蚁穴,爬着去找更多的蚁穴。院子里就我一个孩子,没人跟我玩。

4:我在草丛里翻看一本画报,那是一本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那上面有一群比我大的女孩子,一个个都非常漂亮。我坐在草丛里看她们,想象她们的家,想象她们此刻在干什么,想象她们的兄弟姐妹和她们的父母,想象她们的声音。

5:去年的荒草丛里又有了绿色,院子很大,空空落落。

出示:

师:好的,同学们看表格,早上那一段短短的时光,作者就写了“我”做的那么多事情。通过写“我”的这些举动,你觉得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

生:作者想告诉我们,他十分无聊,盼望母亲能早点回来带他出去玩。

生:他想告诉我们,母亲去买菜买了很久。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母亲去买菜的时间会不会特别特别久?

生(齐声):不会。

师:而这五件事中的其中一件,只要玩投入了,一件事情都可以玩很久。但是,就在母亲买菜的这一点时间里,作者却写“我”做了这么多事情,作者到底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生:这段时光不好挨。

师:是的,他发现了这一段中的第一个关键句。因为这段短短的时光在“我”的心里,在“我”的回忆里,这段时光怎么样?

生(齐声):很长、很慢。

师:太慢太慢了!所以,慢得“我”做了这么多件事情,母亲都还没有回来,没有回来带“我”出去玩。

师:像这样,把作者的情感融入一连串的事件当中,或者是融入人物一连串的举动之中,这样的表达在这个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匆匆》里也有,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出示《匆匆》选段:

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走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师:同学们,就在这短短的一段话里,作者朱自清为了表达对时光易逝、时光匆匆的感叹,他写了几件事情?数一数。

生:七件事。

师:七件事情,七个举动,作者把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情感,自己的情绪融入一连串的事件或者举动的简要叙述当中来表达。

师:你们看,一个想表达的是时光的快,时光的匆匆,另一个想表达的是时间过得特别慢,但都是通过简要叙述人物一连串的举动,一连串的事件在表达。读到这里,我想问问你们,作者这样写只是为了表达时间过得好慢好慢吗?请同学们再次走进这段话,看看作者在写“我”在做这五件事情的同时,还在写什么?还写了什么内容?

师:课文叙述这五件事情的同时,一边还分别在写什么内容?

生:还在写“我”心情的变化。

师:我们一句一句来。你们说,我来勾画。作者一边写自己跳房子的快乐,一边又在说——

生(齐声):“我”在等母亲回来。

师:一边写看天,看云彩走着很享受的样子,一边又在告诉我们——

生(齐声):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

师:一边写拨弄蚁穴,寻找一个又一个蚁穴,感觉很专注,但是,作者同时又在告诉我们——

生(齐声):院子里就“我”一个孩子,没人跟我玩。

师:一边写“我”坐在草丛里翻看画报,感觉想象得天花乱坠,想得很快乐,很投入,但他同时又在告诉我们——

生(齐声):那是一本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

师:作者一边写去年的荒草丛里又有了绿色,院子里好大好有生机,但是又说——

生(齐声):院子很大,空空落落。

师:作者一边在写他做的事情,一边又在写这些内容,他到底是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想表达什么?

生:我觉得他很孤独,很无聊。

生:更加衬托出他想要母亲带他出去玩。

生:他一个人在院子里,空空落落,很无聊。

师:是的!作者写他跳房子、看云彩、拨弄蚁穴、翻看画报、看院子其实都不是目的,他是想通过写这么多件事情来表达他很无聊,想母亲快点回来带他出去玩。

 师:一边叙述“我”的举动,一边又在强调“我”等待、期盼母亲回来带“我”出去玩,这样的表达,是想传递给读者怎样的情感呢?接下来小组合作学习,谁来读一读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

1. 填一填:读读这几件事情,揣摩出“我”的心情。

2. 议一议:关注“我”的举动和心情,横着看,竖着看,你有什么发现?

师:好,现在请 1357 组第二排的同学从抽屉里拿出学习单(二),然后前后四人开展合作学习,完成表格。

师:大多数小组已经完成了学习,哪一组愿意自告奋勇展示一下?大家的积极性很高呀!请你代表你们小组来,其他孩子认真听他讲,你们的意见是不是和这一组一样,如果不一样就站起来补充,或者纠正。

生:第一件事,“我”的举动是跳房子,同时也写了等母亲回来,流露的情感是非常期待。

师:大家有没有不同的意见?你自己来问问大家。

生:大家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他应该是急切地在等母亲回来。

师:你的意思是应该加上一个“急切”或者“焦急”。赞不赞同?

生:赞同。

师:赞同的话,你要对他说什么?

生:谢谢。

师:好,我们把这里改一改。请继续。

生:第二件事,“我”的举动是看云彩,同时也在写等母亲回来,流露的情感是焦急又兴奋。请问大家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齐声):没有。

师:大家都没有不同意见,课文也是这样写的。接着说。

生:第三件事,“我”的举动是拨弄蚁穴,同时也在写院子里就“我”一个孩子,没人和“我”玩,流露的情感是孤独而寂寞。请问大家有不同意见吗?

师:有很多人举手,你自己请他们回答。

生:请你回答。

生:应该再加一个“无聊”,因为他一个人玩,没有人陪他玩。

生:谢谢。

师:大家赞同吗?加不加这个“无聊”?

生(齐答):加。

师:那我们就把这个“无聊”加上。因为他一个人,所以孤独、无聊,还很寂寞。好的,继续。

生:第四件事,“我”的举动是翻看画报,同时也写了“那是一本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流露的情感是非常无聊。请问大家有不同意见吗?

生:我认为还有无奈。

师:你可以追问他为什么。

生:请问为什么?

生:因为他已经看了很多回了,却还在看,看得出他很无奈。

师:他不仅不停地翻看,还在不停地想象,想象这样,想象那样,把什么都想象完了。感觉都没有什么可想象的了,却还在那里想。所以,大家觉得这里还应该加一个什么?

生(齐答):无奈。

师:我们在这里加一个“无奈”。继续。

生:第五件事,“我”的举动是看院子,同时也在写“空空落落”。流露的情感是非常失落。请问大家有不同意见吗?

生:我觉得还可以加上“寂寞”。

生:谢谢。

师:不要光说谢谢,你还可以问他为什么。

生:为什么?

生:因为院子里一个人都没有,没有孩子陪他玩,而且他能玩的都玩完了。

师:这里说院子空空落落,实际上就是在说什么“空空落落”呀?

生(齐声):心里。

师:心里面空空落落,心里边——

生:失落。

生:孤独。

生:寂寞。

师:大家赞同吗?继续。

生:院子很荒凉。

师:你想说院子空空落落就是心里空空落落,对吗?

生:是的。

师:也可以用荒凉来说心里的情感,所以,这里也可以加上——

生(齐答):荒凉。

师:还有吗?

生:我觉得还很无聊,因为什么都做完了,只有看院子了。

师:是的,这些情绪都交织在一起。我们把掌声送给他,非常感谢。

师:同学们看,作者写母亲早上去买菜这段时光,写“我”的五个举动,同时也一直在强调,他一直在等待,等待母亲回来,这里面流露了这么多复杂的、细腻的、丰富的情感。像这样把自己的情感,人物的情感、情绪融入这一连串的事件中来表达,能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作家细腻的情感。

师:现在,把“我”的举动和“我”的心情联系起来横着看,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作者的情绪越来越失落了。

师:你是在竖着看他的情感,请先横着看。

生:作者表面上是在写自己的举动,实际是在写自己等母亲回来。

师:其中背后想流露的是什么?

生:他的心情,他的期待。

师:每一个都是这样,对不对?作者表面上在写“我”做的这一件件事情,实际上每件事情都在表达一个意思,那就是盼着母亲回来,背后所流露的其实是他复杂、细腻的情感。

师:现在请你再竖着看表格,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我”一开始是在跳房子,但是到后面看院子,“我”已经无事可做了,那么“我”的情感也在随之变化,从一开始的期待焦急,到最后的失落,都是在等母亲回来。

师:你跟文章中的“我”一样细腻,一样敏锐。

师:大家看,“我”做的事情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从开始的做得还有点意思,到后来完全没有意思,实际上背后表达的就是,“我”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

生(齐声):等母亲回来。

师:但是这个念头下面又是各种各样的情绪,这些情绪分别是——

生(齐声):期待、焦急、兴奋、孤独、寂寞、无奈、无聊、失落、荒凉、孤单。

师:就在等待母亲买菜的那段时间,这个敏感、细腻、懂事的孩子的内心,哪里是“焦急、兴奋”这两个词能表达清楚的呢!你们发现了吗?这还是史铁生的表达特色,把人物的情感融入一个个事件、一个个举动中去表达,这样就能真实、自然地表达出情感。

师:让我们用朗读来感受作家史铁生笔下的童年,一起来感受他这种用一连串事件、一连串举动来表达情感的写法。

(生齐读)

师:孩子们,像这样把作者的情感、人物的情感融入人物的一个个事件或者一个个举动当中,自然而然地表达的写法,在这篇课文中还有很多处。比如,有的地方除了写人物的举动,还写了人物的——

生(齐声):语言。

师:对话或者语言。有的地方还会去描写人物所处的——

生(齐声):环境。

师:课后,希望同学们能在老师的带领下,继续深入阅读这篇课文,看看课文又是怎样从人物的举动、语言以及人物所处的环境的描写当中来表达出人物的真情实感的。当然,大家还可以与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匆匆》进行比较阅读,看看两篇课文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有什么异同。

【点 评】

精致而富有创意地将语文要素落到实处

《那个星期天》是一篇精读课文,出自著名作家史铁生之手。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阅读方法”的习得要求,精读课文重在“得法”,而略读课文贵在“习法”;作为精读课文的《那个星期天》,其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这和“体会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又有很大区别,前者指向的是语言形式(表达),后者指向的则是语言内容(情感)。显然,编者意图是十分明确的,学习《那个星期天》,重在习得表达方式。刘小波老师执教的《那个星期天》是第一课时,第一课时与第二课时相比,更关注文本的整体感知,更关注对文本典型语段的品读体悟。

综合上述三点看法,这堂课的核心目标应该是明确而集中的,那就是:从语言表达形式这一角度切入,在对全文的整体感知和典型语段的品读中,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初步掌握一些表达情感的具体方法。

我们来看看刘小波老师是怎样引领学生高品质地达成这一核心目标的:

1. 一线串珠,将“体会情感表达方式”进行到底

纵观刘小波老师执教的《那个星期天》第一课时,我们能非常清晰地把握这堂课的教学主线: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这条主线从第一板块的“检查词句”开始,或明或暗,迤逦而行,至板块三的“细读文段”结束。先看板块一的“检查词句”,这是精读课文第一课时的常规任务、必备环节。但执教者却因其高度自觉的主线意识,而使常规任务有了非常使命,必备环节凸显匠心精神。精心选择的第一组词串,明写阳光的明暗变化,暗写人物的心情变化;精心选择的第二组词串,明写人物的行为举动,暗写人物的心情变化。即便是由第二组词串引出的人物独白和对话,同样指向人物的心情变化。这就不再是常规意义上的“检查词句”,而是以“检查词句”为载体,自觉将教学主线意识投射到常规任务中,从而使课堂教学从一开始就有了浓郁的向心力、凝聚力。再看板块二的“梳理顺序”,要求学生明了时间的叙事顺序其实不难,要从中体察到“我”的心情变化顺序就有了难度,而要将时间叙事顺序和心情变化过程结合起来梳理,那就更是难上加难了。但是,执教者借助表格学习单的设置和使用,最终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按照时间变化顺序,一边写母亲行为的变化,一边又在表达“我”心情的变化。这就是文章鲜明的表达特色。透过最终完成的这张有关表达顺序的表格,我们能强烈地感受到执教者的主线意识是如何深刻影响他的教学设计和实施的。而板块三的“细读文段”,教学主线意识更是水落石出、显露无遗。这一板块的教学,完全紧扣“作者是怎样把‘我’的情感写清楚、写具体”这一阅读焦点,再次借助表格这一支架,通过还原矛盾、互文参照、纵横比对、入情诵读等方式,使学生扎实而饱满地体悟到:作者正是通过对人物的一个个事件的叙述,自然而然地将情感融入其中的。显然,三个教学板块以及对应的教学活动、任务各有不同,要求不尽相同,但是,都自觉地将“体会情感表达方式”这一主线贯穿其间,而使整堂课目标凝炼、精神会通。

2. 双线交织,将“体会情感表达方式”融入语境

事实上,“体会表达了什么情感”乃是“体会情感是怎么表达的”前提和基础。无论何种取向的阅读教学,内容取向也罢,形式取向也罢,都必须经历“从语言文字出发到思想情感,再从思想情感出发回到语言文字”这样一个来回。但是,这样一个来回在具体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却有三种不同的处理模式:先相对集中体会具体的情感,再相对集中体会情感表达方式,这是第一种模式;先相对集中体会情感表达方式,再相对集中回归到对具体情感的体会上,这是第二种模式;一边体会具体的情感,一边体会情感表达方式,这是第三种模式。三种模式各有利弊,各具特色。执教者依据文本表达特色和学生认知特点,选择了第三种模式,也就是“双线交织”的教学策略。从课堂实践看,这一模式的选择是明智的,是卓有成效的。我们以板块二的“梳理顺序”为例,当学生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了母亲在这一过程中所做的具体事情之后,执教者就要求学生借助表格,逐一梳理“我”的心情变化,这样的梳理是需要跟母亲的行为一一对应起来的。当“我”的心情变化梳理清楚之后,执教者再次要求学生按照时间顺序,根据母亲的行为变化,结合与之对应的“我”的心情变化,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我们发现,整个板块教学是将“写什么”和“怎么写”这两条线交织在一起的。之所以选择双线交织这一模式,从根本上说,乃是对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在情感表达特色上的一种自觉尊重。因为从总体上看,情感表达方式无非就是两种:一种是直接抒情,一种是间接抒情。《那个星期天》显然是以间接抒情为主。而间接抒情,也无非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借事抒情,一种是借景抒情。《那个星期天》显然是以借事抒情为主。既然是间接的,是借助某种中介,那么,选择双线交织这一模式,显然更容易使学生明了和掌握这篇课文在情感表达上的个性和特色。这也是我一再强调的教学理念:写法决定读法,读法决定学法,学法决定教法。

3. 三级推进,将“体会情感表达方式”落到实处

无论是学生的认知水平还是文本的表达深度,都决定着语文要素的落实不可能一步到位、一蹴而就。如何在教学起点与最终落点之间丈量出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并合理分解整个最近发展区的认知“解答距离”,确立若干适度的“解答节点”,是对教师教学经验的考量,也是对教师教学想象力的检验,更是对教师教学勇气和智慧的挑战。对此,刘小波老师给出了令人惊喜、令人叹服的回答。我们以板块三的“细读文段”为例,看看执教者是如何分步推进、层层递进,最终将本课的核心目标落到实处的。第一级,将具体的事件梳理清楚。必须说,第一级梳理是相对比较容易的,学生对五个事件的概括是清晰而准确的。但是,执教者并未满足于对事件的简单梳理,而是通过还原矛盾的方式,即还原生活中母亲买菜的时间,还原“我”投入任何一个事件的时间,使学生由对事件物理时间的感知跃升到对心理时间的感受上,从而牢牢把握住“情感表达方式”这个牛鼻子。第二级,将事件中表露心情的内容梳理清楚。这是整堂课最为精彩的部分,也是最能体现执教者文本解读功力的部分。通常,语文老师都不能读出这部分文字的精华所在。史铁生的文字非常有质感,这种质感的体现,在很大程度上跟文字表达的张力密不可分。正如刘老师引导学生逐一发现的这样:一边写拨弄一个一个蚁穴,感觉很专注;一边又写偌大的院子就“我”一个孩子,没人跟我玩。人物的心情始终处在“兴奋”与“孤独”的矛盾之中。每一个事件的表达方式都是这种混杂着矛盾心情的真实叙事。而学生一旦关注到这一点,那么对史铁生这种极具质感的情感表达方式的把握,就可以说是唾手可得了。第三级,将事件背后的人物心情梳理清楚。到了这一步,对学生而言,几乎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从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看,他们对每一事件背后所流露的情感不再是一种机械的贴标签式的解读,而是真正沉入文字的、深入肌理的、精致细腻的体悟与把握。至此,本课核心目标的落实已经完全到位,而且做得极为饱满而精确。

就目前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教学实情来看,落实语文要素的意识已经越来越被广大一线语文老师所认同,但是,真正将语文要素加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融入的,却为数不多。刘小波老师执教的《那个星期天》第一课时教学案例,愚以为是这种创造性转化、创新性融入的一个典范之作。无论在语文要素的文本解读上,还是在语文要素的教学创生中,这一课例都值得我们反复观摩、有机借鉴。(作者单位:刘小波 / 执教,重庆人和街小学;王崧舟 / 点评,杭州师范大学)

转自:“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