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儿童心理专家:两个层面让孩子形成自我教育能力,实现终身发展

2023/3/13 9:38:42  阅读:159 发布者:

在家庭教育中,如何激发孩子的潜能,实现孩子的自我教育,使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对孩子至关重要。作为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形成自我教育的能力呢?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儿童心理专家张梅玲教授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从自我认识与自我管理两个层面出发,希望家长可以以此为引,帮助孩子实现自我教育。

阅读本文,你将收获以下内容:

※ 三个层次教会孩子认识自我

※ 自我管理的三个要点与两大关键时期

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说,有三种教育方法会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它们分别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讲道理是中国父母最推崇的教育方式,却往往收效甚微。其实,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让孩子学会自我教育。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主张,教是为了不教;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可见,自我教育在人的成长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自我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一个独立思考的人,有创新能力的人,也就是具有自我教育能力的人才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

同时,学校教育的发展也需要学生具有自我教育能力,学校是根据社会发展需要进行教育改革。

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作为孩子的终生老师,必须融入自我教育。

既然自我教育对于孩子个人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家长作为孩子成长中的引路人,如何做才能帮助孩子实现自我教育呢?

首先,自我教育包含两大基础,一是自我认识,二是自我管理并抓住两个成长关键期,从这两方面入手,有助于加强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的提升。

01

自我认识的三个层次

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是人对自己及其外界关系的认识,如果没有清晰地自我认识,那么,自我教育也是无效的。具体来说,自我认识包含三个层次。

层次一:四个思考

第一个层次是宏观的层次,包括四个思考即我是谁、我想做什么、我该怎么做、我做得怎么样。这四个思考可以说贯穿人的一生。

其中思考我是谁,就是明白自己的角色。

我们每个人的角色是不一样的,因为我们每个人是多角色的。

比如说现在我的角色是老师,我就要认真分享;回到家里面对我的女儿我就是妈妈的角色了。

自我管理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人要处在一个平衡状态,你是什么角色,你的行为一定要像这个角色。当你的角色跟行为一致平衡时,这说明你的心理是健康的。

层次二:我擅长什么?

当认识到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时,做起事来才会轻松愉悦。

1983年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通过对脑科学的研究,发现智力的基本性质是多元的,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

人的智力至少可以划分为语言智力、音乐智力、逻辑数学智力、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内省智力、人际关系智力和自然智力等八种智力范畴,这就是“多元智力理论”。

该理论就为因材施教和做起所爱,做起所长提供了理论基础。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智慧和弱势智慧,作为家长就要做到扬其长促其短。

这和成年人的扬长避短不同,因为孩子7岁以前,大脑的可塑性比较强,三年级以后,孩子在哪方面比较欠缺就会逐渐暴露出来,初二以后,孩子擅长什么就能够看出来。

对此,有如下5个建议:

1)要知道认识有差异性的,每个人的优势智慧和弱势智慧是不一样的,其呈现时间也不尽相同,这就是别人口中常说的大器晚成。除此以外,每个人相同的优势智慧的水平也是不一样的。

2)父母要为孩子搭建五彩缤纷的“舞台”,让孩子能在“舞台”上充分展示自我、认识自我。

3)要提供具体的帮助,促使孩子的弱势智慧在原有的水平上有所提高。

4)倾听孩子的心声,尊重孩子的兴趣,多给孩子一点自我创造、自我设计的空间。

5)要鼓励孩子向他人学习,吸取别人的智慧来丰富、完善自己的智慧。

层次三:确立学习目标,明确学习规划

这一层级比较具体,家长面对每一阶段的孩子都需要帮助其明确学习目标,接下来就需要将目标分解成年目标、学期目标、月目标、周目标和每日目标。

要让孩子知道,不能做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既然有了目标,就应该去执行,去贯彻实施,明确学习规划。

02

自我管理的三大要点

当明确了自己想要什么,对自我有了清晰地认识,就需要自我管理。自我管理管理什么,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目标管理

实现目标管理很重要的是要有元认知水平。

儿童心理学家弗拉威尔提出了元认知,简单理解就是个人对自己学习的认知,或者说是反思。

那么家长应该怎么培养孩子的元认知水平?从小让孩子学会想一想很重要,想一想是反思的基础。

比如家长带孩子到颐和园玩,家长可能会问:今天玩得开不开心?孩子回答说开心,对话往往就这样结束了。

其实,这是教育不完整的体现,也使得教育的很多功能丧失。

如果是智慧的家长,则会继续追问:你为什么开心?什么地方最开心?这样来引导孩子回想整个过程。

学习也是一样的道理。一天的学习过后,让孩子想一想今天学得好不好,题目完成得好不好……这样的反思对教育的作用十分显著,在多元智慧中被称为反思智慧。

因此,不管是玩过什么东西、看过什么内容,都建议家长可以和孩子说一句“想一想”。

时间管理

莱辛说:“如果上帝一手拿着真理,一手拿着寻找真理的能力,任凭选择一个的话,我宁要选择寻找真理的能力。”

家长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教他学会学习,比如学会合理安排和分配时间的能力。

我们常常会觉得小孩子没有“时间概念”,其实小朋友是真的意识不到,他们的“时间感”和成年人是不一样的。

孩子的眼里只有“现在”,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所以小孩子往往会毫无意义地打发时间,在成年人眼里是浪费时间,可是小孩子却乐此不疲。

因此,教会孩子时间管理就要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时间概念。

 1   从钟表开始,认识时间

在教孩子们认识时间之前,要先教孩子们认识“时钟”。为了让自己更好地管理时间,不妨在每个房间都放置一个时钟。这样一来,孩子就更容易理解时刻的概念。

相较于直观的电子时钟,时针分针的钟表通过长短针的位置变化,能让孩子更容易感受到时间。

 2   让孩子意识到,管理时间是自己的事

要想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时间,就要让孩子自己去思考:为什么要守时?在这件事情上,可以让孩子“碰碰壁”。

比如很多家庭都会因为早上叫小朋友起床而犯难,孩子总是拖拖拉拉,反倒是是家长在一边干着急。事实上,让孩子按时起床、准时到校并不是爸爸妈妈的责任,而是孩子自己的事。

如果孩子总是拖拉,不如“放任”他迟到一两次,自己承担后果。只要让孩子意识到守时是“自己的事情”,那么就会自发地行动起来。

 3   除了珍惜自己的时间,还要懂得珍惜别人的时间

要耐心地教导孩子,不仅要珍惜自己的时间,还要珍惜父母的时间。只要让孩子明白珍惜他人时间的重要性,孩子就会自发地守时守信了。

 4   建立“时间”与“行动”的关联:Its time to

“现在是学习的时间哦。”“现在是老师讲话的时间。”“现在是可以好好休息一下的时间。”父母在告诉孩子该做什么事儿的时候,要把具体的目标明确告知孩子。

时间是看不见的,如果我们无法做到有意识地划分时间,时间就会在不知不觉间溜走。

我们应该时刻提醒自己“现在是做什么事的时间”,借此养成划分时间的习惯。

父母可以帮孩子,把孩子一天的行动通过一个圆形图表表现出来,这样一来,孩子就能清楚地知道自己一天到底是怎么过的了。

 5   学会计算时间,带孩子找到时间都去哪儿了?

父母可以让孩子估算一下,自己做的事儿,大概会花费多少时间。

比如,我们经常感觉早晨时间不够用,其实就可以带孩子把早上要做的事情列出来,一件一件的计时,看看早上出门前的准备时间究竟需要多长,哪些事情最费时间?

 6   带孩子列清单,分清“想做”和“该做”的事

要想高效地利用时间,必须分清楚,什么事是“必须做的”,什么事是“想要做的”。

父母要引导孩子思考一下,什么是“必须做的”,什么是“想要做的”,然后让孩子把这两项分别列出来。

列出清单之后,父母可以问问孩子,在所有“想做的事”和“该做的事”中,哪些事是无论如何必须要做的,然后把这些事标记出来。

试着和孩子一起按照优先级排序。

情绪管理

情绪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性根本无需强调,大量研究证明情绪健康和情绪管理能力,在一个人的生活和发展中,占据着甚至比智商还重要的地位。

在美国,社交与情绪已经被纳入教学,被称为 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 (SEL),设计成课程,被越来越多的学校采用。

当孩子有负面情绪,发脾气时,其实是人类一种正常的情感宣泄。

情绪的产生,是一种本能反应,不受理智控制,情绪本身是客观存在的,没有对错之分。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提出的情绪管理的ABC理论指出了我们出现不同情绪的缘由。

Aactivating events)代表诱发事件

Bbelief)代表个体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及评价-信念

Cconsequence)代表继这一事件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

ABC理论的简单解释是这样的:

我们通常人都会认为,一个诱发事件(A)是引起一个人的情绪反应或行为结果(C)的主要原因,但埃利斯的研究发现,其实并不是这样,真正引发一个人产生不良的情绪或行为,是我们对这个事件的看法(B),也就是我们如何去解释这件事情引起了我们的后续反应(C)。

详见下图:

为此,家长要知道,管理情绪的第一步,就是能识别出自己的各种情绪。

我们可以随时指出孩子的各种情绪:激动、失望、自豪、孤独、期待等等,不断丰富孩子的情绪词汇库。

现在很多家长都能有意地去跟孩子共情。其实,共情的一个功能就是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当时的具体感觉。

需要提醒的是,有时当孩子很生气时,他会对这种情绪识别也很反感,完全不听。

我们可以先让他自己冷静下来,等孩子平静后,再回过头来跟他聊聊刚才的感受。

孩子能识别出的情绪越多,他就越是能清晰地表达出来,而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这就是处理情绪的开端。

能表达,他才能沟通,才能想办法。有时,只需表达出来,情绪就解决了。

其次,要告诉孩子如何以合适的方法发泄和控制情绪。

比如以下几种方法:

宣泄法:比如打沙发打枕头(当然对于爱打人的小男孩慎用)、撕纸(其实这些宣泄法背后的道理就是,要以破坏性最小,不影响别人的方式发泄情绪)

倾诉法:找人聊天、写日记、随意画画;镇静法:数数、深呼吸;

转移法:看景色、听歌、运动、做自己的爱好。

还有一些能引起积极情绪的方法,比如想好事、品味美好等等。

然后,当孩子冷静一些之后,教给孩子去分析思考,想想刚才的情绪是怎么回事,是什么引起的,以后可以怎样做才能避免那种情况,下次再有类似的情况,该怎么办。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对于消极情绪,要多分析多思考,去想办法,这样有利于化解情绪。

但是对于积极情绪,则尽量少分析,多去感受,把它作为一个整体去感受。

另外,家长也不要把自己的负面情绪经常带到家里,因为情绪也会有迁移,否则会影响孩子的情绪。

要知道,你的笑对孩子很重要。

03

抓住两个年龄关键期

孩子从诞生至18岁,要经历两个令家长“头疼”的阶段。在培养孩子自我管理能力的过程中,家长应该抓住这两个年龄关键期。

第一个阶段是两岁半到三岁左右,这是人生的第一独立期。孩子会出现一个行为——因为他学会了说话、学会了走路,什么事情都想要自己做;但是由于缺乏生活经验等因素,什么事情都做不好。

这个时期,当孩子做不好事情时,家长应对其行为的态度非常重要,会影响孩子长大后的独立性。因为这个年纪的孩子,在“想做”与“做得好”之间存在不平衡,而“想做”这一意识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比方说,之前孩子吃饭都是由父母喂的,在这个时期,他要求自己吃。但是自己吃饭的结果是现场“七零八落”。

如果家长因为孩子做得不好就不让他们尝试,这会让孩子心中产生一定的挫败感。因此,不要替代,要鼓励和引导。

家长可以先鼓励孩子“长大了”。“长大了”这个词是家长要常说的内容,但在这三个字之后,家长要明确告诉孩子应该做什么。比方说“你长大了,要上幼儿园了”;“你长大了,要上小学了”……

接着,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吃饭这件事他没做好,接着耐心地指出问题,教他们更好地完成自己吃饭的任务。

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要经历学习的过程。比如穿衣服,如果小孩子在扣扣子的时候把第一粒扣子扣在了第三粒扣子的位置,这其实涉及到数学的长短概念、数的顺序以及对应的关系问题。

虽然孩子可能还不会表达,但父母可以引导说“这是一边长了,一边短了”,让孩子感受长短关系;“这是第一粒扣子,这是第三粒扣子”,让孩子在数扣子中理解数的顺序;“第一粒扣子要扣在第一个扣子上,第三粒扣子要扣在第三粒扣子上”,渗透了一一对应的数学关系。这样的交流看似是小事,但感性的渗透积累到一定地步,就为理性打了基础。

第二个阶段是少男少女的青春期,男生大概在十二三岁左右,女孩子大概在十一二岁左右。在这个时期,孩子生理上的第二性成熟了,但是心理上还没有成熟。我们的爱应该是由耐心和细心构成的。家长接触这个时期的孩子时应该非常耐心,面对非原则性问题要多迁就孩子,面对原则性问题则要耐心引导。

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除了抓住关键时期、耐心引导,更重要的是家长的生活应该同样有条理。如果家长本身是一个优秀的自我管理者,家里陈设井井有条,生活井然有序,那么就会在无形之中影响孩子,让他们养成自我管理的能力。

转自:“思维智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