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两节智慧课堂比赛的语文课,执教的都是文言文。
暂且不论智慧课堂形式下的语文教学模式利弊如何,只说对文言文教学的一些想法。
两位参赛老师都是我很熟悉的优秀教师,两节课都很好地把握了文言文教学的重点,紧扣单元语文要素,设计有亮点,教学有实效。
第一节课在引导学生理解文言文的难懂字词时,通过师生的共同交流,总结回顾了多种方法,如借助注释、结合旧知、联系上下文、观察插图等,这个环节教学比较扎实。
第二节课在引导学生读准文言文节奏的基础上,出示了没有句读的古体字文言文,再让学生试着背诵,体现了从理解到背诵的有层次指导,也让学生对文言文的文体特点感悟更深入。
两节课都很重视学生的诵读指导,通过引导学生反复地读来达成教学目标。因为执教的都是上册的课文(学生都已经学过),所以对文本的诵读是行云流水的,没有任何难点和磕绊,学生读得又准又快又好。
但有时,完美,是课堂的亮点,却也是课堂的缺憾。
听课时,一直在思考:对小学的文言文教学来说,从读准字音,到读准节奏,再到读懂文意,最后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故事,是否就算已经完成教学任务?能不能还有更多可挖掘的东西,能不能让孩子除了读,还有更多可思考的东西?
第一节课例《王戎不取道旁李》,故事的内容从字面上不难理解。在学生讲故事之后,教师再引导进行交流:王戎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自然也能答得非常准确:聪慧、善于观察、会思考等。
接着,利用文言思维导图梳理王戎思考的过程,再用文言文的句式夸一夸王戎。
这些环节的设计很精巧,但文本还有值得探讨的细节。
比如:“人问之”的“人”是谁?
是“诸小儿”,还是其中的“一儿”,或者是另有他人?
继续在文本中找寻细节:“诸小儿”的表现是“竞走取之”,问问题的“人”表现是“取之,信然”。一是天真烂漫,一是谨慎求真,是否同一人?
在这里让孩子交流一番,发表不同意见,并说出理由。有新鲜的想法会冒出来。
比如:李树是哪里的?“道”又是哪里的?
如果李树是人家所栽,“无人取”是否就代表“此必苦李”?如果是偏僻小道旁的李树呢?
从课题开始,就可以引导学生交流理解“道旁李”的含义。
比如:为什么故事开头先写“王戎七岁”?王戎这么小就如此聪慧,如此与众不同,是什么原因呢?仅仅是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王戎的家世、后来成就,是否可以补充拓展?也正好可以顺势导出《世说新语》的推荐阅读,因为书中写王戎的故事不止这一篇。
如果想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人物形象,也可以和三年级学过的《司马光》进行比较。同样是孩子,同样是和其他孩子截然不同的表现,同样是历史上很有成就的人物,是不是能做一次类比阅读,对人物特点进行梳理?
第二节课例《精卫填海》,这个神话故事,学生也很熟悉。
教师在引导学生读文本、解字词、懂文意的过程中,梳理出关键字词,归纳板书为故事的“起因”和“经过”。
这一设计,体现了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听课时,就在想:最后还会有一个“结果”吧。文言故事并没有写出结果,这是一个留白点,也可以是一个可拓展的思辨点。
比如,让学生补充故事的结果:精卫填海,结果会是怎样?
绝大部分学生应该都会说“海不会被填满”,再引导思考:这是显而易见的事,为什么精卫还要填?
如果有学生认为“海会被填满”,也请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同样可以理解精卫的“不懈”和“执着”。
精卫填海的结果不止一种情况,对精卫精神的理解也无需从一开始就统一答案。
可以抛出问题:
“明知不可能的事,还要一直做,真的是坚持不懈嘛?”
“夸父逐日,和愚公移山,哪一个更像精卫?”
“这个神话故事中,精卫的人物设定为什么是炎帝的小女儿?”
学生的思考,大概就不仅仅局限于一种浮于表层的“献身精神”,而会产生对生命的真正叩问,哪怕只是最初的、朦胧的。
遗憾的是,教师没有再提“结果”。
在课的最后环节,教师通过不断地创设情境,用了很多引导语“炎炎烈日之下”“狂风暴雨之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学生也就一次又一次地读着“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这一句。
直到引申出现代有哪些像“精卫”一样的杰出人物,学生还在反复读这一句。
这让我想到朱自强教授在《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法》中以一位名师的课为例,点评类似的教学环节时,这样写——
这些时间,如果让孩子对文言文的写法、内容、主题进行一些思辨,可能会让孩子的眼睛亮起来吧。
以上,是思考,是记录,也是对自己教学的反思和警醒。
—END—
来源 | 一枚叶
转自:“祖庆说”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