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场有惊无险,气压一直低迷
想到可以在课堂上尝试自己的新想法,我格外兴奋。
上课伊始,阜阳颖东区和谐路小学六年级的孩子们在背诵古诗词。
诗词背了近二十首。看得出这是一个有积淀的班级。但是,孩子们坐得过于拘谨,脸上不太有笑容。
孩子们全部穿着校服,整整齐齐的。
经验告诉我,衣服穿得特别齐整,坐得特别端正的孩子,课堂前十五分钟往往会上得比较吃力。
我需要特别注意。
简单行礼后,我在屏幕上打出第一张课件——祖庆说视频号二维码。
我问孩子们在哪些地方见过二维码。这个问题,再简单不过,生活中随处可见二维码。商场、菜场、说明书、纸质书、公众号、微信、支付宝……到处都是。
然而,就这么简单的问题,举手者寥寥。目测,全班只有三四个孩子举手。
不是他们不会。六年级孩子,不太愿意开口。需要破冰。
慢慢来,不急。我告诉自己。
于是,按照预设的课件,我告诉孩子们,这是我的视频号,分享生活点滴、读经典好书、课堂片段、所思所想。
孩子们依然很端庄地坐着,不置可否地听我讲课。大部分孩子面无表情。
紧接着,我点击课件第三页,播放2021年清明节前夕发在视频号上的《天蓝色的彼岸》阅读分享。
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只能听到声音,看不到画面动态。
第一次遇到这样的情况。
我很快冷静下来,求助工作人员,让他们尽快排除故障。
这点小小的意外,比起当年徐州的突然断电、昆明的两小时没电,困难小多了。
● 张祖庆:黑夜中大雪纷飞的课堂
● 把事故变成故事——《神奇飞书》课堂上的神奇一刻钟
再说,不是还可以听到声音吗?
于是我安慰孩子们:“同学们,没事的,后台工作人员正在修理中。万一修不好,我们可以安静地聆听。”
突然,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这样的场景,不恰好跟《鲁滨逊漂流记》节选里的《借方与贷方》的情境一样吗?
于是,我让孩子们说说课堂上的事儿,用借方+贷方的方式,陈述当下正在发生的事。
坏事 好事
视频出不来,只能听到声音!虽然看不到视频,但可以听!
…… ……
正和孩子们对话,工作人员告诉我,视频可以播放了。
然而,这么一折通,孩子们更加拘谨了。
慢慢引导吧。于是,我播放起《天蓝色的彼岸》视频号。
二、课堂安全感,需要用心经营
两分半钟,视频号很快看完。
我让孩子们说说,从这个视频号中,收获了哪些有价值的信息。
应者寥寥。只有3-4人举手。
第一个站起来的孩子,回答正确,但声音小小。我让他深呼吸,再平静地回答。有进步,但进步不大。
看来,破冰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我让孩子们细细回味,根据视频内容,在纸上记录关键词或者短句子。我巡视学生间,一会儿摸摸他们的脑袋,一会儿轻声鼓励他们积极举手。
开始分享。有说故事主要内容,有说主人公的姓名,有说获得的启迪。其中一个孩子,把视频号中最有感染力的一句话记住了。
我表扬了这个孩子,很会倾听,敢于表现。
孩子们渐渐放开了,发言人数多起来。令人欣慰。
课继续往前走。
这节课的核心任务,是让孩子们根据《梗概》 ,用简短的话缩写梗概,撰写视频号文案(不超过200字)。
从梳理关键事件开始,让孩子们辨析鲁滨逊在岛上遇到的困难,属于人需要的哪个层次。
尤其是讲到鲁滨逊在岛上28年,遇到一系列困难时,我意味深长地问孩子:“相比鲁滨逊的28年荒岛漂流岁月和你在陌生的环境里的一次举手,哪个挑战更大?”
孩子们当然知道,这根本不能相比。于是,我趁机刺激他们:“现在,看看还有哪些同学连举手都不敢!”
终于,在课进行到20多分钟时,我让孩子们朗读鲁滨逊在岛上遇到的困难,几乎所有孩子,都举手了!
其实,我们不能怪孩子。
借班上公开课,孩子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老师,他们是有一种正常的不安全感的。这种不安全感,导致他们战战兢兢,不敢随意发言。越是高年级孩子,越是不爱在陌生人面前说话。
这个时候,老师千万不要急。而要给孩子缓冲紧张感的时间,通过小组交流、摸摸脑袋、眼神暗示以及心理暗示,让他们尽快意识到,在这位老师的课堂上,是有安全感的,是不需要紧张的。
只要孩子们真正放松下来,课堂就可以进入良性互动。
课堂的安全感,需要教师用心经营。
三、让孩子看见真实的学习成果
推进到核心环节了。我让孩子抓关键事件将梗概压缩成“精华版梗概”——用不到200字的篇幅,介绍清楚整本书,不漏掉重要信息。
之后,再练习“连续性提问”:用至少三个问题,追问鲁滨逊在荒岛上可能会遇到的困难。
这两件事顺利完成后,我让其中一位稿子写得不错的高个子男孩站到屏幕前,让其中一孩子举着文案,当“提字器”。我举着手机,把孩子的分享,录制成视频。
孩子非常流畅地完成了好书分享,虽然停顿有所欠缺,但总体完成度很高,符合视频号发布要求。
于是,我趁孩子们小组讨论时,将现场录制的36秒视频发在视频号上。
后面的环节,孩子们总体表现挺不错。我让他们不断完善视频号文案——添加作者信息、创作背景、版本信息等,课堂渐入佳境。
课堂结束,打开视频号。哈,让人惊喜!不到20分钟,浏览量近1000人次。评论区有不少现场老师的互动。
哈哈,有意思!
现场录制,现场分享,现场互动。太给力了!
我请摄影师将我和那个男孩合了一张影,纪念他人生的高光时刻。
我也和孩子们一起合了影,纪念这节有意思的《鲁滨逊漂流记》 。
四、“任务型课堂”和“任务型骗局”
这节课最大的亮点,我想应该就是“真实学习情境”的创设和学习任务一以贯之的落实。
新课标非常强调“任务驱动”“真实情境”。但很多时候,所谓“真实情境”往往成为虚晃一枪的“噱头” 。学生围绕着“真实情境”努力了一星期或者几星期,最后,只是在配合老师演戏,假模假样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那些所谓的“展厅布置” “英雄赞歌”“某某大赛”,成了虚晃一枪的“学习情境” 。学习成果,成为空中楼阁;“完成任务”, 成为一场游戏。
说得难听一点,这样的“任务型课堂”,成了不折不扣的“任务型骗局”。
这是新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极为可怕却又屡屡上演的事。这样的“任务型骗局”,若不尽快纠偏,语文学习必定会陷入新的虚无主义。
今天这节课,我创设“真实学习情境” ,提出“真实学习任务”,让老师们看到了“学习情境”并非虚头巴脑,而是基于真实的需求,并且是真实发生的,也是真实可见的。
唯有让学习真实发生,学习的意义和价值才能真正彰显。
祖庆写于阜阳回杭高铁上 2023年3月5日
转自:“祖庆说”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