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古诗《稚子弄冰》新教法

2023/2/9 14:46:32  阅读:211 发布者:

1.不要停止,大声朗读三分钟《稚子弄冰》

【学生大声朗读起来】

2.结合注释,说一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①稚子:幼小的孩子。

②金盆脱晓冰:早晨从铜盆里把冰取出来。金盆,一般指铜盆。       

③钲:一种金属打击乐器。

④磬:一种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

⑤玻璃:古代常指一种玉石。

【一是学生自己看自己想;二是同桌互相说一说;三是让多位学生站起来尽可能说。有明显错误的,让学生来修正】

3.读思这首诗,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学生提出来的问题有:

①“当银钲”的“当”读第一声还是读第四声?

【网上有争论,意见不一,有的说读第一声,有的说读第四声。通过查字典,这里应该读第四声。其实通过平仄来判断,也应该读第四声】

②为什么把冰当银钲了,居然还能敲出玉磬的声音,是不是“钲”与“磬”是一样的乐器?

【这是一个非常棒的问题。怎么解决?一是看注释,同学们发现了相同之处与不同点;二是看这两字,同学们发现了不同;三是重读这首诗,能否看出不同?学生没看出来。其实从第四句的“碎”可以看出不同,钲是金属做的,稚子想敲碎不容易,磬是玉石打磨成的,稚子那种敲还是容易敲碎的。三者结合,可以判断出这两个乐器不一样。但我此时并没有出示

讲他们的不同。】

③为什么用“脱晓冰”呢?

【一学生说:“我觉得诗人把金盆当作了冰的外衣,给脱下去了。这是拟人的手法。”这一答案,我上课前没有想到。通过他这么一说,也有点合理,诗无达诂,我无法否定他。】

④用彩丝穿冰是怎么穿的?

【我在备课中也想到了这个问题。课堂上,我把这个问题抛给同学们,让他们来回答。答案不多,但没有一个是合理的。因为我班的学生,生活在昆山,多年不见盆中冰,也没有玩过,当然只能乱想。我生于苏北,长于苏北,小时候玩过,所以我知道怎么用绳、面条等穿冰。我告诉学生,等会儿,我告诉你办法。】

⑤诗中的玻璃与班级窗户上的玻璃一样吗?【一学生提出这个问题,其他同学笑了。因为注释已经说了诗中的玻璃是古代的一种玉石。同学们笑他没有好好看注释。我没有笑话他们,因为我也提出了这个问题。我说等会儿再给大家讲一讲,有什么不同。】

……

师:还有什么问题吗?

同学们都说没有了。

4.那我来问大家一些问题,看看大家会不会。

1)看这首诗的题目,什么是“弄冰”,诗中是怎么写弄冰的?

生抢答了,一是脱,二是敲。

师:没有了?

他们恍然大悟,一起说“丝线穿取”。

师:稚子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分别做了什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们要完事回答。

2)读第一句诗,回答三个问题:

①作者为什么使用“脱”字呢?

②“晓”是什么意思?小孩子玩晓冰,中午、晚上不玩冰吗?改成脱午冰,脱晚冰,行不行?

③“晓”这个字怎么才能写好?

学生答完,给学生提供“金盆与取出来的冰”

给大家看。

2)读第二句诗,回答三个问题:

①你知道钲吗?

②钲都是铜做的,这里为什么是银钲,不是金钲?

③一个从金盆中取来的冰,如何用彩丝穿取?

学生自由回答,没人答之后出示三幅

:一是金盆里取出来的冰,二是炉子,三是火筷子。然后给他们讲,我小时候是怎么用火筷子给冰钻洞,然后用细绳或面条穿取冰块,拎着敲的。

3)读第三句诗,回答

①你知道什么是玉磬吗?

②第二句诗,明明是把冰当作银钲的,怎么就能敲成玉磬的声音?难道银钲与玉磬是一样的?

③一个铜盆里取下的冰,能敲出“穿林响”的声音吗?你能想象这个场面吗?

学生回答完之后,补充下面一段资料:

中国古代,曾使用“击鼓进军”、“鸣金收兵”来指挥战斗。“鸣金”中的“金”就是指军队中作战作信号用的乐器钲。钲,古代乐器,形似钟而狭长,上有柄,用铜制成。成语“鸣金收兵”本意为停止进攻,结束战斗;现多比喻完成任务,结束工作。

然后把钲的

给大家,让大家认识钲。

接着出示另外一段资料:

“磬”的本义是石制乐器,用美石或玉雕成;悬挂在架子上,以槌(chuí,木头或竹子制的)击之而鸣,商代已有了单个的磬,到了周代,就常用十几个大小不同的磬按次序编排,进行演奏了,这称为编磬。因为磬的原状是一个弯曲的形状,所以它又用来比喻人在大弯腰时的形状,表示十分恭敬,这样就有了“磬折”一词。磬折,弯腰如磬,表示恭敬。

讲完之后,出示磬与编磬的

,进而再给学生讲诗人用“磬”也能写出稚子敲冰时的样子。

4)读第四句诗,回答三个问题:

①这个“作”能写成“做”吗?

②诗中的“玻璃”与班级窗户上的“玻璃”一样吗?

③把稚子当成自己,体会一下此时的心情怎样?

学生回答完,给学生补充下面一段资料:

我们中国一直到清代才有玻璃窗户。

雍正九年(1731年),祖秉圭(guī,清朝官员)送往宫中“大玻璃片一块,长五尺、宽三尺四寸,随白羊绒套木板箱”。这大块玻璃,万里迢迢来自欧洲,再由陆路小心运到京城,皇上龙心大悦。

雍正年间皇宫之中开始使用这种进口的洋玻璃,结束了中国历史上几千年一直用纸糊窗户的历史。

19世纪之前,中国由于缺乏玻璃技术,没有透明的玻璃仪器,很多化学反应无法观察,由于缺乏玻璃技术,也未能发明望远镜和显微镜。

玻璃的出现与使用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即4000年前古埃及就有了,但只是小玻璃珠。公元12世纪,出现了商品玻璃。18世纪,为适应制望远镜的需要,制出光学玻璃。1874年,比利时首先制出平板玻璃。1906年,美国制出平板玻璃机器。

5.再读这首诗,说说这首诗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生说了比喻、夸张等。

6.再用心用情地读这首诗,看看还有啥不懂的?

生读。

7.最后请大家背诵这首诗。

学生齐背下课。

转自:“第一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