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三上第24课:《司马光》教学设计及说明

2023/2/2 9:17:23  阅读:177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朱煜讲课 ,作者沪上恕堂

丁丁按

最近听好几节《司马光》,产生一些零星的想法,有时间再梳理。看嘉婷怎么上这节课。

三上第24

《司马光》教学设计及说明

执教:韩嘉婷

 教学目标

1. 认识“司、跌、皆、弃、持”5个生字,会写“司、登”等7个字。

2. 能读好文言文词句间的停顿,熟读成诵;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3. 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借助注释、组词等方法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讲故事。

4. 能紧扣关键词句,感悟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机智勇敢。

 教学重难点

1. 能读好文言文词句间的停顿,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借助注释、组词等方法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讲故事。

2. 能紧扣关键词句,感悟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机智勇敢。

【设计说明】

这篇课文是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本单元的目标是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首先,尝试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设计一连串有趣味的教学环节来吸引学生;其次,教给学生常用的文言文的方法,分别从读通顺、读明白两个角度来展开,并练习运用这些方法;再次,在部分环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默读课文,思考相关的问题,并做交流。最后,结合课后习题,让学生以“直译”的方式规范地说清楚故事的意思,有效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学生从文本出发,联系课文内容与生活经验设计交流讨论以及情境对话,自然地来感受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机智勇敢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趣猜故事,导入新课

1. 看图猜故事

——预设:曹冲称象、凿壁借光、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

2. 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认识“司”字。

2)了解复姓,读好课题。

3. 背景简介

1)简介司马光生平。

2)了解课文出处:《宋史·司马光传》。

【设计说明】

课堂以游戏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前三幅

与课文存在内在的联系,都是一些古人幼年时广为流传的故事;都能反映他们身上美好的品质。因此,老师的评价语如是设计:机智的曹冲七岁称象,好学的匡衡凿壁借光,谦让的孔融四岁让梨。最后一幅图引出本文的主人公,司马光。

了解司马光的复姓,由此读好课题中的停顿。请学生简介司马光,再由老师介绍课文的出处。至此完成课文的导入环节和对主人公的背景了解。

二、趣闻历史,文言世界

1. 回顾单元目标: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

2. 出示课文,与现代文对比。

1)默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与以前学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预设:字数少;文章简短;有些词语难理解;有注释……

2)小结:这样的文章就叫做“文言文”。“文言”是指古人写文章时使用的书面语言。

3. 简介文言文的特点:言简义丰。

【设计说明】

这一部分主要让学生感受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了解文言文的特点。

首先,让学生自主回顾本单元要学习的一项“大本领”,即单元目标。接着默读课文,感受本文与之前所学课文的不同之处:如文章简短,字词难懂等。最后,通过补充文字演变的知识,了解文言文“言简义丰”的特点,进入课文教学。注意区分:并不是简短的文章就叫文言文,文言文的语言表达是简练的,但内涵是丰富的。

三、趣味朗读,感知节奏

(一)读通课文——正音。

1. 出示要求,自读课文。

2. 指名读文,随机正音。

3. 重点学习字词:没、瓮、登。

1)多音字:没。出示两种读音,思考在文中应该读什么?

2)后鼻音:瓮。出示两幅

,结合注释,区分“缸”和“瓮”。

3)后鼻音:登。出示字源识字,板书范写,书空笔顺。

4. 生字回家,齐读课文。

(二)读通课文——停顿。

1. 圈划人物,人物后停顿。

1)文中只用了一个字来代表司马光,是哪个字?——预设:光。

2)默读课文:圈出课文中还写到了哪些人物?——预设:群儿、一儿、众、儿。

3)提示:可以在人物后面稍作停顿。

4)出示句子,读好停顿。

2. 出示句子,动词后停顿。

1)出示:光持石击瓮破之;足跌没水中。

2)提示:可以在动词后面稍作停顿。

3)出示句子,读好停顿。

3. 出示全文,多形式练读,读好停顿。

【设计说明】

初读课文部分,首先是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特别注意读准后鼻音和多音字,在此过程中设计多样的识字方法,借助字形演变、

对比等,并渗透“看注释”的学习方法,以及适时的写字指导。其次是读好停顿。通过在“人物”、“动作”后停顿的方法,帮助学生读准停顿,为后面的理解文意做好铺垫。在读停顿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声断气连”,避免造成“顿读”的现象,读好文言文的韵味。

四、趣学方法,疏通文意

(一)起因

1. 群儿戏于庭

1)默读课文,思考:故事发生在哪里?

——庭:结合注释理解,庭院。

2)谁在庭院里?

——群儿:一群儿童。文言文通常用一个字代表一个词语的意思,通过组词理解。

3)一群儿童在庭院里干什么?

——戏:嬉戏,玩耍。

4)说清句意:一群小孩在庭院里玩耍。

5)文言文中,地点通常放在后面。

——拓展训练:群儿戏于( )。

6)出示

,指导朗读:高兴的语气。

2. 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过渡:他们正玩得开心,这是发生了什么?

1)说清句意:一个孩子爬上了瓮。

2)跌,跌倒。没,淹没。

3)连起来说清句意:一个孩子爬上了瓮,失足跌倒淹没在水中。

4)出示

,指导朗读:紧急的语气。

3. 这就是故事的起因,一起读第一句话。

(二)经过

过渡:面对这么危急的情况,其他孩子是怎么做的?

1. 众人的反应:众皆弃去。

1)众,联系上下文理解:除了跌入瓮中的孩子和司马光之外的其他孩子。

2)皆,看注释:全,都的意思。

2)弃,组词:抛弃。去,组词:离去,离开。

3)说清句意:其他孩子都抛弃(他)离开了。

4)想象说话:孩子们都惊慌失措,有的……有的……还有的……

2. 司马光的反应:光持石击瓮破之

1)司马光是怎么做的?

——持石:持,拿;拿起石头。

——击瓮:击,击打,砸;砸瓮。

——破之:把瓮砸破了。之,代指人或事物,这里指的就是?(瓮)

2)指导朗读:边读边做动作,用力的感觉。

3. 感受人物形象:沉着冷静,机智勇敢

1)能不能把“众皆弃去”删掉,就写司马光呢?

2)说说司马光的办法好在哪里?

(三)结果

1. 水迸,儿得活。

1)迸,看注释:涌出的意思。能否换成“流出”?

2)得活,得救的意思。

3)说清句意:水涌了出来,这个孩子得救了。

4)指导朗读:水喷涌出来的力度;如释重负,激动的语气。

(四)小结,齐读全文

1. 小结:全文30个字,写清楚起因、经过、结果。这就是文言文的魅力,言简义丰。

2. 再次齐读课文。

【设计说明】

精读课文部分,首先,在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过程中适时渗透读懂文言文的方法:看注释、组成词、联系上下文等。其次,由字入句,让学生紧扣字词,说明白句子的意思,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进一步感受文言文“言简义丰”的特点。接着,结合课文情境,适时指导朗读,读出感情;结合文本进行说话训练,感受当时孩子们的惊慌失措。最后,通过一连串的对比,如“众”与“光”的不同表现,“水迸”与“水流”的异同,交流司马光的办法的巧妙之处,为感受其人物形象做好铺垫。

在引导学生进行字词理解的过程中,老师的提问要避免单一和细碎,应结合文本来设计更有助于学生理解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文,去思考。

五、趣配图文,讲述故事

1. 看图,配上文字。

2. 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设计说明】

复习巩固与表达部分,首先让学生通过为

配文字的趣味方式,来回顾课文内容,加强对文本的记忆。其次,通过“直译”的方式,把课文的意思说清楚,说明白。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因此在讲述过程中,暂不要求学生增加过多的想象内容,保证把每个字的意思说清楚,用最简洁的语言把字的意思连起来说出通顺的语句,打好扎实的基本功。

六、趣味情境,感知人物

1. 这个孩子被救出来了,会对司马光说什么?

2. 周围的孩子看到了,会对司马光说什么?

【设计说明】

这一环节主要为达成学科德育目标而设计。在精读课文的过程中,已经结合文本设计相关的环节来感受司马光的形象。这里,在课堂最后,再留出一点时间,让学生进入情境,扮演故事中的人物,再次对司马光表达感谢、赞美或敬佩之情,从而加深对司马光品质的感知。

七、趣记故事,指导背诵

过渡:司马光的故事因此流传至今,看着板书,我们再把课文完整地背一背。

1. 看着板书,背诵全文。

2. 背诵全文。

八、小结

这节课,我们第一次接触文言文,了解了文言文“言简义丰”的特点。知道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先要把文章读通:读准音,有停顿;还要把文章读懂:看注释,组成词,联系上下文等等。

我们还认识了一位遇事沉着冷静,机智勇敢的小朋友——司马光。

【设计说明】

课堂最后,从人物形象回归到课文本身,结合板书进行学习成果的总结。

首先,主板书上的人物以及动词,已经通过起因、经过、结果的关系呈现完整,带着学生看着板书背诵一遍,回顾一遍。其次,让学生读一读副板书上关于文言文的学习方法,通过朗读再次加深印象,最后,老师再带着学生点到主人公及其品质,完成本课内容上、方法上、人物形象上三个维度的回顾和总结。

九、布置作业

1. 背一背:把《司马光》这篇文言文背给家长听。    

2. 讲一讲:把《司马光》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家人听。

3. 演一演:与好朋友合作表演《司马光》的故事。

转自:“丁丁de笔记”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