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四有”好老师重点培养团队暨朱莹工作坊专题研讨活动
2022/12/21 17:28:16 阅读:277 发布者:
江苏省“四有”好老师重点培养团队
暨朱莹工作坊专题研讨活动
岁月的冬天,正是静心学习,奋力生长的大好时光。12月3日,江苏省“四有”好老师重点培养团队暨朱莹工作坊专题研讨活动在南通市实验小学如期举行。
出席本次活动的有南通市教师发展学院副院长冒继承、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数学教研员顾娟、南通市名师培养导师团导师严清、导师朱玉如、崇川区教师发展中心教研员居海霞,以及工作坊全体成员和实验小学数学教师。
来自工作坊的六位老师围绕“基于情境的深度学习”主题,用不同的方式演绎新课程理念下的“情境”课堂。
朱莹校长执教的《运算的奥秘》一课,以生活情境贯穿始终,引导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小故事”,讲述数学中的“大道理”。随着思考的深入,学生发现所有的混合都是在讲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故事,有时几个故事不分先后,有时故事里面还包含着几个小故事,需要一层一层解决,从而理解运算规则背后的道理。
吴珏老师以《曹冲称象》为载体,引入假设法。课中围绕为什么假设、怎么假设、假设的策略有什么价值,展开教学引导,以问题为线索,迁移解决问题的思路,自主探索更具挑战性的问题。
《认识几分之一》是分数教学的一节种子课,吴春红主任在“突出分数是一种新的数”方面做了积极的突破,通过生活中的情境,帮助学生有效经历分数的形成过程,更好地认识到分数是自然数的扩充。
卢彩霞老师执教的《9加几》一课,从学生熟悉的孙悟空分桃子入手,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通过观察、操作、思考、比较和交流,帮助学生理解掌握 “凑十”的算理。
王婷玉老师执教的《数的认识总复习》,从数的起源及发展入手,回顾和梳理了整数、分数和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在比较和举例中帮助学生体会各种数之间的关系,感悟数学知识间的密切联系。
沈丹颖老师执教的《50有多大》是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通过“估一估”、“抓一抓”、“比一比”等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引导学生把握数在不同情境中的实际意义,增强数感,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随后进入评课环节。各位专家导师对6节展示课的教材教法作了深度的解读,对课堂环节进行了精彩的点评。
居海霞主任认为,《运算的奥秘》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两课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结构化设计理念,将两步和三步以上的混合运算规则建立联系,感受算理的一致性;在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中,引导学生回顾过去的学习历程,提炼策略的本质特征。与此同时,居主任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尝试将单元内容进行整体设计,开展主题式学习,让学生经历完整的数学学习过程,将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数学价值的感悟和体验,以及数学与其他学科的关联很好地进行融合。
朱玉如导师认为,《9加几》和《认识几分之一》这两节课真实自然,带领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主动学习,建构了一个较有质量的探究场域。在9加几的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做、动口说、动脑想等学习活动,建构“凑十法”。在认识几分之一的教学中,无论是引入情境的设计,还是数轴的引入,又或是关键问题的提问,都在帮助学生建构“几分之一”的含义。同时,如何利用学生操作中的生成资源作为教学素材,让探究活动更开放,朱玉如导师也提出了建议。
顾娟主任特别指出,新课程标准强调的“综合与实践”领域中的“综合”,旨在通过各板块教学,从分学科走向跨学科,实现课程协同育人的目标。在《50有多大》这节课中,不仅要引导学生感受50有多大,还可以通过“50有多大”这个载体,实现跨学科的课程协同育人的目标。与此同时,顾主任认为《数的认识总复习》一课体现了基础性和建构性的原则,在课堂上突破了学生的困难点、焦灼点和重构点。她还指出:分数是数的认识的分水岭,在复习中应更多的关注分数,在整数、分数和小数的比较中感受数的一致性原则。
最后,严清团长从哲学的角度阐释了数学教育的三个原命题,他提出数学是培养人的媒介,“用数学教”需要思考什么是数学,把握数学的学科本质;还要明确教什么,通过教达到怎样的目标,就数学学科而言,理性思维、探究欲望、坚韧意志、创新人格等目标从根本讲上就是为了人的生长;怎样用数学来教,涉及教育的技巧和艺术,他鼓励老师们要多读书、多学习,更新教育理念、调整教学行业,落实新课程理念下的育人目标。
勤学且交流,则博学而睿智。每一次的教研活动,都是思想的碰撞、理念的交流。实验小学的老师们将以此活动为契机,以新课程标准为抓手,积极探索基于情境的深度学习的有效途径。
转自:“南通市实验小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