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怎样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并进行实施——以修改《黄山奇石》为例

2024/1/8 8:58:47  阅读:116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丹阳花开 ,作者丹丹

《黄山奇石》是前段时间进行公开展示的课,在课后进行深刻的反思,并一直在思考怎样修改更为合适,既能落实大单元教学理念,又能符合二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将学习情境的创设与学习内容相结合,切实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

一、蓄足势能,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

物理学中动能、势能转化规律告诉我们,势能蓄积越足,转化而得的动能就越大。创设任务情境,目的是将学习与生活建立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积蓄阅读、思考、探究的势能,鼓足劲儿,为语文实践活动提供强大的内驱力。

【原设计】

美丽大中国,无限好风光。今天,我们继续跟着课本去旅行,走进第三站黄山,一起领略黄山的美景,制作奇石明信片。

大家还记得黄山都有哪些奇石吗?“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还有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又快又稳,看来这些奇石的名字已经深深地印在你们的心里。

要制作最美奇石明信片,只知道奇石的名字可不行,还要写出它的神奇有趣。让我们以仙桃石为例来学习一下吧!

【修改后】

美丽大中国,无限好风光。今天,我们继续跟着课本去旅行,走进第三站黄山。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黄山的奇石都有哪些?“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还有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

上节课,我们已经启动了评选最佳明信片制作人的活动,怎样把这些石头的奇特、有趣介绍给别人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一看,学一学。

这两个课例所创设的主体情境是一样的,但是情境所产生的驱动作用却大相径庭:后者明显优于前者。原因何在?

1.为什么要制作奇石明信片?前者没有讲,只是说要一起制作。后者提出要评选最佳明信片制作人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怎样制作奇石明信片?前者写只写名字可不行,还要写出神奇有趣,要以仙桃石为例来学习。后者直接讲明要把石头的奇特有趣介绍给别人,要到课文中去学习,与课文的关联性更强,要求更加明确,要把奇石的奇特有趣介绍给他人。

要进行大单元教学,一定要实现情境作用的最大化。情境的创设就像小毛驴前面吊着的胡萝卜,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为后续实践活动的展开铆足劲儿,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中。

二、沉浸情境,持续强化实践力

创设了情境,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学习需要,接下来就要顺水推舟,组织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原设计】

活动二:聚焦奇石,梳理学法

朗读第2自然段,想一想“仙桃石”神奇在哪里。

形状奇:看,它真像一个大桃子,课文用一个词“好像”写出了仙桃石的样子,一起读它好像————。

来源奇:这么大的石桃人间少有,只能是从天上飞下来的,这更神奇了。

谁还发现了其他奇趣之处,请你

动作奇:飞、落两个字把石头写活了,那块石头宛如小鸟一般轻松自如地从天上飞来,落在山顶的石盘上,真是妙不可言!请你来读读这句话。

你读得真好,老师仿佛看到了画面。

请你来读读这一自然段。

作者真会想象,他根据石头样子把它想象成仙桃,通过飞、落两个动作,让原来静止的石头有了有趣的故事。

你能把仙桃石的神奇与有趣读出来吗?试一试,听你的朗读是一种享受。

让我们像她这样,边想象画面边读这些优美的文字。

像老师这样把与神奇有关的语句送给它,一张明信片就完成了。

我们一起读一读。

品读奇石,交流其趣

仙桃石把我们带入了黄山风景区,回顾一下,我们是怎么欣赏仙桃石的?找想神奇之处,想象神奇画面,读与神奇有关的语句。

请大家用上刚才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朗读第3-5自然段,互相讲一讲这神奇的地方。稍后请同学汇报。

活动三:积累语言 解说奇石

这就是作者给我们介绍的黄山上三块著名的奇石,我们赶快一起来读一读。你想把为哪块奇石制作明信片呢?

自己先看着屏幕练一练,准备好就可以举手。

黄山奇石神奇无比,尤其是                          

同学们的介绍很精彩,仔细观察根据石头的形状展开想象,用上像说一说,就把普通的石头变得神奇有趣。

【修改后】

在这些奇石中,你认为哪一块石头特别有趣?请在它的名字下打“√”。

老师巡视发现,绝大多数同学都觉得"仙人指路”很有趣,作者是怎么介绍这块石头的。下面我们来仔细看看作者是(出示这段话,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然后指名说)

生:他告诉了我们这块石头叫"仙人指路。

师:介绍了它叫什么。(板书:叫什么)

生:还说它像一位仙人。

师:告诉我们它像什么。(板书:像什么)

生:还讲了"仙人"在做什么事情。

师:对,还介绍了他在做什么。(板书:做什么)

综合起来,作者是怎么介绍这块石头的?你知道了吗?

生:先说它"叫什么",接着说它"像什么",最后说它在"做什么"

(教师将这段话的三部分内容用不同的颜色显示)

师:现在请一、二组读"叫什么"部分,三、四组读"像什么"部分,五、六组读"做什么"部分。(交换互读)

这块石头本来是静止不动的,可是我们听了作者的介绍感觉它好像活了,是什么原因呢?

生:作者把它想象成一位仙人,就有生命了。

师:原来是作者展开了想象呀(板书;想象)这块石头哪儿像仙人呢?

生:这块石头竖着立在那里,那样子就像一个人站在那里;左边的顶端圆乎乎的,像人的头;右边的顶端是尖的,像伸出的手指。

师:作者看到了石头这样的外形,就把他想象成了"仙人指路"。(板书:观察)我也给它起个名字叫"巨人指路",你觉得哪个名称好呢?

生:"仙人指路"好。因为它站在高高的山峰上,只有仙人才会站在那里。而且仙人更有一种神秘感。

师:你说的有道理。作者通过观察这块石头的外形,把它想象成了一位仙人,让我们感觉它活了。还有别的原因吗?

生:作者还想象了他的一些动作﹣﹣站、伸、指。这让我们感觉他真的活了一样。

请小组内,轮流介绍下"仙人指路"这块奇石,尝试制作“仙人指路”这块奇石的明信片。

展示,评星。

师:课文中还有哪块石头的介绍方法跟这一段一样?

生:仙桃石。

(让学生读出"叫什么""像什么""做什么"三部分内容,并说一说)

师:"猴子观海""金鸡叫天都"这两块石头的介绍方法跟上面两块石头的介绍方法有什么异同呢?

生:只是把"叫什么"换到最后了,别的都一样。

师:你真有一双火眼金睛啊!(让学生读出三部分内容,并说一说)现在,你知道作者是怎样把奇石介绍得生动有趣了吧?

生:知道了。可以先说它"叫什么",接着说它"像什么",最后说它"做什么",也可以把"叫什么"放到最后。在介绍"做什么"的时候,要想象它会有哪些动作,用上一些动词。

师:同桌合作,互相讲一讲介绍奇石的两种方法。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上面两个教学设计的异同。前者聚焦于引导学生回答黄山奇石神奇在哪里?后者则是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是怎样把奇石写得奇特有趣的。可以说,前者是咬文嚼字,学课文,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过难。后者是教语文,以课文为媒介学习介绍一个事物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能力。

同样是从一块奇石开始,前者是教师指定,后者从学生最感兴趣的一块奇石入手。更加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真正以学定教。

后者在充分朗读这段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作者介绍奇石的一种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制作“仙人指路”这块奇石的明信片,降低难度。

然后,通过比较阅读,发现另一种变式。同时引导学生领悟:要在观察奇石外形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再运用一些动词,就可以把奇石介绍得灵动有趣。

最后在总结介绍奇石的方法时,同桌互相讲一讲介绍奇石的两种方法,进一步强化,使语文实践活动要沉浸在情境之中,让情境积蓄的势能不断转化为强大的实践动力。

三、加强运用,获得满满成就感

语文学习任务的实质是真实情境下的语言文字运用,通俗地说,就是"用语言做事"。做事不仅要有过程,还要有结果,要圆满完成创设情境时所提出的任务。对于《黄山奇石》一课而言,最后要能完成奇石明信片的制作,把奇石介绍得灵动有趣。需要进一步拓展,提升学生的观察与言语表达能力。颁发“最佳明信片制作人”的奖状,使任务情境的实施形成闭环,要成事。

【原设计】

你们的解说真精彩,黄山的奇石还有吗?一起读第6自然段。

有三块奇石被你们的读书声吸引来了,仔细观察它们都长什么样子。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谁来和大家分享。

你们的眼睛真亮,这三块奇石说,我们可不要你们白白为我们做明信片,制作好的被评为最美,奖励一朵小葵花。你们愿意吗?赶紧拿出明信片,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块奇石来完成吧!

【修改后】

黄山的奇石还有吗?一起读第6自然段。有三块奇石被你们的读书声吸引来了,仔细观察它们都长什么样子,像什么,发挥想象猜一猜它们可能在做什么。它们的名字可以放在前面,也可以放在后面。

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谁来和大家分享。

指名交流制作的明信片,邀请其同桌根据评星标准评一评,介绍的怎么样?

评选"最美明信片制作人”。

尽管这个情境是虚拟的,但由于整个情境的实施形成了闭环,给学生的感觉十分真实。学生为了赢得"最美明信片制作人”的荣誉称号,会仔细观察奇石,努力运用从文本中学到的方法介绍奇石,制作奇石明信片。在"用语言做事"的实践中,不知不觉提高了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综上所述,要充分发挥学习任务情境的作用,使学习情境更加真实,就要遵循学习任务情境实施的三个基本要求:蓄足势能,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沉浸情境,持续强化实践力;加强运用,获得满满成就感。

转自:“我在小学教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