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怎样进行文本解读才能助力学习活动设计——以《四季之美》为例

2024/1/8 8:55:42  阅读:190 发布者:

/广东省东莞市东城虎英小学 罗学芬

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的基础,是语文教师必备的基本能力,是教师上好一节课的前提。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是对文本进行全面而深入地分析,发现文本的语文教学价值。如何进行文本解读?文本解读需要经历哪些过程?李竹平老师在《语文寻意——从文本解读到课程设计》一书中说——

“从与文本‘素面相对’到指向课堂的‘教学解读’,再到‘学习活动设计’,这是一个教师用好文本必须经历的过程”。

(李竹平,《语文寻意》,P28

一、文本“素读”

今天,重拾《四季之美》,一边看文,一边回忆李竹平老师关于文本解读的具体指导——

“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要经历几个循序渐进的层次:从素面相对到学生立场,从普通读者到教学解读,从服务课堂到创生课程。其中,‘素面相对’是文本解读的开端,是正确打开一个文本的第一位密码数字。”

(李竹平,《语文寻意》,P8

于是,不看任何资料介绍,单单看文章本身,我尝试静下来开始与文章“素面相对”,即“素读”:

“素读”第一步:“清空杂念,以一个纯粹独立的读者身份与文本展开对话”。

春天的美,在作者眼中是黎明时分的东方的天空的美,这种美是动态的,是彩色的,是有别于冬天“白霜”的惨白、“无雪无霜”的昏沉和阴冷。而是“染上微微的红晕”,“飘着红紫红紫的彩云”,这样的“红”和“彩”,预示着“暖意”的逐渐到来。不写春日的早晨和黄昏,因对于冬日有雪飘落的地方,春日还是有些微冷的,不适合久久驻足。

夏天的美,作者分了三种夜晚,包括明亮的月夜、漆黑漆黑的夜晚、蒙蒙细雨的夜晚。夜晚之美,在很多诗人笔下,除了灯光美,便是星光美、月色美。明亮的月夜“固然”美,说明本文作者是主动避开多少文人常写的“明亮的月夜”之美;取而代之的是“漆黑漆黑的暗夜”。这样的暗夜的景,他人的记载少有。但是,漆黑的夜晚有何可见?当然得是有光亮才行。于是,夏夜的萤火虫,就是作者在“漆黑漆黑的暗夜”所见。夏天热,睡觉晚,倚于窗前,或者同坐花下,既可以欣赏美景,又可以乘凉闲谈,于是,“漆黑漆黑的暗夜”,“翩翩飞舞”的萤火虫,就成了点缀;蒙蒙细雨下,闪着“朦胧的微光”的一两只萤火虫,也可以解闷。

秋天的美,谷物丰收、蔬果成熟,这些都不是宫中常见之物;倒是归鸦、大雁、风声、虫鸣,这些大自然中自由自在的精灵,让身居深宫的人,有机会亲见。他人的笔下,秋天是思乡、怀人,而清少纳言的笔下,也离不开这个主题,不过较为含蓄:秋高气爽,天气转凉,匆匆归鸦让人联想到家人团聚的温暖,成群大雁“比翼双飞”使人联想恩爱的情侣,所以“叫人感动”;夜幕降临,大自然的声音如同一曲交响曲,使人“心旷神怡”。

冬天的美,雪景是避不开的话题,但是作者并没有写皑皑白雪的千里冰封和万里雪飘,也没有雪中戏耍的场景。于是,“手捧着暖和的火盆穿过走廊的闲适”应该是常见的;而且,这种“炭火”的红色和落雪与白霜的素色,形成一种对比,也为宫中生活增添了些许不一样的色彩,于是便有了火炭“变成了一堆白灰”的扫兴。

以上,便是按照李竹平老师的“素读”方法——”纯粹独立的读者身份——

“其一,尽量屏蔽自己的教师身份,以普通读者的心态展开阅读活动”;

“其二,不依赖任何外在的资料展开阅读,获得完全属于自己的‘第一印象’和‘直觉判断’”;

“其三,让文本也以‘素面’呈现,即不要让文本穿上‘课文’的外衣,它就是与你邂逅的千百篇文章中的一篇。”

(李竹平,《语文寻意》,P8

   “素读”第二步:“教师以自觉的教师身份自主阅读文本,同样不借助任何文本之外的资料,通过自己的专业积淀对文本的学习价值和如何使用文本做出判断和思考”。

读完全文,我开始思考:

四季的美体现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哪些景物或者事物?

第一自然段中,从天空的颜色仿佛看到了作者细致认真观察的过程。课文中是如何写出这种变化的?用了哪些动词?哪些颜色词?

读了第二自然段,作者对夏天的三种夜晚的喜爱程度是不一样的,我也想起了曾经捉萤火虫时的情景。无论是下雨还是天晴,都有过这样的体验。我还关注到了“固然……也有……”“即使……也有……着实……”,作者写的夏夜的哪三种情况?作者最喜欢哪种?从哪里看出来?

第三自然段,“夕阳斜照西山时”和“夕阳西沉”,所见和所闻是不一样的,有哪些区别呢?归鸦回巢、大雁比翼,是“叫人感动”的;风声、虫鸣,是在夜幕降临后世界一切变得模糊后的“心旷神怡”。同样是黄昏,面对不同的景物,作者为什么会有这两种不一样的感受?他们分别代表怎样的意象?

第四自然段,让我自然想到了小时候在火炉旁烤火的情景,以及老人提着小火盆串门的情景。从炭火,到“白灰”,作者如何写出“和谐”与“扫兴”的对比?

“素读”第三步:“再以教师的身份自主阅读,在切实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将文本与课堂学习联系起来……”

仔细读教材,发现作者采用的是一种陌生化——有别于常见文人的选材方式。作者“被后世誉为日本散文随笔鼻祖”,这不只是体现文采之美,还有信手拈来,“执笔凡事必录’”的取材特点。

结合资料,清少纳言的散文集《枕草子》,“充溢着作者本人所感受到的四季变化的微妙之美,属于平安时代的斑驳的风俗世相、复杂的人情世界,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的瞬间之美”(周树人译本《枕草子》封面介绍)。

同时,教材选文也符合作者作为一名“天后的皇后藤原定子女官”的身份,是没有太多自由的,包括行动的自由、婚姻的自由。每日所见的宫中的人、物、景,都是常常重复的,与自然界的景有一定的区别。于是,在日常司空见惯的景中,取其一点,来表现这个季节的独特的美,当然不能流于俗套。

由此可见,从本文中,教会学生学习选材,学会记录身边随处可见的稍纵即逝的人、物、景,是学习的目标之一;而这“稍纵即逝”的过程,便是“动态变化”的过程。但是学习动态描写不是重点,感受这一文本中动态描写的独特之处和效果,初步领会作者写景时的景物选择、写法运用与表情达意之间的联系,才是重点。

当当、京东、淘宝热销中

二、教学解读

《四季之美》是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安排了四篇课文,依次是:《古诗词三首》《四季之美》《鸟的天堂》《月迹》,以及习作《       即景》、语文园地。单元的人文主题为“自然之趣”;语文要素为“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阅读要素)”,“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写作要素)”。这是教材第一次以单元编排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本单元的所选课文,包括第21课《古诗词三首》,均有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本篇作为单元的第二篇,也不例外。

本篇课文编排在《古诗词三首》之后,描写了春夏秋冬某一特定时段的景致,即:春天黎明天空颜色的变化,夏夜萤火虫翩翩飞舞的情景、秋天黄昏时归鸦回窠和大雁比翼而飞的美景、冬天早晨生起熊熊炭火后手捧火盆穿廊而过的闲逸。四个季节,各选一个特定时段的特定景物的动态变化来写,文字简洁之至,处处体现作者选材和写作的别具匠心。

本文作者是日本的清少纳言,目前公认的有三个译本。本文选自北大日语研究院卞立强教授的译本,名为《四季之美》。台湾大学中文系讲师、著名作家作家、翻译家林文月的译本中,名为《春曙为最》。在现代著名散文家、思想家周作人译本的《枕草子》中,全书共十二卷。本文位于全书的《卷一》的第一段,名为《四时的情趣》。其中,《卷一》的主题,是这样写的“从前见过的人呵,现在隔着山漠不相关了”,以此为主题编排了20段。

教学中,可以引入三个译本,进行比较阅读,选择自己喜欢的译本,进一步阅读;然后可以引导学生学好一门外语的重要性——可以进行专业的原滋原味的甚至是前沿的阅读。

三、学习活动设计

板块一,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了解课文写了不同季节的不同时段的哪些景致?这些景致都有什么特点?

板块二,聚焦结构。发现全篇的并列的四个自然段中,每个自然段的总分关系的结构特点,以及后文长长短短、错落有致的句式特点。

板块三,聚焦语言。欣赏作者捕捉景致瞬间微妙变化的句子,反复品读,感受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结合课后练习,研读句子中的动态描写,并在文中找出类似的句子,反复诵读,体会动态描写给人的感受是怎样的。

板块四,迁移运用写法。选择校园中的两个时间段的人、物、景,回顾其瞬间的细微变化,然后写下来;在常规日记中,引导学生学习随笔记录身边发生的人、物、景。

板块五,阅读阅读。对比阅读,从“篇”到“本”:先提出疑惑处,找出台湾大学中文系讲师、著名作家、翻译家林文月的翻译的《春曙为最》和著名散文家、思想家周作人翻译的《四时的情趣》,对比阅读,释疑的同时,发现语言的异同。引导选择自己喜欢的《枕草子》的译本进一步阅读。

转自:“我在小学教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