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师的看家本领

2024/1/8 8:55:08  阅读:88 发布者:

20203月,李竹平老师的《语文寻意》这本书住进了我的书架,期间断断续续地翻阅了几次,我的心大抵没有钻进这本书里。时至去年冬天,那个疫情笼罩下的加长版的假期,我又一次拿起这本书,何为“意”?封面上那“从文本解读到课程设计”几个赫然醒目的字眼吸引了我,等我细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头涔涔而汗潸潸了。从教这么多年,我大概只是个“教材解读”者吧!

书中开篇就提出“文本解读是教师的看家本领”这个观点,他说教师如果缺乏文本解读的能力,就像指挥官在战场上瞎指挥,浪费了不少炮弹,牺牲了不少士兵,最后落个一败涂地。可以说“误尽苍生是语文”了。李老师还指出语文课堂上如果没有思想的流动,学习活动如果没有设计感,大体可以判断教师课前没有进行文本解读。由此,我想到了我们的日常教学,为了省时省力,不读文本先看教参,于是乎书本密密麻麻的记满了“宝典”,这才胸有成竹的走进教室,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教书先生。有的老师要上一节公开课,不研读文本,首先看现成的设计或者课堂实录,看似高效,实则低效,其实等于文本解读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了。这让我想到了好多的公开课,观摩课,看似教学过程设计得很好,一节课下来,就是感觉师生没有共同走进文本,颇有走马观花之感。读完这本书,我对陪伴了自己二十多年的语文学科有了更清晰、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更加坚定了“语文备课,决不浅尝辄止,力求通达通透”的信念。

语文老师为什么要进行文本解读?翻开前言,“文本解读的三个重要价值创造”赫然在目。书中说,根据文本最终发挥价值的不同,可以将文本解读的价值取向分为三种,分别是——指向一节课或文本本身学习的解读;指向单元整体目标有效落实的解读;指向教室课程创造和建构的解读。我想对于大多数教师而言,第一个价值取向尚且可以理解。随着2022版新课标的落地实施,第二个价值取向似乎懵懵懂懂,至于第三个大概是望尘莫及了吧!其实并不难理解,就是基于学生发展的需要,回归到“学生立场”育人。文中举例,一位老师执教五年级下册《梅花魂》一课,基于班级学情,细读文本后构建了自己的教室课程,从文学意义上解读这篇课文,“梅花魂里有意向--梅花 ”“梅花魂里有文化--诗词 ”“梅花魂里有表达--借物抒情 ”,这样独特的解读,课堂也自然是是独特的母语润泽。

那么,如何进行文本解读呢?文本解读要从素读开始,始于纯粹独立,终于主题升华。就是以一个纯粹的阅读者身份,以放空一切的态度,净手焚香的诚恳,展开与文本的对话。忘记自己教师的身份,摒弃一切参考资料。然后自觉以教师的身份,将文本阅读与课堂教学联系在一起,探寻文本的学习起点和方式。通俗地说就是运用一定的策略、方法,从不同维度理解具体文本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作者为什么这么写。”文本解读是确定学习目标的基础,是选择学习内容的前提,是设计和组织学习活动的依据,是评价学习成果的重要参照。书中举了一年级第一篇课文《秋天》的例子,说实话,二十几年的高段教学——我第一次看到这篇课文的解读时几乎是“傻眼”的状态,这不就是在说“秋天来了,树叶掉了,大雁往南飞”吗?但是在文本解读的视角下,却可以诞生出事物选择的典型性,树叶、天空、大雁,正好是一个由近到远的观察顺序,句子的长短结合,错落有致,涉及到语言节奏等多方面的结果。有了这样的解读,老师的课堂就别致有趣多了,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朗读也充满了新鲜感。

总得说来,语文寻意要分为三步走,第一步“素面相对”,第二步“教学解读”,第三步“课堂学习活动设计或课程设计”。但是,由于自己的理解水平有限,对于专业类的书籍啃起来很吃力,感受自然浮于表层。但是,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知道一定要练好看家本领,才会让我们的母语课熠熠生辉。

转自:“我在小学教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