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之初,我发出把今年作为“备课质量提升年”的倡议(倡议:把2023年作为“备课质量提升年”,夯实课堂根基)得到不少学校的积极响应,有的学校校长在学校大会上提要求、讲目标,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为了让这个倡议变为行动,这里就具体怎么干,提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也特别欢迎学校把自己的做法反馈给我们,在此与国内同行分享。
思路决定出路。实施“备课质量提升年”的基本思路是:“制度—团队—活动”三位一体,即制度激励、团队干事、活动落地。
01
靠制度激励人
第一、制定完善教学质量激励制度,让业务部门、老师都有教学质量的具体目标、关键任务和适度的压力、饱满的热情。没有目标感的个体和组织,都难有斗志和战斗力。
第二、制定完善教研组、备课组的激励考核制度及其实施方案。
备课组是整个年级学科教学质量的责任团队,如何激励他们这一群人,需要结合学校实际认真思考。其中,对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的考核激励非常重要,在具体职责上压担子、物质待遇上给动力、培训学习上给机会。
第三、备课组活动实施制度。
尤其是对于集体备课活动开展、参与活动要有具体的奖惩制度。这些活动怎么开展,要先有制度可依,挂在墙上、印在本子上,再说后面的落在活动中。
第四、学校层面的督导制度。不仅要有制度考核备课组(长),还要有具体督导机制,最关键的一个做法是分管领导蹲备课组、参加集备活动,而且要形成“不参加校长办公会也要参加教研活动”的意识和文化。这比一堆制度更有效。
02
靠团队做事情
首先是认识,领导要高度重视。
领导一重视,啥事都不难。只要重视教学质量,就应该认识到备课组的价值:一个备课组的集备质量,很大程度直接影响这个年级的学科教学质量。备课组长就是直接责任人。一个备课组建设的好与坏,直接决定一个学科教学质量的高与低。
其次是建制,要建立组织。
提升质量靠团队,单打独斗一定会失败。只要超过两个人,就应该成立一个备课组,就要任命组长、明确组员。备课组长给“位子”“担子”和“票子”,责权利统一,激发干事热情和动力。备课组长是“尖刀班班长”“突击队队长”,这种比喻有点战争味道,并不十分恰当,只是为了说明他的重要价值。很多领导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教学质量工作往往缺乏最终“落点”和最终责任人。
再次是赋能,提高业务水平。
备课组团队的业务能力提升需要自身努力,也需要外在帮助、管理赋能,因此,要特别重视通过各种专门培训提高备课组长业务水平,尤其是备课组长的教学设计核心技能、活动组织能力等。
03
靠活动来落地
备课组活动主要是集体备课,应该制度化、常态化,做到“雷打不动”、每周一次。
第一、要制度上进一步细化,集备活动进课表、进时间表。很多学校的集体备课就是临时挤时间,还处于非常不专业的地步。专业的集体备课活动,时间上保证是最基本的底线。要保证时间,最简单有效的办法,是进两表:时间表、课表实际上是学校层面的“法定文件”,就能保证集体备课的时间。
第二、注意集体备课活动的方式、频次。集体备课一般要保证一周一次,一次一般1-2节时间,一小时左右。有的好一点的小学,每天下午学生放学后,都是集体备课时间;有的中学则是每周都有两节课是备课组活动。
第三、内容为王,是根本。有的学校集体备课能做到“N定”,当然这是基础,还要努力追求内容的专业,不然,“定时间、定地点、定主题”之类的规定对集备质量提升的效果有限。
所谓集备的内容,就是研讨什么?很多备课组活动,就是到了分任务、交换课件和教案,这还算好;也有的就是聊天。这是导致教师厌倦的根本原因。专业的集备,就是聚焦专业的教学设计,如讨论这一周要做的教学设计,聚焦课标分解、目标叙写等专业的内容,最终就是聚焦于教学设计。集体备课变成课件交流、作业分工、聊天会,都是有问题的。
第四、活动管理是兜底和助推器。教科研管理部门做好集体备课的检查记录只是一种形式监督,是兜底;还要做好管理赋能,去拔高。帮助备课组科学专业地制定工作计划,帮助备课组设计主题化、系列化的专业集备活动,让备课组长有能力有工具,这才是工作的重心。
最后,要强调:提升备课质量,需借助专业培训。国内大部分的集体备课活动经验化色彩很浓,专业化程度不高,核心的表现是备课不专业。这就必须借助外部培训,设计并开展系列校本研修。仅仅靠自己闷头摸索,多年下来“萝卜煮萝卜,还是萝卜”,根本原因就是炖萝卜没有加肉(专业的理论与技术)。
转自:“张博士教科研共同体”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