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理念研以致远 促实践笃行不倦
妙趣横生
掌声雷鸣
不知不觉2023年暑假教师培训就到了最后一天了。今天上午由华南师范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院副院长、广东省高考综合改革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陈友芳教授为老师们带来了一场风趣幽默、激情洋溢的讲座,题为《核心素养下课程标准的若干操作性转化问题》。
在讲座中,陈教授就“为什么要重视操作性转化问题”“学业质量标准的操作性转化”两大方面重点阐释了三大操作性素养:学科核心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与掌握、学科核心概念和原理的贯通与运用、学科问题的探究与创新性解决。随后向大家讲解教材分析四部曲:提炼核心概念、围绕核心概念提炼关键问题、挖掘解决关键问题的学科思维方法、提炼核心知识等精彩内容,为学校老师在教学方面提供了有效指导。
陈教授表示,课标是龙头,教材教学是龙身,考试评价是龙尾。但是长期以来,因为考试大纲的存在,课标的龙头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从历史经验看,课改能否取得实质性进展,核心指标之一就是要看课程标准的龙头地位能否真正树立起来。最后陈教授就教师成长提出了“六无六不”新要求:无思维不命题,无综合不命题,无情境不成题,无学科不教育,无反思不教学,无实践不教研。他指出凡是课堂必带问题,凡是问题必有解决目标,凡是问题必有解决措施!他的讲座妙趣横生,不时掌声雷鸣。
学习汇报
成果研讨
下午则是粤实和天健两所学校教师的学习汇报。首先,在学科小组优秀代表汇报前,现场采取随机抽签方式,抽取了2位老师参加此次学习汇报,分别是粤实郑雪姣老师和天健严琳老师,新鲜刺激的抽签活动使培训现场气氛活跃起来。接着每个学科的小组代表汇报培训学习收获,粤实9人,天健6人,一共15人。其中,粤实钟锦桃带来题为《班级管理妙计》的汇报,她从孙子兵法出发,将此次培训的收获概括为美人计、围魏救赵、釜底抽薪三条班级管理妙计;天健陈舒怡老师进行题为《共分享,同成长》的汇报,她从“学”“思”“行”三方面总结自己的收获,讲述自身的未来规划,如深入研读新课标,多听课多交流,积极上公开课等。
再接着是现场随机抽取到的粤实郑雪姣老师和天健严琳老师进行学习汇报,她们均表示此次培训收获颇丰,对自己站稳讲台很有信心。
最后,广东省督学、广州市人大代表、广州市黄埔区教育评估中心专家、粤教实验及天健学校的办学顾问、广州市玉岩中学首任校长孟纯初老师作总结发言。
孟校从两所学校的办学理念、校园文化出发,深度分析学校文化理念的教育追求,同时对两所学校的老师们寄予深切的厚望,希望老师们能够从这五天的培训中汲取力量,深耕课堂,培养顺应时代发展的好少年。与会教师纷纷表示一定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践行所学理念,努力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争当心中有情、眼中有光、脸上有笑、手中有法的老师。
心得体会
总结提升
粤实谢彩红老师:
教师对核心素养下课程标准的个人解读,体现在课堂上的教与学,这是教师操作性转化能力的体现。
在当今的教育领域,核心素养已经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而如何将其转化为具体的课程标准的操作性内容,则是教育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和目标。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面对未来不断变化的社会和职业挑战时,所需要具备的一系列基本能力和素养,包括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等多个方面。因此,在制定具体的课程标准时,我们需要紧密结合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将其贯穿于课程内容的始终,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系统、实用的知识和技能。
其次,我们需要将核心素养与具体的课程内容相结合。在制定课程标准时,我们需要根据核心素养的要求,结合具体的课程内容,制定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课程目标和评价标准。
第三,我们需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探究性学习。在核心素养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的角色则更多地转变为引导者和支持者。因此,在课程标准中,我们需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探究性学习,通过设计具有探究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最后,我们需要不断更新和优化课程标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核心素养的要求也在不断更新和优化。因此,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更新和优化课程标准,使其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需求。
总之,将核心素养转化为具体的课程标准操作性内容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实践。通过参加这次研讨会,我对于核心素养下课程标准的若干操作性转化问题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需要注重的问题和方向。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和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
粤实庄晓华老师:
今天我聆听了华南师范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院副院长陈友芳教授带来的题为《核心素养下课程标准的若干操作性转化问题》的专题讲座。陈教授的讲座专业性强,极具前瞻性和科学性,虽然讲座内容比较陌生,但陈教授用幽默风趣,通俗易懂的方式将新课标和核心素养等问题给老师们讲解得非常清晰明了,赢得老师们的一阵阵掌声。
陈教授指出课标能否树立权威地位就看:学业质量标准是否好用管用! 我们经常谈的核心素养本质上什么呢?最接地气的就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培养学生做题的能力转化为做事的能力,陈教授给每个学科列出了学科任务,根据每个学科的要求形成以做事为依托整合不同学科的核心素养。
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不能简单地看到教材表面的知识点,而应该学会深度分析教材,教师要学会提炼核心概念,围绕核心概念提炼关键问题,学会挖掘解决问题的学科思维方法,更需要学会提炼学科核心知识。只有这样心中有鸿鹄的教学才能真正帮助学生建构学科核心素养。
陈教授认为一节优质的课堂一定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要认真钻研学业要求,心中明白每一节课堂想要解决的问题。陈教授指出,课堂一定要有问题为驱动,同时,教师要明白问题要钻研到什么程度。核心素养下的目标就是做事的目标,教师根据学业要求、学情分析,重难点分析来进行备课,
凡是课堂必带问题,凡是问题必有解决目标,凡是问题必有解决措施。作为教师,切勿将自己定位为教授知识,而是要思考如何将知识转化为思维。因为在信息化时代,知识很快被更新换代,唯有思维才能帮助学生实现逆袭。知识只有转化为思维方法,知识才能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著名教育学家波斯纳提出的教师成长的公式已是大家所耳熟能详,但是如何在教学中做好反思才是我们要真正思考和落实的。我认为不断地参与教师研修并在研修中进行有深度的批判性思考,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琢磨,重建和改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名与时俱进的优秀教师,希望我能在教学的道路上且行且思,且思且进!
科学研究多巴胺能让人感到快乐,心理学家研究提出“心流”这个概念,其主要观点是“心流”能让人产生幸福感,满足感,比如一个象棋爱好者赢了一盘棋以后就会产生一个自我满足的心流,让其身心愉悦;又比如一个养花爱好者看着自己精心培育的花苗开花以后就会产生一种让人欣喜的心流,而这种心流对身心都大有裨益。
本周学粤实精心筹划了9场讲座,每一场都是精华,每当我从专家们的讲座中汲取到养分而醍醐灌顶的时候,我似乎感觉到莫名的心流,让我感到快乐和满足。学习是一件多么让人快乐的事情呀!
粤实郭晓佳老师:
今天是新学期教师培训的最后一天,同样干货满满。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是一门体现科学本质的综合性基础课程,具有实践性。科学课程有助于学生保持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从亲近自然走向亲近科学,初步从整体上认识自然世界,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的关系,发展基本的科学能力,形成基本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今后学习、生活以及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有助于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强国建设。
陈友芳教授指出,在研究教材的时候不能只看教材里的内容,要看到背后的内涵与素养,需要解决哪些问题,然后是关注有哪些方法达成这些目标。无思维不命题,无综合不命题,无情境不成题,无学科不教育,无反思不教学,无实践不教研凡是课堂必带问题!凡是问题必有解决目标!凡是问题必有解决措施!
粤实邓璨老师:
为期五天的暑假教师培训结束,我受益匪浅。在这几天的培训中,我了解了我需为之奉献一生的职业,更领悟了如何成为一个好老师。
今天的最后一堂课,我学习了陈友芳教授的《核心素养下课程标准的若干操作性转化问题》。陈教授精彩纷呈的演讲让我们了解如何架构知识和核心素养的桥梁。在平时的课堂上我们教师应该如何落实学业质量标准,又如何将标准来进行操作性转化,陈教授在多次教学实践中得出了一些解题思路: 围绕“做事”转化学业质量标准,对接学业质量标准和课堂教学。“核心素养”真正回到人身上来定位教学目的,把知识以及三维目标都转化为人身上的东西即“素养”,知识就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在这几天里,我遇见了很多发生在教育征程中的美好故事,每一个站在讲台上分享的前辈,都是照亮我职业启发的光,靠近光,追随光,成为光。真的很幸运能够有这样的机会来开拓我的眼界。
教育是一条很长很长的路,我们意气风发地出发,将循着前辈们的脚印,终身学习,努力成长,不断向前。
转自:“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黄埔实验学校”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