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尼•马格利特《这不是一只烟斗》与创造性教材解读
雷内·马格利特(1898-1967),这个在艺术史上与达利齐名的超现实主义画家,同时也是比利时现代最著名的画家。他的作品,在具象的物体下,却标注了一种智慧上的嘲讽,一种思辨的精神。
这是雷尼•马格利特最著名的一件作品:这不是一只烟斗。因为画出来的一只烟斗当然不是一只真正的烟斗本身,作品提示了画所模仿的世界和本质世界的区别。这幅画曾经引起许多哲学家和美学家的兴趣。让世界很多研究者发现图像才是虚构的、语言文字才是真实的。哲学家福柯甚至还以此为题写了一本书,他以后现代的眼光解读了这件作品。
这幅画给予我三点启示:
1.充分认识图像是虚构的,我们不要认为所见到的图像就是真正的表现,但应该相信语言文字才是真实的。【教材中的插图不是真实的反映,只是虚构的】【课文本身的真实本质的寻找才是关键的】
2.读一篇课文,我们能否也写出一本书来,如果让你写这本书,你怎么去写这本书?
3.如何以后现代、超现实主义的思维解读每一篇课文?
我是这样研究、教学《渔歌子》:
以仙入手学课文,
细读之后很茫然。
读完五首渔歌子,
归隐乐感求自欢。
模仿太公学屈原,
众人力劝不归还。
细思五不知龟龄,
赏兄和诗明手足。
日本天皇怜志和,
开山宗祖众人学。
一个地方加一景,
生活小事悟真情。
1.先读宋代词人周紫芝的《渔歌子》
好个神仙张志和,
平生只是一渔蓑。
和月醉,棹船歌,
乐在江湖可奈何。
(注:棹zhào,桨,划船。)
问题:从周紫芝的词,能否发现张志和的特点?
——学生读一遍就能发现:一是仙,二是乐!
2.教学张志和第一首《渔歌子》
问题一:“从这首词能够看出张志和的‘仙’与‘乐’吗?”
——学生看不出“仙” ,可以看出“乐” 。
问题二:“为什么周紫芝说其为‘仙’呢?”
——不研究多数学生不可能知道。怎么办?
3.张志和五首《渔歌子》同读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钓台渔父褐为裘,两两三三舴艋舟。能纵棹,惯乘流,长江白浪不曾忧。
霅溪湾里钓渔翁,舴艋为家西复东。江上雪,浦边风,笑著荷衣不叹穷。
松江蟹舍主人欢,菰饭莼羹亦共餐。枫叶落,荻花乾,醉宿渔舟不觉寒。
青草湖中月正圆,巴陵渔父棹歌连。钓车子,橛头船,乐在风波不用仙。
注:
①褐(hè,粗布衣服)。裘(原指皮衣。其实是粗布衣。据说,张志和身上的布衣是他的嫂嫂给缝制的,一直穿在身上。深感嫂嫂盛情。)
②舴艋(zéměng,小船。渔夫们以捕鱼为生,自食其力,在风雨中闯荡。练就一身纵棹乘流的工夫)。能纵棹(zhaò,桨,划船。纵棹,是往来自如)。惯乘流(成为乘风破浪的能手)
③霅溪(zhà,水名,在浙江。现在叫东苕溪)。荷( hè)衣(专指隐士的衣裳)
④松江(属于太湖流域,生产鱼蟹,晚秋萧瑟西风一起,正是蟹肥尝鲜的好时光)。菰 (gū,今天说的茭白)饭。莼羹(chúngēng,多年生水草,叶子椭圆形,浮在水面,茎上和叶的背面有黏液,花暗红色。嫩叶可以吃)。荻(dí)
⑤巴陵(湖南岳阳)渔父[作者想起了湖南岳阳,屈原流放湖湘之间,行吟泽畔,有渔父劝其不如归隐,曾唱渔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棹(zhaò,桨,划船。)橛(jué,橛子是短木桩)
问题一:能找出每首词的一个地名吗?
——西塞山、钓台、霅溪湾、松江、青草湖
问题二:能发现每首词中的景吗?
——(1)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斜风细雨。(2)两两三三舴艋舟、长江白浪。(3)江上雪,浦边风。(4)枫叶落,荻花乾.(5)月正圆.
问题三:能找出每首词中张志和做的事吗?
——(1)学姜太公无饵钓鱼。(2)在长江上划船、乘风破浪。(3)晚秋时节学隐士钓鱼。(4)与友人在喝酒共餐。(5)划船,学着巴陵渔父那样歌唱。
问题四:能找出每首词中张志和所做事之后的乐?
——斜风细雨不须归、长江白浪不曾忧、笑著荷衣不叹穷、醉宿渔舟不觉寒、乐在风波不用仙。
4.张志和的兄长张松龄和《渔歌子》
张松龄俱怕弟弟放浪形骸不知返家,在越州东郭替他建筑房舍,并应和其作《渔父歌》十八首以诱其回心转意 。张志和听从兄长安排,回越居住。他生活简朴,不修边幅。常去水滨河溪效法姜太公无饵垂鱼。如此逍遥隐居生活10年。其中一首:
乐是风波钓是闲,
草堂松径已胜攀。
太湖水,洞庭山,
狂风浪起且须还。
问题:从这首词,能读出什么呢?
——手足情深。“回家吧!”的真挚之情,只能出自父母、兄长之口。
5.皇帝 “和”渔歌子
张志和是个大才子,16岁就一举“明经”,就向唐肃宗皇帝献策,因才华出众,肃宗非常赏识,授予左金吾录事参军,并赐名“志和”。后因事被贬,但时间不久遇赦回到京城长安,但他心灵上留下一道深痕,不愿为国效力。300多年后的宋高宗赵构非常喜欢张志和的《渔歌子》并和了15首,其中一首是:
春入渭阳花气多,
春归时节自清和。
冲晓雾,弄沧(cāng)波,
载与俱归又若何?
注:(1)沧:形容水色清绿。
问题一:从这首词,能读出什么呢?
——对张志和的性格还是做了评价,也劝后人不要把某些事记在心里,“春天”来了,美好的春天,新的气象多好呀!。
问题二:此处是否可以带着小学生争辩争辩呢?
——争辩一个人到底该如何面对不愉快的事?
6.张志和的模仿与创新
从张志和的五首词中,可以读出他的三种模仿:一是模仿姜太公 ,二是模仿隐士,三是模仿屈原 。——这是中国乐感文化的又一案例。
这是我国几千年来形成的特有的“乐感文化”(这种文化不同于西方的“罪感文化”),这种文化的优点是:追求过一种充满内心喜乐的生活,而在生活中也充满着感恩(从“钓台渔父褐为裘”可以看出)和乐观豁达(从“不须归、不曾忧、不叹穷、不觉寒、不用仙”可以读出)。这种文化的缺点是:由于讲究“实用理性”,讲究变通,使人有意无意之中滑入了无意义虚无的深渊;导致我们中国人整体耻辱感、罪恶感的缺乏;导致了一些中国人独特的懒惰;导致很多有才华的人没有了爱国爱家的思想。
张志和的创新:
张志和的这五首词不仅是中国唐词的宗祖,而且也是日本词学的开山。清人刘熙戴的《艺概》曾将它誉为“风流千古”的佳作。
张志和写成《渔歌子》49年后(公元823年,即日本平安朝弘仁14年)传到日本。当时的嵯峨天皇读后备加赞赏,亲自在贺茂神社开宴赋诗,当时皇亲国戚、学者名流,皆随嵯峨天皇和唱张志和的《渔歌子》。其中的第三首:“青春林下渡江桥,湖水翩翻入云霄。闲钓醉,独棹歌,往来无定带落潮。”他十七岁的女儿也和了两首,其中一首:“春水洋洋沧浪清,渔翁从此独濯缨。何乡里?何姓名?潭里闲歌送太平。”
问题一:为什么那么多的人喜欢和张志和的《渔歌子》?
张志和这五首词全是“一地一景一事一思考(物象+意象=诗),27字就行了,节奏简单,用韵简洁”,真实的内容与简约的形式达到了自然而然的统一,这是张志和最伟大的创新。谁人眼前会无景,谁人不曾做过事,谁的脑子没有思呀?这首诗内容与形式都好模仿,所以一千多年来,模仿张志和之词的枚不胜数。
问题二:正在读六年级的小学生能和吗?
实验证明,六年级的学生能和。只要我们按照这种新的模式来教,他们悟得很快,会自动和起来,虽然所和之词存在着好多问题,那也是正常的。
转自:“第一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