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世界名画与创造性教材解读法(1)

2023/5/10 18:07:14  阅读:166 发布者:

《清明上河图》与创造性教材解读

《清明上河图》北宋,张择端作,绢本,淡设色,纵24.8厘米,横528厘米。《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东角子门内外和汴河两岸的繁华热闹景象。全画可分为三段:首段写市郊景色,茅檐低伏,阡陌纵横,其间人物往来。中段以“上土桥”为中心,另画汴河及两岸风光。中间那座规模宏敞、状如飞虹的木结构桥梁,概称“虹桥”,正名“上土桥”,为水陆交通的汇合点。桥上车马来往如梭,商贩密集,行人熙攘。桥下一艘漕船正放倒桅杆欲穿过桥孔,艄工们的紧张工作吸引了许多群众围观。后段描写的是市区街道,城内商店鳞次栉比,大店门首还扎结着彩楼欢门,小店铺只是一个敞棚。此外还有公廨寺观等。街上行人摩肩接踵,车马轿驼络绎不绝。行人中有绅士、官吏、仆役、贩夫、走卒、车轿夫、作坊工人、说书艺人、理发匠、医生、看相算命者、贵家妇女、行脚僧人、顽皮儿童,甚至还有乞丐。他们的身份不同,衣冠各异,同在街上,而忙闲不一,苦乐不均。城中交通运载工具,有轿子、驼队、牛、驴车、人力车等。车辆有串车、太平车、平头车等诸种,再现了汴京城街市的繁荣景象。高大的城门楼名东角子门,位于汴京内城东南。上面有金张著、明吴宽等13家题记,钤96方印。

张择端完成这幅歌颂太平盛世,历史长卷后,首先将它呈献给了宋徽宗。宋徽宗因此成为此画的第一位收藏者。他用著名的“瘦金体”书法亲笔在图上题写了“清明上河图”五个字,并钤上了双龙小印(这个小印章已佚)。这幅画是真的在歌颂太平盛世的吗?张择端1101年作《清明上河图》, 被收入御府。靖康元年(1126年),金军兵临城下,受李纲之言,宋徽宗禅让给太子赵桓,靖康二年(1127年)三月,与钦宗赵桓被金人掳去。金天会十三年(1135年)死于五国城,时年54岁。1100223日宋徽宗即位,即位就启用新法,因重用无恶不作的蔡京等,及自身的过分追求奢侈生活,如此腐朽统治下,内部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宋江起义和方腊起义先后爆发,北宋统治危机四伏。但不得不说,在他即位的第二年,张择端呈上了这幅画,但宋徽宗只看到繁荣,并没有真正读懂张择端为什么画这幅画。

《清明上河图》上共有各色人物1643人,动物208只。但这幅世界名画缺少了两种常见动物——马和羊。就是因为这种缺少,表现出北宋的军队缺马(有很多驴,只有五匹模样像马的东西)、缺羊皮做的帐篷。所以,后人说这幅画藏了这个军事秘密,告诉赵佶皇帝该重视了!所以,有人这样解读此画——这是虚假繁荣,暗示亡国之画作。

这种解读对不对?一切解读也许都是误读。但读懂一幅画背后的意思,的确是非常困难的。以此看教材解读,其实解读出一篇篇文本作者为什么写,那是相当重要的。所以,这幅画的这一秘密,给予我解读教材两点启示:

1、每一篇课文都可称为名作,当下的语文课堂——读读读,拼命地读;背背背,机械地背;问问问,狠命地问;说说说,无聊地说。追求表面繁荣,解读课文时根本没有作者“为什么写这些文章”的细致研究,所以课堂中也见不到老师与学生共同讨论这一问题。

2、汉代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药,但这剂药没有被皇帝发现,北宋之病因此没有得到及时根治,国家亡了。事实上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同样是药,能治疗人间各色病种。对于所有课文来说,教师应该有“药”的思索,应该研究并找到作者到底给予读者什么样的“药”。

比如《自相矛盾》(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5课),韩非子为什么创作这则寓言,好像很明确——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真是为了说这一道理吗?只要读过《韩非子·难一》的,一定知道在《韩非子·难一》中,韩非子列举了九则历史故事,对其中的事情和言论进行了辩难。韩非子认为,晋文公采用舅犯的计谋而行赏则先雍季而后舅犯,这并不如孔子所说的为“善赏”;尧治天下而舜行“德化”,二人不能同时获誉;管仲临终向齐桓公所进的去竖刁、易牙、卫公子开方的遗言,“非有度者之言”;赵襄子出晋阳之围行赏,以无功的高赫为首是失当的;晋平公认为人君的话没有人敢违背,而师旷拿琴撞击晋平公,这属于君失君道、臣失臣礼的行为;齐桓公想见小臣稷,但三次见不着面、五次才被接见,这是不知仁义;郤克始往救人、终使人以徇,这并非是为人分担非议;管仲向桓公求宠求富可能就是因为贪,而不是为了方便治国——实属“失行”;樛留回答韩宣王不可两用公仲、公叔,这说明樛留没有好的见解向韩宣王进言。所以,从形式逻辑上来说,韩非子在这篇文章中所提出的诘难,基本上都是根据形式逻辑中的矛盾律所做出的“二难推理”。依据形式逻辑中的矛盾律,在互相对立的矛盾双方,不论是两个观点,还是两件事物,不可能同时存在或成立。韩非子所谓“冰炭不同器而久,寒暑不兼时而至,杂反之学不两立而治”,列举的都是解说形式逻辑中矛盾律的例子。根据这样的原则,韩非子揭露了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或主流价值观中的一系列矛盾与悖论。例如,晋文公与楚人城濮之战后,论功行赏之时却先赏不用其谋的雍季,后赏其谋被用的舅犯,这中间就存在诸多的自相矛盾之处。

《自相矛盾》给予我们怎样的药?楚人这样卖矛与盾被“或”指出了问题,被韩非子指出问题的关键。怎么办?分开开店,即在不同的地方开两家店,就可以同世而立了。如果读《美国文化的起源:自相矛盾的民族》,就可以了解美国二百多年来是如何使用自相矛盾让国家跃居世界第一的。

所以,简单的教《自相矛盾》,学生肯定知道自相矛盾。深刻的教,弄懂诸多为什么,那就不一样了。

如果所有的课文解读,都能探究到这些为什么,课文教学的质量就会高很多。

转自:“第一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