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研 | 把握知识本质 推进结构化教学——记仪征实小数学组专题教研活动
2023/5/9 11:13:22 阅读:101 发布者:
4月19日上午,我校全体数学教师在文山学堂参加专题教研活动。活动由王琴老师主持,二年级数学教师主讲,本次活动研究的主题是结构化教学。
课例研修
首先由二年级组杨数老师执教《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整个教学过程主要分为四个阶段:摸角——辨角——找角——做角。教师引导学生从实物抽象出角,初步建立对角的认识;从数学的角度看角,建立角的概念;再到动手做角,建立角的正确表象。每个阶段教师都引导学生参与活动,学生通过实践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逐步认识了角外延与内涵。
专题研讨
接下来是研讨环节,一共安排了四位主讲人。
第一位主讲人杨数老师,她讲述了自己在备课过程中的思考,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探究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经历知识的形成和探究过程,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学生通过摸一摸、找一找、做一做,让多种感官合作来初步认识角,建立“角”的表象。在进行角的大小比较时,大小不明显的角,通过使直观移动,重叠法比较,让学生清楚地看出两个角的关系,从而掌握比较方法。
第二位主讲人姚克琴老师,她针对这节课做了知识结构的分析。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和“延伸点”,把每堂课教学的知识置于整体知识的体系中,注重知识的结构和体系,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知识的关系,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整体性。学生在生活中感知的“角”不同于数学概念“角”,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指角”过程中重建角的表象。通过设计三个层次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比较中体验角是有大小的。
第三位主讲人李明老师,李老师分析了学生的认知结构,她结合人教版、北师大版和苏教版三个版本教材内容编排的特点,指出:苏教版教科书在引导学生用活动角感受角的变化时,水平方向的边保持不变,只朝一个方向转动角的一条边,呈现角的大小变化,这样的操作更加符合角的动态定义,这样的图示生动地展现了角的动态形成过程,也准确渗透了角的动态定义。在比较角的大小教学过程中可借鉴三个版本教科书的编排内容,在学生分组操作后呈现多种情况,以加深学生对角有大小且与角的两边长短无关的理解。
第四位主讲人是王燕老师,她发言的主题是“以活动引领课堂,让知识动态生成”。王老师从引入阅读活动,形成初步表象、设置操作活动,明晰角的特征、设计对比活动,感悟角的大小这三个方面做了详细阐述。她指出:用动态生成的观念来审视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我们应该把学生放在中心位置,教师的眼中不仅仅要有知识,更应该让学生在体验中发现知识,在活动中生成知识,在生成中发展思维。
最后老师们集体交流,围绕结构化教学和教学过程中的细节处理展开研讨,朱勇组长和多位老师对本节课做出了精彩评价。
这次教研活动,使老师们对结构化教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课堂教学和实施产生新的思考,有利于老师们不断提升和发展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
转自:“仪征市实验小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