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作文如何告别在浅表的平面滑行?——运用“追问原因”的策略让认识走向深刻

2023/4/28 8:59:41  阅读:105 发布者:

作文如何摆脱就事论事,在一个肤浅的平面上滑行?可以尝试采用“追问原因”的策略,在提炼了现象背后的第一层次原因之后,接着对这个原因进行再挖掘再深化,通过不断追问,不断认识“本质背后的本质”就能找到“写得深刻”的有效路径。

【试题回放】

20224月,在这个特殊时期,全国人民正在进行一场已经持续三年的特别考试:疫情防控。而作为高三学生的你,与全国很多地区考生一样,此时迎来另一场特别的考试——高三年级线上统一测试。这场考试有着很特别的地方:居家、线上、没有老师监考……

因为特别,你会有特别的体验,全新的思考,深刻的启迪。

请你为《教育时报》的“教育之声”栏目写一篇教育评论,讨论这次线上考试。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切合身份,贴合情境;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解析】

正如题目中所说,“这场考试有着很特别的地方:居家、线上、没有老师监考……”。这不是简单的一场考试,每个考生都是这场三年疫情中“停学不停课”的亲历者,自然有着独特的体验和感受。

现在的难点或者说突破点是要对这个独特的感受进行深度的挖掘,讨论这次线上考试到底在讨论什么。就像那句话:今天我们谈论疫情,其实我们是在谈论什么?用在这里:今天我们谈论线上考试,其实我们是在谈论什么?

首先要发现这次“线上考试”的具体特点:相对于传统考试所没有的开放性、居家考试特定场合的独立性,以及广大考生们长时期脱离学校集体学习、复习备考而必然产生的特殊心理感受。

接着要追问这些特殊性意味着什么?这里就要立足于题目的任务指令进行合理的挖掘,题目明确要求:“为《教育时报》的‘教育之声’栏目写一篇教育评论”。这个任务指令显然不是随性而为,一句话出现了三次的高频词:“教育”应当引起考生的注意。这个词要求考生的作文要围绕着“教育”这个基本话题展开评论。例如,从“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角度谈线上考试是对自己的“自律性”的一次检查。再如,从“家长社会对孩子的教育”不应止于课本知识,而要有更多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引导出发,深刻认识这次线上考试在考试以外的特殊意义。

角度很多,但都应围绕“教育”评论展开,且能在教育问题上作深度思考方能成为佳作。

【作文病例】

线上考试:为学生未来发展做好准备

2020年初春爆发的疫情,让全国按下了暂停键,但在这其中却有一个特殊的群体,高三毕业生社会停工时间不止,高考已进入倒计时,停课不停学,线上考试应运而生,就在不久前各省市的高三学生才完成了一次线上统一考试,而从其结果来看,这场特殊的考试,居家,线上,无老师的监考环境,其种种改变导致的不适,让毕业生们面临着高考前的一次全新挑战。

作为“教育众生”的评论员,笔者也了解到许多学生家长以及老师们所担心和面临的难题,首当其冲的便是线上考试结果是否真实可信,其次便是关于居家环境的不便,考后评论交流较困难等一系列问题。而事实上我们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这些问题的背后反映出的实际是对学生自觉性,环境适应性,突发情况,应对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等各个方面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而这些能力的提升,则让学生的未来发展更加的顺利,因此线上考试给予学生的并不仅仅是难题或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也是一次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的机会,是一次挑战。

既是挑战,就不免有成功,也有失败,当我们看清了线上考试的实质后,再回到他的问题上来,父母老师关心的教育考试的真实性,是对学生自觉性的考察,而如今已到高考的紧要关头,相信大多数学生也不会弄虚作假,都想对自己的实力一探究竟,而少数剩余情况则需要家长的稍稍引导,点明当前学习的重要性,相信也能有所改善。至于其他诸如居家考试环境的不适,考后错题交流的不便等其他问题便需要学生自己做出调整。俗话说要让你适应环境,而不是环境适应你努力克服对学习环境的不适不是朝夕,逐步建立耐心与信心即可。而是又在网络发达,学习资源丰富的今天,哪怕与老师交流不便,我们也能有许多途径获取知识和信息,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学习自我,纠错改错,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将是今天的你与昨天的你大不相同。

当今社会是人才的社会,他要求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对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即将步入社会尚未步入的新人,学生所具备的不仅也不能只是固化死板的知识,还要有良好的适应性,学习能力等一系列的综合能力,才能在社会更好的立足,而当下出现的线上考试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让学生提高综合能力,为未来发展做好预备。

面对当前疫情行制如此,老师们似乎都在因无法帮助学生而隔屏叹息。父母们也因孩子不能上学而感到心急,但或许我们大可把心放一放,十七八岁的高三学生已是心智成熟的,准备离家而更前一步的小大人们了,他们会明白当下所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时刻,会对自己负责,而作为学生摆正心态,使自己逐渐适应线上考试及种种自学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心性,以及客观的各项综合能力,将会使你更高效,也是为自己未来的发展做好准备,在将来更早的适应社会。

珍惜和把握线上考试的过程和机会,愿每一位学子都能拥有一个美好的夏日。

【问题诊断】

从符合题意得角度看,这篇文章围绕材料展开,但深度挖掘不够。深刻评论要看到事物的本质。这里的问题应该是教育的问题。本文虽然对现象提出看法,但没有针对教育的问题发表深刻的见解,发掘现象背后的实质。由于“追问策略”没有运用好,导致全文在就事论事的平面上滑行,仅仅讨论“线上考试”这一表层问题。

【升格策略】

要写得深刻就要突破就事论事,从“线上考试”这一教育现象背后看到不同的人对“需要监督”有不同的看法。然后进一步将文章的讨论上升到“是否需要监督”,接着采用逐层追问的策略,从“需要监督与否”进一步推进到教育在形式与实质的内在联系这一层面上。

【优卷展示】

线上考试:“诚信教育”的背后是什么?

特殊疫情时期,特殊居家线上测试。特殊的形式背后自然引出了一个问题:诚信。周敦颐《通书》言:“圣,诚则已矣”。在没有监督的测试中慎独,守信,自律,就接近了古代圣贤者所追求的德性之心。

作为高考模拟,按例需如高考标准严加监管,防舞弊,求真实可信。为此,有的家庭安装监控,有的由父母任监考员,确保了特殊时期的考试如同往常,更守护了背后的“真实与诚信”。然而在我看来,与其用监考维护诚信,不如自觉考试有益于品格培养。

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事。父母监考,在现实中难保证其所谓“真实可信”。即使是学校的现场集中考试,舞弊行为也未曾消失,何况父母二人,怎及在学校时全方位监考之严密?况且放之于更大范围的数万应届考生,其中必有家庭情况特殊,父母无法进行密切监考。这里的诚信又能从何谈起?因此,那种将父母监考与结果真实相绑定的言论,我认为是违背教育目的,出发点已是谬误。

既然百分百的真实难以保证,那么本次特殊测试的真实价值是什么?

我认为应是从自律角度对自己进行一次深刻的教育。自身诚信则问心无愧,不须求他人真实。固然,排名不真实是一项损失。然而模考终究非高考,即使有真实排名,其目的也是帮助备考检查。在他人真实难保的情况下,形式上的监考已经偏离了诚信的本质。

若有人不守诚信,纵使本次测试排名飞速提升,对最终高考也没有帮助。守诚者诚则已矣,监管他人以求排名则不必。

教育的本质目的不在于用制度约束,而在于品质的塑造。守信者在此特殊的线上测试中,实在地磨砺了品格。这正应了《大学》语:“君子慎其独”。慎独背后,是立德。学生自行考试,在长远利于立德。

孔子燕居,也遵礼制:“申申如也”“夭夭如也”。考生居家,若守诚信自觉抵制诱惑,不就能达到圣人的修行吗?然而,若以他人监考夺去考生磨砺自我的机会,则这种诚信是强加,而非其心真诚的追求。则偏离的教育的最终目的。只有来自本心道德准则,才是真正的德行。因此,由父母或家人监考,实不利立德树人。

今后人生中,还将有许多要求自律守诚的时候,而那时无人会如父母般陪伴呵护。从父母角度来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从自己的角度说,高三学生正应有践行自律守诚的机会。迈入成年大门之际,我们应有一份成熟稳重。这才不离教育的本心和愿景。

【优卷解析】

这篇作文很好地展现了一个深度追问,深度挖掘表层现象的思维路径。

引入材料

文章从线上考试这一现象入手,在提炼论点的过程中立刻联系到了一个深刻的问题:“圣,诚则已矣”。论点中心词由这句名言生成:“守诚,自律”。紧接着继续追问:这次考试可以确保完全的真实可信吗?这个追问所探讨的问题就不限于线上考试这个表层问题,而是深入到教育的目的。

追问原因

在探讨了线上考试难保真实之后,文章继续追问:“既然百分百的真实难以保证,那么本次特殊测试的真实价值是什么?”然后引出“从自律的角度进行自我教育”这个答案成为深化论证的起点。

探寻本质

“自我教育”这个层次论证完成,文章在这个层次提出一个问题:“教育的本质目的是什么”,文章给出一个界定:“教育的本质目的不在于用制度约束,而在于品质的塑造。”接着追问:“为什么要进行品质的塑造”?对此,文章从考生和父母两个角度做了明确的回答。这些回答都围绕着教育的根本,正好回应了本次作文的任务指令:“为《教育时报》的‘教育之声’栏目写一篇教育评论,讨论这次线上考试”。

综观全文,文章之所以没有停留在就事论事的表面滑行论证,是因为充分运用好了“追问原因”的策略,以前一个问题为跳板深化挖掘后面的问题。但这里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深化挖掘不等于无限拓展,深化的过程中仍然要紧密围绕任务指令和作文材料规定的基本话题。

转自:“余航老师谈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