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2022年新高考全国卷1作文命题思想解读及下水作文的“大声思考”

2023/4/28 8:59:07  阅读:140 发布者:

1

【试题回放】

2022年新高考Ⅰ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手、妙手、俗手”是围棋的三个术语。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规下法;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从全局看通常会受损的下法。对于初学者而言,应该从本手开始,本手的功夫扎实了,棋力才会提高。一些初学者热衷于追求妙手,而忽视更为常用的本手。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一般来说,对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现妙手;否则,难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

【试题解析】

教育部考试院高考命题组对这道作文题的评析是:

“青年学子只有打牢知识功底,才能积蓄前进能量。试题强调基础对于青年学习、成长的重要性。新高考I卷作文题,借围棋学习中的3个术语——“本手、妙手、俗手”巧妙类比,意在启示一线师生,基础不是知识的简单记忆,不是技能的机械训练,而是对基本概念和规律的掌握融通,阐明目标远大和磨砺功夫、基础扎实和创新创造的辩证关系,引导学生遵循获取知识和养成能力素养的基本规律,筑牢根本,守正而后创新。”

这段话包含了三方面的信息:选材和命题的基本意图,作文教学指导的侧重点,作文能力的考查要素。

1

选材和命题的基本意图:

着眼于青年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这个角度承袭往年的高考试题,如2021年的毛泽东主席关于体育的问题,强弱的转换;2020年管仲,鲍叔,齐桓公三人的选才,荐才,用才的故事等。虽然材料不断演变,但立意始终围绕青年学生自身。因此,今后写作训练的材料应该在这个方面进行更多的集中训练。

2

作文教学指导的侧重点:

命题组的试题分析中很明确地提出了“对基本概念和规律的掌握融通”,这既是作文审题的训练方向也是作文考查基本方向。因此,概念辨析判断界定,不同概念间的同和异的比较分析,应是未来作文训练的重点。后半句话还提到了一个关键词:“辩证关系”,在审题的过程就要建议概念的辩证关系,在论证分析中更要着眼于建立辩证分析的语段,将整个问题进行辩证化分析和推演。传统的辩证是两个概念,一正一反,分析二者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但这道作文题则是三个概念间的辩证,演变为“多维比较中的论证说理”。

3

作文能力的考查要素:

在命题组的试题分析中提到:“获取知识”“养成能力素养”两个关键词。何谓获取知识?其实是对给定材料所包含的概念的认识,所以这就作文能力的第一要素:准确审读作文材料中的概念。此外,建立概念间的联系,比较概念间的同和不同,同中见异,异中见同,则是更高级的能力。最后还有一个高阶思维能力,就是辩证思维,除了准确阐释题目材料中的概念,还需要发现这些概念间的辩证关系,解释这些概念之间的转化过程。

2

【下水作文】

 珍珑棋局背后的智慧

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有一个情节:逍遥派掌门人无雅子摆下珍珑棋局。迷局难倒无数江湖好汉,不想却被一个误打误撞的小和尚虚竹所破:正是虚竹将自己的棋先填死,而后才获得一片生机,最后取胜。创造性地破解珍珑棋局让虚竹赢得了无雅子70年功力,成为逍遥派新任掌门人。

先死后生,是一种充满智慧的创造。这就是围棋的“妙手”。

通常“妙手”得益于“本手”,也就是正规的训练,形成量的积累最终达到质变。但更多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真正的“大妙手”产生,除了规范的操作还要瞬间的灵感。

不可否认,学习规范,熟悉规则,认识规律,是把握世界的第一步。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规则确保了世界的能以稳定的秩序运行。学好围棋的“本手”方能树立起一个稳定的规范,在规范中进行刻苦的磨砺,才能完成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但要有创造性的突破,则需要一种心灵的“微光”。我们常常误解爱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认为这句话强调了努力的重要性。其实,这句话强调的是“瞬间灵感”对伟大的发明创造的巨大价值。我们不能否认一般情况下,对规范的深刻领悟和遵循规则的刻意训练能取得一定的突破,但真正“集大成”的智慧则可能源于超越常规的瞬间灵感。

远古,如伏羲氏演化八卦,文王推演周易,近代,如“格拉斯堡七桥问题”演变为数学图论中的“一笔画问题”,这里有冥思苦想,规范努力的成分,但更多的是一种灵感的瞬间从天而降。

因此,对常人来说,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脚踏实地,练好“本手”,掌握规范的重要性;但同时也要认识到“天赋”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关键因素。“妙手”有时候并非规范的积淀可以自然产生的。《天龙八部》中的虚竹那一招“妙手”也是得益于瞬间灵感,因为这个小和尚其实根本不会下围棋,自然“本手”无从谈起。

再说“俗手”,貌似合理,却会损害全局。要在生活和学习中成为一个成功的“棋手”就要分清“俗手”和“本手”,规范性是必要的,但如果将规范无限泛化,就会成为“俗手”,为了维护合理性而牺牲创造性,那么瞬间灵感也就无从谈起。很多时候,要实现“妙手”的创造性,是要暂时牺牲合理性的,商鞅对秦国符合祖制的规范进行了彻底的变革,才开启了人类政治文明的新纪元;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对经典物理学合理性进行了完全的颠覆,方能推动人类科学推进一大步。

合理不等于绝对正确,局部的合理可能在全局来看就是一个典型的“合成谬误”。乌克兰危机下,西方国家从自身和乌克兰方面的局部出发,不断制造紧张局势,对俄罗斯施压,就是典型的追求局部合理而牺牲全局。最终不可能打破僵局,实现乌克兰危机的创造性解决。

面对21世纪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升级认知,创造性地认识世界,解决难题是每一位青年学子人生的必修课,如何下好人生这盘大棋:“本手”是基础,“妙手”是超越,“俗手”是戒条。

4

【作文自评:“大声思考”】

01

为什么我选择这样一个论点:

通常“妙手”得益于“本手”,也就是正规的训练,形成量的积累最终达到质变。但更多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真正的“大妙手”产生,除了规范的操作还要瞬间的灵感。

因为初看这道题我就发现,如果顺着材料的思路谈“本手”,“妙手”,“俗手”,虽然不至于离题,但必然落入证明材料的俗套之中。甚至我们可能会直接将材料中的这句话:“一般来说,对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现妙手;否则,难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作为中心论点来展开论述。得来全不费功夫,但别忘了天上不会掉馅饼。

02

那么该怎样构思才能写出有思维亮点的作文呢?

正如前面试题分析中说的,这道作文题要考查的就是不同概念的辨析,分析概念间的联系和转换,如果按照上文所讲的套路单向证明材料必然难以完成高层次的写作任务。所以我选择了“反弹琵琶”的尝试,从“瞬间灵感”的角度重新阐释“妙手”的内涵,由于瞬间灵感是不需要积累,也不需要规范束缚的,这样就将“妙手”与“本手”建立了辩证关系。剩下的就是“俗手”,这个概念仍然要对接到“妙手”的中心内涵“瞬间灵感”,只要这个写作的枢纽点存在,则三个概念就形成了自然的连接。

到具体的材料组织上,仍然要注意在关键位置创造亮点,如开头段用珍珑棋局的故事引入,这样就比单纯死板地引入材料显得更有形象感。而珍珑棋局的故事正好证明了“大的妙手”未必源于“本手”的深刻理解。

不过,这样展开有风险,很可能会滑向否定材料。为了保证不偏离材料内涵又有深刻的辩证性,首先就要顾及材料的基本价值导向,所以先作证明:通常“妙手”得益于“本手”。但这个证明要适可而止,否则就平庸化。证明完成,接着就要立刻提出:“但要有创造性的突破,则需要一种心灵的‘微光’”。“微光”这一新词的出现就是文章走向新高度的标志。后面自然引出了“天赋”的意义。最后,要将“俗手”与前面的讨论关联,必须找到关联点:过分维护合理性就会牺牲创造性,丧失灵感。这样一来,三个概念“妙手,本手,俗手”就形成了多维度比较。

转自:“余航老师谈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