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写作任务:
综合下面的全部材料,你认为韩信是否真的谋反?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250字)
二、阅读任务:
阅读相关材料,形成判断;并结合材料展开辨析,对自己的观点展开严密的论证。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陈豨拜为巨鹿守,辞于淮阴侯。淮阴侯挈其手,辟左右与之步于庭,仰天叹日:“子可与言乎?欲与子有言也。”豨日:“唯将军令之。”淮阴侯日:“公之所居,天下精兵处也;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将。吾为公从中起,天下可图也。”陈豨素知其能也,信之,日:“谨奉教!”汉十年,陈豨果反。上自将而往,信病不从。阴使人至豨所,日:“第举兵,吾从此助公。”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部署已定,待豨报。其舍人得罪于信,信囚,欲杀之。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于吕后。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相国绐信日:“虽疾,强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信方斩,日:“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1.请概括上面这个语段的内容。
2、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分析问题。
材料一:
陈豨事疑出告变之语。考豨传,豨招致宾客为周昌所疑,一时惧祸,遂陷大戮,非素蓄反谋也。且已部署而旷日待豨报,信亦不知兵机矣。此必吕后与相国文致之者。
(节选自归有光《史记评林》)
材料二:
材料二:豨常告归过赵,赵相国周昌见豨宾客随之者千余乘,邯郸官舍皆满。豨所以待宾客布衣交,皆出客下。豨还之代,周昌乃求入见。见上,具言豨宾客盛甚,擅兵于外数岁,恐有变。上乃令人覆案豨客居代者财物诸不法事,多连引豨。豨恐,阴令客通使王黄、曼丘臣所。及高祖十年七月,太上皇崩,使人召豨,豨称病甚。九月,遂与王黄等反,自立为代王,劫略赵、代。
(1)解释文中字词。
①告变:
②不知兵机:
(2)结合上面两则材料,归有光认为韩信谋反吗?他的理由是什么?
3、阅读下面材料,形成自己的认识。
材料一:
蒯通曰:“……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臣原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韩信曰:“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
蒯生曰:“臣闻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足下欲持是安归乎?夫势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窃为足下危之。”韩信谢曰:“先生且休矣,吾将念之。”
蒯通复说曰:“……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时乎时,不再来。……”韩信犹豫不忍倍汉,又自以为功多,汉终不夺我齐,遂谢蒯通。
(1)蒯通对韩信三次劝说,韩信三次回应。请用白话文分别概括韩信三应的内容。
一应:
二应:
三应:
材料二:
项王恐,使盱眙人武涉往说齐王信曰:“今足下虽自以与汉王为厚交,为之尽力用兵,终为之所禽矣。足下所以得须臾至今者,以项王尚存也。当今二王之事,权在足下。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项王今日亡,则次取足下。足下与项王有故,何不反汉与楚连和,三分天下王之?”韩信谢曰:“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於此。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幸为信谢项王!”
(2)对于谋反自立的问题,韩信在回应武涉时与回应蒯通时有什么相似之处?
4、阅读下面的拓展材料,完成探究。
材料一:
汉王之困固陵,用张良计,召齐王信(韩信时任齐王),遂将兵会垓下。项羽已破,高祖袭夺齐王军。汉五年正月,徙齐王信为楚王,都下邳。
材料二:
汉六年,人有上书告楚王信反。高帝以陈平计,天子巡狩会诸侯,南方有云梦,发使告诸侯会陈:“吾将游云梦。”实欲袭信,信弗知。高祖且至楚,信欲发兵反,自度无罪,欲谒上,恐见禽。韩信谒高祖于陈。上令武士缚信,载后车。信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亨!”上曰:“人告公反。”遂械系信。至雒阳,赦信罪,以为淮阴侯。
材料三:
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
练习:
如果把汉王对韩信的态度变化,韩信对汉王的态度变化画在一张图里,会是怎样的?请在下方空白处画一张图,并在图中关键位置加入文字解说。
(要求:文字要来源于上面三则材料)
三、写作构思:
1、可以用在文中的推理关联词:
或许有人说…不可否认…但….
诚然(或许)…但…;
然而仅凭…是不能…;
不可否认…,但是…;
虽然…但无论如何(但还应认识到、但这并不意味着)……;
我们固然…但不能仅仅…
2、依据自己对材料的认识,填写下面的表格。
转自:“余航老师谈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