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校园工程进一步升级,万航渡路一侧的篱栅陆续撤下,绿植升级改造,围墙不再。据了解,该校2021年开始,以“人民城市”理念重塑校园新形态,用全面开放的姿态融入上海“一江一河”发展规划。通过940米华政段苏州河步道的贯通,思孟园等十个景观节点的打造,该校校园整体风貌融入苏州河滨水景观,改建成为上海第一个全面开放的历史风貌校园。
实际上,不设围墙的并不只有华东政法大学。
多所高校,不设围墙
同在上海的上海音乐学院,2022年下半年,自汾阳路以西,沿淮海中路数百米长的学校围墙不见踪影。通过校区提升工程建设项目,上海音乐学院建成为与衡复风貌保护区高度融合的历史风貌保护区,以及红色音乐、江南音乐、海派音乐文化的创新展示特色街区。
去年上海“两会”,时任上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徐旭就提到该校拆除围墙之事。他表示,拆除围墙与上海音乐学院附近另三栋历史建筑整体划转给“上音”,将提供更多的空间助力学校的“双一流”建设。开放后,上海音乐学院将把向市民开放和合适的管理服务融为一体。除了校园开放,还要把课堂、创业平台搬到全市各个公园、各个艺术场馆。
除了华政和上音,上海正构建区校共建主题公园的协作机制,推动高校主动服务上海“公园里的城市”建设布局,首批8所高校已与7个区19座公园签订合作协议,建立对接合作机制,结合公园主题布局,量身打造特色场景,开展特色化“公园+主题”建设,为市民游客提供更为丰富的文化艺术享受。
2023年上海两会期间,上海海洋大学党委书记王宏舟曾向媒体表示,今年(2023年)就会考虑怎么样把上海海洋大学的校园功能、校园空间,更好地向临港新片区的城市公共空间融入与开放。
除了上海,其他地方也有高校不设围墙。
据了解,浙江大学“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预计2023年9月校园正式启用,并开启本科生招生。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董事长、首席总建筑师董丹申曾表示,秉承“多元、国际、共享、开放”的设计理念,未来的国际医学院校园不设围墙,对城市开放共享。
2019年,西安交通大学在新校区举办研究生开学典礼。该校区没有围墙,宿舍也是单间,学生进入单栋楼时有刷卡门禁。还有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等也是没有围墙的大学。
为什么有高校不设围墙?
为什么部分高校没有围墙?
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席酉民曾表示:
“我们的学校是一所没有‘围墙’的中国大学,不仅是形态上没有围墙,在理念、资源和思想上都没有围墙。
“在管理上,我们没有围墙,我们需要我们的学生用国际化的视野来看问题,我们希望我们的学生有全球的视野,不要用自己狭隘视野去看世界,而是要用世界的思维去看世界,世界是多样的,世界的民族是多样的,世界的国家是多样的,世界文化是多样的。”
在席酉民的眼里学术体系的特征是自由活动、自由探索、静心研究,行政权力要利用权力和资源为学术活动创建和提供高效的支撑和服务,而不能成为领导者也不是管理者,学术体系与行政体系的共同目标是打造无形的、友好的、无缝链接的学习和研究平台。这意味着,在西交利物浦大学,学生和老师成为主角,而行政员工甚至是学校领导则一同成为搭台的人。
此外,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建议,通过上海音乐学院淮海路校区的建设实践,探索结合城市和区域发展的高校校园开放方式。
廖昌永表示:“许多国际知名院校并没有围墙,也没有圈定的校区。”他建议,高校进一步结合自身特色,实施校园有序开放。高校发挥其在区域、城市历史沉淀、发展现状和未来规划方面的优势和亮点,在保留城市独特性的同时,推进城市更新,进行安全、有序、适度的校园开放;将学校专业建设目标和城市发展方向相结合,实现同步提高和协同发展;将学校专业优势和人民对精神文化发展的追求相结合,达到精准聚焦需求。
高校不设围墙,有争议
关于高校该不该设围墙,有人表示赞同,有人提出质疑。其中争议的主要点在于放开后的校园安全问题。
对此,西安交通大学官方微博曾表明:宿舍及教研区都有严格的门禁安保系统。而面对网络争议,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曾公开回应称,“希望校园没有围墙不只是物理上的无围墙,更希望学术无围墙。”还有一些西安交大学生澄清“新校区创新港方圆几公里根本就没有居民,宿舍区、学院楼进门都是刷卡、刷脸、刷指纹”。
前面提到国外很多大学不设围墙,其中一些管理措施值得国内参考。如为保障穿梭于校园各区域的师生安全,国外大学应对措施可分两类:一是加强在校师生的安全意识,从主观安全意识入手降低危险事件发生概率;二是保障校警工作的专业性,揪出对师生和公众造成危害的恐怖分子。
比如国外有大学在校园设多个报警柱,一旦学生感到有人尾随或怀疑周围情况不安全,马上到最近的报警柱按响警铃,校警会迅速赶到。还有大学将校警工作划为“现场服务”和“支持服务”。“现场服务”校警主要负责校园巡逻、校园自行车管理、骑警组织管理及警务沟通;“支持服务”校警其职责是给其他部门安保协调的帮助,如公共安全教育活动、安保隐患信息记录等后勤类工作……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曾表示,可以理解很多人反对大学不建围墙,但这是把大学作为一个封闭单位的传统观点,本身缺乏开放的心态,也对不建围墙的校园安全管理缺乏了解,以为社区居民就可大摇大摆进教室、进宿舍、进食堂,而其实不然。在实行智慧校园管理后,大学无需靠围墙来让师生有安全感。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小区的围墙,单位的围墙,都得逐渐破除,把小区、单位、学校都纳入公共安全管理,这样才能让更多社会资源得到共享。
来源:麦可思研究整理自澎湃新闻、新民晚报、新华社、中国教育报、钱江晚报、青年报、上观新闻、腾讯新闻教育频道、麦可思研究等
转自:“高教志”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