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不会看、看了忘、不会用,别让自己的科研路输在起跑线上!
2023/3/17 9:25:06 阅读:152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老踏科研联盟 ,作者张夏恒
检索到想要的文献只是第一步,很多人把文献束之高阁,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找到了,但是不想读、不会读、不会用。首先,我们看下为何要重视文献的阅读,这有太多的好处,除非我们离开了科研与学术,那就忽略阅读吧。
1. 精读or泛读,各有利弊
文献阅读可以分为精读与泛读两类,不少初学者偏好精读。每篇文献都读,每篇文献都从头到尾读。
泛读是需要了解论文选题领域内的大致情况,都有哪些文献,大致用了哪些方法,得出了哪些结论等。泛读多是短时间内会阅读大量的文献,一般阅读文献的题目、摘要、结论等,有时也会阅读论文的其他内容,但也是快速阅读、一目十行。泛读有时还用来对文献进行筛选与鉴别使用,也就是判断哪些文献对我们论文撰写具有价值。精读是全面了解论文选题的文献内容,也是对文献的所有内容进行细致阅读,甚至阅读论文的表达方式、语法的正确运用、词语的使用技巧等等。
泛读追求文献的广度,精读则追求文献的深度,二者目标不同、用途不同。各有利弊,可以互相结合、相互促进。
2. 正确打开的文献阅读步骤
第一步,判断文献阅读的价值。
文献阅读的第一步是文献筛选,可以结合前面简述的文献检索方式。经过筛选,找出与论文选题相匹配的文献,下载备存。
在文献检索时,阅读文献的标题、摘要、关键词及期刊来源。期刊来源可以结合前面的检索方式进行筛选。
通过阅读标题,能够快速的把握这篇论文的大致主题与内容,据此判断是否感兴趣,是否有价值。如有,则下载;如无,则放弃。对于标题适合的文献,再阅读论文摘要,重点看摘要的方法、结果与结论。
因为摘要是论文全文的浓缩版。多数文献只需要看摘要即可,少数文献看论文全文。如果摘要也匹配自己所需,则下载备存。
第二步,阅读下载后的论文。
下载后的论文,可以再次阅读标题与摘要来辨别是否有价值阅读全文,重点阅读摘要。
当读完摘要觉得有价值继续阅读时,可以按照引言、结论、参考文献、论文小标题等顺序来辨别是否需要通读全文。
第三步,重点阅读论文有价值的信息。
经过上面的筛选,当我们决定要读全文时,需要注意阅读一些有用的信息。比如:论文的框架结构、标题、图表、模型、数据、核心观点等。还可以留意论文的引文,论文的语言等。
第四步,根据阅读所需做好笔记。
将上述有价值的信息记录到文献阅读笔记中,还可以对论文的文件名做一些备注。举两个我做笔记时的经验,可以供大家参考,如图4-9与图4-10。在图4-9中,我会根据文献的参考内容进行了标注,如有的文献会参考理论部分,有的文献参考模型,有的参考指标,有的参考策略等等。我还曾对文献的文件名做过:“重要”“参考”“模仿”“非常重要”等标注;也有人提出根据文献的重要程度在文件名前加001、002、003等编号。这类技巧不拘泥于哪种,只要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图4-9 文献标题标注梳理
在图4-10中,我常用的一些文献阅读笔记技巧,每当看到有用的论文信息时,我会直接复制到单独的一个word文件中。但是需要在摘录内容后附上“文献来源”,这个主要是在后面论文撰写时用到这个内容的话,能够知道是来自那篇文献,还能够清晰的做好引文与参考文献。最开始我没有这样做,结果撰写论文用到时,就找不到具体是哪篇文献啦。如果这个word文件里,有很多的文献摘录,我会提前把预判可能用到的文献做标注,如用颜色标注,这也是提醒自己撰写论文时可以直接拿来使用,而不用再重复对笔记进行筛选。还有一种情况,阅读的文献中有一些引文也有价值,可以拿过来参考或扩展使用时,强烈建议把引文的文献也进行摘录,这样就能拿过来直接用,而不用等到想用的时候再查阅原文啦。
图4-10 文献摘录技巧示例
第五步,采用批判的思维去阅读文献。
大家对于文献不能盲目崇拜,有的文献有价值,有的文献可能没价值。所以,批判思维很重要。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文献是我们的老师,但我们也要结合自身需要来选用。
一些文献阅读技巧的建议
(1)多数文献泛读,少数文献精读。
(2)集中成段时间阅读文献。
(3)做好文献阅读笔记、标注与摘录。
(4)需要引用的文献要溯源。
(5)固定主题建议定期更新文献。
(6)多看好期刊的文献。
(7)多看领域内专家的文献。
(8)增加阅读量,多看文献。
(9)利用新媒体做好碎片化阅读。
(10)读文献还要注意学习写作技巧。
转自:老踏科研联盟
转自:“投必得学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