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工业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沈益忠副研究员等发表前瞻性综述:基于电致化学发光传感器对环境重金属残留分析
2023/3/15 10:46:37 阅读:286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食品放大镜 ,作者文献解读
近日,合肥工业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沈益忠副研究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陆海杰副教授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王建龙教授联合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Coordination Chemistry Reviews(中科院1区TOP,IF = 24.833)发表题为“Electrochemiluminescence-based innovative sensors for monitoring the residual levels of heavy metal ions in environment-related matrices”综述文章(Coordination Chemistry Reviews,2023,476, 214927)。
自工业革命以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导致大量重金属离子暴露在环境介质中,这些重金属离子可以渗入土壤,扩散到河流中,进一步通过食物链进入生物体甚至人体。虽然一些微量重金属元素(如Fe和Cu)在人体代谢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大多数重金属离子即使在较低的浓度下也可能通过长期积累和不可生物降解途径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如可导致神经系统疾病、免疫系统功能障碍、甚至癌症。因此,快速、准确地预警监测和评价环境中重金属暴露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电致化学发光(electrochemluminescence, ECL)作为一种结合电化学和光谱学优点的新技术,具有反应速度快、灵敏度高、背景信号接近零、检测范围广、易便携化和低成本等优势,广泛应用于复杂环境中痕量\微量重金属的快速检测、预警与风险溯源分析。为了更好地促进该领域的发展以及我们在重金属污染溯源、预警和防控方面的研究,我们系统总结了近年来应用于环境相关基质中重金属离子残留定量监测的新型ECL传感器的研究进展,从传感原理、光谱类型、电极及共反应试剂特性等方面进行全面评述,并对这一领域目前存在的局限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讨论与展望,为开发ECL技术驱动的新型管理系统、商业化POC传感器以及用于环境重金属监测和控制的有效预警机制提供重要见解,从而确保环境和公众健康。
合肥工业大学为论文第一署名和通讯单位,沈益忠副研究员为论文第一作者,2021级硕士研究生高翔同学为论文第二作者,沈益忠副研究员、陆海杰副教授和王建龙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农产品精深加工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的资助。
原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010854522005227
转自:“NANO学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