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建兵出生于1976年,现为华中农业大学副校长、教授,民盟湖北省委副主委、民盟华中农业大学委员会主委。他在玉米基因组学和分子育种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是生命科学领域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侨界贡献奖、日本国际青年农业科学家奖等国内外奖项。
1995年,来自湖北崇阳的农家子弟严建兵从崇阳一中考入华中农业大学生科院生物技术专业,8年后他博士毕业,去中国农大任讲师。2006年10月,严建兵从100多位应聘者中脱颖而出获得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和康奈尔大学联合招聘的博士后位置。本是3年合同,2年未到,中心决定提前聘他为“副科学家”,10个月后,他又被聘为“科学家”,而这个过程通常需要5-6年。
“爱玉米、爱生活”的严建兵快速发展不是没有理由。2003年以来,严建兵一直从事基于连锁定位和关联分析的方法剖析玉米复杂数量性状的遗传基础。他以玉米维生素A为目标性状,通过连锁分析、关联分析、表达分析等手段找到了3个控制目标性状的关键基因,育种家利用其开发的分子标记选育的高维生素品种已在非洲赞比亚等国推广,他在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还负责分子育种平台的建立,并应邀为CropScience杂志就关联分析撰写综述。
在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工作的日子是严建兵最为轻松的时光,但他并没有太多归属感,那里照例是欧美人的天下,他从未想过要留下。
2011年,在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正工作得风生水起的严建兵,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回国!全职回中国,回华中农大工作。
他的老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启发的一句话打动了他:“回国来,不一定能让你长得更高,但一定可让你变得更壮!”他意识到,一个科学家,只有回到自己的祖国,才最有施展抱负的舞台;只有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刻在祖国的土地上,才能收获内心的成就感。“做科研不仅为发几篇文章,实实在在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出力、让农民受益,这才是最快乐的!”严建兵认为,科学家的成就源于为国家、为人民服务。
回到华中农业大学之后,他的事业发展也确实进入了“快车道”。依靠创新的思维、勤勉的工作和扎实的科研产出,回国后的第二年,他即入选中组部首批青年拔尖人才,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2015年,优青资助期刚满,他又获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6年初,刚刚39岁的他就获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由他领衔的华中农业大学“玉米种质资源创新和分子育种”团队不断发展壮大,先后引进青年教授5名,培养青年教授3名,4人获批“优青”,4人入选“楚天学者”特聘教授。目前,这支成员平均年龄40岁的年轻团队,已入选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农业部的创新团队,成为我国玉米遗传研究的重要力量。
2017年4月,学校任命严建兵担任植物科学技术学院院长,由他接任这所学校历史最悠久学院的“掌门人”。他把“智慧农业”建设作为传统农科转型升级的发力点,在全国高校中率先申请获批开办“智慧农业”专业,用现代信息与装备技术为农科插上智慧的翅膀。
2019年12月,教育部任命严建兵担任华中农业大学副校长。
2022年3月25日,《科学》杂志在线发表了华农教授严建兵与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杨小红/李建生联合团队的研究论文。这是一项关于玉米和水稻“趋同选择”研究的重大成果。在理论上,它阐明了玉米和水稻数千万年来驯化改良所遵循的共同规律,可谓“殊途同归”;在应用上,可以让玉米和水稻的产量分别提高10%和8%,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重要现实意义。“发现玉米和水稻增产关键基因”的研究成果后入选2022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这也是本次农业科学领域唯一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的成果。
《科学》杂志同期以“提高作物产量的新基因诀窍来自古代农民”为题进行了专业解读,全球数十家媒体予以跟踪报道。中央电视台、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科学报等也行进行了全面的新闻解读。
论文发布后,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栏目第一时间对此进行报道,并对论文共同通讯作者严建兵教授进行了采访。严建兵在采访中说,利用现在新兴的基因编辑技术将KRN2基因编辑掉以后,一根玉米会多生长两行、约40颗玉米粒,可将产量提高10%。更加令人惊讶的是,水稻的基因组也有这个基因,进行编辑后水稻的单产能够增加8%。这是我们具有重大知识产权的基因,有可能为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做贡献。
2022年8月,严建兵教授团队的一项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杂志《自然·通讯》,揭示玉米单向杂交不亲和的奥秘。玉米属于异花授粉的作物,异交率非常高。然而有一类特殊的玉米,能为其他种类玉米授粉结实,却“排斥”其他种类玉米的花粉,这种现象被称为单向杂交不亲和。严建兵团队通过研究,在目标区间内鉴定到三类共7个可能决定不亲和表型的基因,并提出一个解释其成因的三基因遗传模型。“这三类基因有着不同‘性格’,相互博弈,最终决定玉米的单向杂交不亲和现象。”严建兵介绍,该成果不仅对理解物种的生殖隔离这一重大基础科学问题有理论意义,也对作物遗传改良尤其是杂交制种有应用价值。
严建兵教授说,团队的下一步目标是围绕国家重大需求,集成各个研究环节,建立全基因组育种技术体系,实现玉米关键种源创新。
“我的人生梦想就是通过遗传改良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为人们的美好生活、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出力,以实实在在的成果让广大的种田农民受益。”在一次报告中,严建兵这样描绘他的梦想。
为国家担当、让农民受益,严建兵有这样的情怀,也有这样的担当。近几年来,严建兵教授身体力行,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助力贵州省赫章县“韭菜坪景区品质提升”项目,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实现了既定目标。先后在咸宁、襄阳等地打造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基地,围绕农业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玉米产业扩大生产、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等提供科技支撑,推进科技扶持和产学研融合,引导龙头企业产业提升、科研转化和成果落地。把参政议政作为科研研究成果转化为服务社会的重要渠道,严建兵撰写的调研报告《整合湖北优势力量打造全国生物种业高地的建议》《湖北洪山实验室为绿色防控玉米南方锈病提供“一招制敌”的重大成果落地湖北应用仍需支持》等获湖北省领导批示,在中共湖北省委政党协商会上作“优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促进我省乡村振兴”专题发言,从自己专业角度,提出有见解、有价值的建议和意见,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支持。
供稿:湖北民盟
延伸阅读
严建兵委员:发展高蛋白玉米,实现大豆进口替代
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2日电(实习记者 沈心怡)“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提升,我国居民饮食消费结构正在发生转型,从谷物、蔬菜等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向畜禽产品等高蛋白质的食物转变。”全国政协委员严建兵表示,发展高蛋白玉米,减少对大豆和豆粕的进口依赖,保障粮食安全。
目前,我国饲料粮主要来源是玉米和大豆,其中玉米是最重要的能量饲料源,豆粕是蛋白饲料源。“目前普通玉米的蛋白含量只有7%到9%,因此需要在饲料中添加豆粕进行蛋白补充。但我国大豆自给率低,大豆和豆粕严重依赖于进口。” 严建兵表示,近两年大豆的进口量居高不下,同时,不断变化的国际环境使得我国大豆的结构性进口战略不确定性增强,严重影响我国粮食的安全和饲料加工业、养殖业健康发展。
能否另辟蹊径,通过提高玉米中蛋白质含量来实现“一物两用”,既能满足畜禽生长的能量需求,又能满足蛋白需求?对此,严建兵提出要发展高蛋白玉米,实现大豆进口替代,既从源头上提高能量转化与饲料转换率,减少对大豆和豆粕的进口依赖,降低饲料生产成本,又可缓解粮食生产的资源环境压力。同时,还可以提高农民种植玉米的收益。
如何发展高蛋白玉米从而实现大豆进口替代?严建兵建议:
第一,加强研究,设立玉米蛋白提升研究重大专项。集中优势力量,以满足畜禽生长的营养需求为出发点,以培育高蛋白玉米新品种为技术核心,构建包括种质资源创制、分子设计育种、营养价值评价、种植示范、饲料配方研制与应用等在内的一个完整技术创新链,最终实现提高我国饲料蛋白的自给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畜牧业、饲料业、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第二,做好品种审定和推广应用相关政策配套。进一步完善审定标准,优化品质指标,加快审定过程,并大力做好突破性品种的宣传展示和示范推广,支持优质品种尽快审定转化应用。
第三,支持农业科研机构、种业企业、饲料和养殖企业组建新型产学研联合体,创造新的产业形态。支持饲料和养殖龙头企业向上游种植业延伸,通过发展订单种植、优质优价,调动种植户积极性。支持农业科研机构、种业企业建成资源人才共享、投资与利益分配明确的产学研联合体,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
转自:“iPlants”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