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人人学懂免疫学第五十一期:自身免疫性疾病

2023/3/9 13:39:56  阅读:111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医药速览 ,作者邻家老三

前言

前几期内容我们为大家介绍了过敏反应的成因和过敏的治疗方法,从本期内容开始,我们为大家介绍自身免疫性疾病,它也是当免疫系统犯错时,常出现的一种疾病。

人类的免疫系统不会耗费大量的能量去打造一款完美的系统(指B细胞和T细胞被仔细核查从而不会对自身抗原产生反应),而是授信于多层管理策略,每一层都会清除大部分自我反应细胞,并在下一层清除上层漏过的细胞。这样的配合通常是有效的,但有时也会犯错。结果就是将矛头指向自己。自身免疫性疾病指维持自我耐受机制崩溃,严重到产生病理反应。

某些情况下,自身免疫病源于基因缺陷。大部分自身免疫病是慢性病,由自我反应性淋巴细胞的反复刺激引起。健康人会通过活化诱导细胞死亡过程将其清除。即通过慢性刺激T细胞表面的Fas与配基结合而清除。基因缺陷个体因缺失FasFasL,而缺少这层保护,导致T细胞无法凋亡而持续受到自身抗原慢性刺激。结果,形成自身免疫淋巴增殖症,其病理表现为淋巴结肿胀,识别自身抗原抗体产生,并在二级淋巴器官积累大量T细胞。

尽管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因基因缺陷引起,但大部分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在遗传正常个体,其耐受诱导机制无法清除自我反应性细胞。实际上,自身免疫性疾病风险是我们拥有可识别几乎任何入侵者的强大B细胞和T细胞受体的代价。

有观点认为,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至少需满足3个条件:1、个体表达可有效提呈自身抗原多肽的MHC分子。这意味着,你遗传的MHC分子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易感性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例如,美国人患青少年糖尿病的总体概率是0.2%,但对于高加索美国人而言,由于遗传了2种特殊MHC II基因,其患该病的可能性增加了约20倍。2、患病个体必须产生可识别自身抗原的T细胞,也有时是B细胞。TCRBCR通过混合配对策略产生,每个个体的受体库均不同,并且随着淋巴细胞的死亡和更新而改变。就连同卵双胞胎表达的TCRBCR也不同。因此,可识别自身抗原的淋巴细胞完全凭机会形成。3、用于清除自我反应性淋巴细胞的耐受机制崩溃。医生们发现自身免疫性疾病通常伴随细菌或病毒感染发生,免疫学家认为微生物感染可能是诱发免疫性疾病的一个关键因素。现在我们知道,仅是病毒或细菌感染不足以引发自身免疫性疾病,然而,当其搭配遗传倾向(如MHC分子遗传)和自我反应性淋巴细胞时,微生物感染足以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

人类的免疫系统是分层管理的,每层都会尽力清除自我反应性淋巴细胞,这是一种低耗能高效率的运行方式。但它不是完美的,偶尔的疏漏会使我们患上自身免疫性疾病。基因缺陷会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但健康人也会患上自身免疫性疾病,这通常被认为需满足3点要求。第一点是遗传倾向性,第二点是机会倾向性,而第三点则是微生物感染伴随前2条的发生。那么,为什么微生物感染还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形成有关?关注我们的内容,下期揭晓答案。

转自:“科研小助手”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