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信息
题目:Interaction of economic agglomeration,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 reduction: Evidence from three major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China
作者:Yanan Wang, Shiwen Yin, Xiaoli Fang, Wei Chen
期刊 :Energy
时间 :2021.11.08
一作单位: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Yangling, 712100, China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energy.2021.122519
研究背景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污染、高排放的相关问题日益严峻。当前,我国经济正面临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持续增长的严峻形势。节能减排已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随着区域一体化进程的稳步推进,经济集聚效应在节能减排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实现经济集聚和节能减排的“双赢”局面,是我国推动绿色发展、增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举措。然而,从空间角度对经济集聚、能源和碳排放的双向效应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基于2011—2019年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的相关数据,衡量其经济集聚程度,并通过构建空间联立方程模型,分析了经济集聚、能源强度和碳强度之间的相互作用。
研究结论
总体来看,2011-2019年京津冀地区与长三角、珠三角的经济集聚水平稳步提升,且珠三角、长三角的集聚水平高于京津冀地区。珠三角毗邻港澳及东南亚,地理位置优越,对外出口国际贸易发达。长三角作为东方对外开放的窗口,对中国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得益于开放型经济的发展,长三角、珠三角参与全球产业分工的程度更高,市场化程度更高;两者可以在城市群内部形成强大的产业联系,周边的中小城市可以从中心城市获得更大的“辐射效应”。由于政府在京津冀地区资源配置中发挥较大作用,周边中小城市发展水平较低,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因此,北京与周边中小城市的产业联系不强。北京的作用更多体现在“虹吸效应”上,与周边中小城市的规模差距不断拉大。
如图所示,京津冀地区整体经济集聚度呈上升趋势,经济集聚水平相对稳定。北京、石家庄、秦皇岛的经济集聚度较高,保定、邢台的经济集聚度较低。京津冀地区北部的经济集聚水平高于南部,并有逐渐向南扩散的趋势,形成多点带动态势。具体而言,以北京、天津、石家庄为核心城市,“双引擎”特征明显,具有对外辐射和扩散的能力。石家庄、唐山和廊坊形成二级中心。石家庄在京津冀城市群中的省会作用不明显,在河北地区的带动作用较小。近年来,唐山的采矿业、钢铁业等产业发展良好,第二产业产值占比超过50%,吸引了其他企业的加入,促进了经济集聚的出现。
上图显示了长三角各城市的经济集聚水平。很明显,南京和无锡的经济集聚水平最高,而绍兴和舟山则相对滞后。长三角西北地区的集聚度高于东南地区,呈南扩趋势。总体来看,长三角经济集聚水平变化不大,呈波动上升态势。这些波动可能与产业结构有关。此外,长三角虽然只占中国国土面积的2.1%,却是中国最发达的地区。它被视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随着经济的发展,周边中小城市为了更多地获得中心城市的“辐射效应”,与中心城市的规模差距逐渐缩小,城市体系趋于扁平化。
如图所示,珠三角各城市的经济集聚水平相对稳定,形成了以广州、深圳为双中心的城市集聚格局。作为城市群经济活动密度最高的区域,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将带动周边地区的产业发展。以珠三角两大中心城市为例,广州重点发展交通运输、仓储、邮政服务,以及科研和技术服务。深圳在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方面具有优势。中心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通常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对周边城市同类或配套产业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使用广义三阶段最小二乘法(GS3SLS)对空间联立方程模型进行估计和检验。经济集聚与能源强度的交互关系、经济集聚与碳强度的交互关系如图所示。珠三角和长三角的集聚水平高于京津冀地区;经济集聚与碳强度的关系与经济集聚与能源强度的相互作用是一致的。碳强度对三地的经济集聚具有空间溢出效应。经济集聚对京津冀地区的能源强度有负面影响。珠三角地区碳强度与经济集聚之间存在明显的双向抑制关系。
能源强度对经济集聚的影响在京津冀地区为负,在长三角地区为正,在珠三角地区不显著。经济集聚对长三角能源强度的影响为负;也就是说,提高集聚度有利于降低能源强度。碳强度对京津冀地区和长三角地区的经济集聚具有积极影响。经济集聚对长三角和珠三角碳强度的影响为负,即提高集聚度有利于降低碳强度。一方面,经济集聚的环境正外部性对碳排放强度有直接影响;另一方面,经济集聚可以通过提高技术水平对碳排放强度产生间接影响。
编者按
该研究构建了要素集聚、产业集聚和城市集聚的多层次经济集聚测度体系,可以综合评价一个城市的集聚程度。除此之外,也考虑了邻近地区经济集聚与环境污染的双向效应,并采用空间联立方程模型考察了经济集聚与能源、碳排放的相互作用机制与空间溢出效应。同时,该研究根据不同的集聚特点,为不同城市群内的城市协同发展、联合治污提供了政策依据。
转自:“西农RE学术社”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