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药学学报 ,作者药学学报
专栏推荐
南京中医药大学 郭建明教授团队在《药学学报》2022年第12期“肠道黏膜免疫及菌群稳态与中医药调控”专栏发表了一篇研究论文:基于肠道菌群测序及非靶向脂质组学分析黄蜀葵花对炎症性肠病小鼠菌群稳态及脂质代谢的影响。
本研究旨在探讨黄蜀葵花对慢性炎症性肠病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 模型小鼠的改善作用, 并分析其对IBD模型小鼠肠道菌群结构及粪便中脂质轮廓的影响。
采用葡聚糖硫酸钠 (DSS) 诱导慢性IBD小鼠模型, 评价小鼠体重变化、疾病活动指数、结肠组织病理损伤以及结肠中炎症因子的基因表达水平。采集各组小鼠的粪便样品, 进行Illumina高通量测序, 检测肠道菌群丰度; 采用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串联质谱的非靶向脂质组学, 检测粪便中脂质含量。结果显示, IBD模型小鼠体重显著降低, 结肠出现明显炎症反应, 主要表现为结肠组织病理损伤及炎症因子的基因表达上调。黄蜀葵花给药后可显著恢复IBD模型小鼠的体重, 改善结肠组织病理损伤, 降低结肠中炎症因子的基因水平。肠道菌群测序结果显示, IBD模型小鼠肠道菌群的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降低, 疣微菌门细菌丰度显著增加, 拟杆菌门细菌丰度显著降低; 黄蜀葵花可恢复IBD模型小鼠肠道菌群的丰富度及多样性, 增加各级类群物种数量, 恢复拟杆菌门细菌丰度。粪便非靶向脂质组学分析结果发现, IBD模型小鼠的鞘脂及甘油磷脂代谢通路变化最为显著。黄蜀葵花可抑制鞘脂代谢通路中神经酰胺及鞘磷脂的合成, 显著抑制甘油磷脂代谢通路中醚键连接的磷脂酰胆碱及醚键连接的磷脂酰乙醇胺的合成, 增加磷脂酰乙醇胺的含量。
黄蜀葵花可有效改善慢性IBD模型小鼠的疾病状况, 具有调控肠道菌群稳态及脂质代谢的作用, 两者之间的相关机制有待深入探讨。
杨淑惠, 李成曦, 李建萍, 王雨萌, 刘云, 段金廒, 郭建明*基于肠道菌群测序及非靶向脂质组学分析黄蜀葵花对炎症性肠病小鼠菌群稳态及脂质代谢的影响. 药学学报, 2022, 57(12): 3546-3556.
YANG Shu-hui, LI Cheng-xi, LI Jian-ping, WANG Yu-meng, LIU Yun, DUAN Jin-ao, GUO Jian-ming*. Regulatory effect of Flos Abelmoschus manihot in mice with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based on gut microbiota sequencing and untargeted lipidomics. 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2022, 57(12): 3546-3556.
作者简介
郭建明,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15-2016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交流学习,研究主题为肠道菌群及炎症性肠病。入选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 培养对象,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 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研究方向:肠道及菌群稳态调控与中药作用机理。共发表SCI及中文核心期刊收录论文150余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论文30余篇。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主持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重大项目、江苏省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协同创新中心重点项目等科研项目10余项。
转自:“如沐风科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