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异质性分析的新思路

2023/2/8 10:14:24  阅读:187 发布者:

一、缘起

最近读论文的时候,看到一种新的异质性分析的做法。该方法来自于范子英老师 2022 年发表在《中国工业经济》上的论文《财政激励、市场一体化与企业跨地区投资——基于所得税分享改革的研究》。

在异质性分析部分,其并未按照常规做法对总样本进行划分,而是用了一种更为精巧的方法,具体如下:

本文按照行业将实验组的样本划分为制造业和非制造业两组,分别与对照组进行回归。

随后,在群里讨论了一下这两种做法的差异,并在 阳陈 的帮助下,发现会计学顶刊 CAR 2020 年发布的一篇文章中,也用了相同的做法:

In the first two columns, we partition our treatment firms into two subsamples based on the median of cost of debt and assign the control firms to the same group.

这一做法有个很明显的优点,那就是降低了分组本身对结果造成的干扰,因为异质的两组使用的是同一个对照组进行比较,而非不同的对照组。

下面我们做简单分析。

二、简单分析

我们考虑一种简单情形:

 是工资

 为是否上过大学

 为是否为男性,仅考虑男、女两种性别

当不存在选择性偏误时,教育回报率为:

假如我们想知道教育回报率的性别差异,此时,我们一般会按照性别进行分组回归。但是,如何进行分组,却有两种不同的方法。

方法一

按照常规做法,我们会将总样本按照性别分为两组,分别进行回归。如下图所示:

此时,男性教育回报率为:

女性教育回报率为:

但是这种方法其实隐含着一个很强的假设,即未读大学的男性与女性不存在系统性差异。不然的话,即使两个系数存在着显著差异,我们也很难说明教育回报确实存在着性别差异,还是仅因为分组本身带来的影响,如男女性的生理差异、性别角色、文化规范等。

此外,还有一个问题的就是,分组往往会导致样本量减少,这会损失估计效率。当两个组别的样本量差距太大时,我们也很难讲清楚,到底是样本减少带来的效率损失,致使显著性存在差异,还是组间差异其来有自。

方法二

另一种思路是先将样本划为男大学生和女大学生,然后分别与未读大学的样本进行回归。

此时,男性教育回归率的估计结果为:

女性教育回报率为:

与方法一相比,方法二有两个优势:

可比性强

两组样本的对照组相同,不管是男大学生还是女大学生,比较对象都是未读大学的样本。

样本量大

因为对照组相同,这意味着在实际回归中,未读大学样本用了两次。通常情况下,“男大学生+未读大学”样本量会大于“男性样本”,同理,女性样本也是如此。这意味着两组估计值的效率都会有一定程度的改进。

尾声

不得不说,大佬的文章处处透露着精妙,细细品类,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

范子英,周小昶.财政激励、市场一体化与企业跨地区投资——基于所得税分享改革的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22(02):118-136.

Hope, OleKristian, Heng Yue, and Qinlin Zhong. "China's anticorruption campaign and financial reporting quality."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37.2 (2020): 1015-1043.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学术宅”。

转自:“刘西川阅读写作课”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