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团队揭示中药平胃散加味方通过影响微生物-脑-肠轴改变治疗帕金森病机制
2023/1/29 16:58:17 阅读:136 发布者:
一、标题
复方-1区Top期刊: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团队揭示中药平胃散加味方通过影响微生物-脑-肠轴改变治疗帕金森病机制
二、前言/研究背景:
李筱媛医生团队在营养学领域重要国际学术期刊《Frontiers in Nutrition》上以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为第一署名单位,发表了题为“Mechanisms of the Ping-wei-san Plus Herbal Decoction Against Parkinson’s disease: Multiomics analyses”的研究论文。《Frontiers in Nutrition》系2023年中科院农林科学2区,JCR Q1区。
三、文章概述
2023年1月4日,李筱媛医生团队在Frontiers in Nutrition (IF=6.59/Q1) 上以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为第一署名单位,发表了题为“Mechanisms of the Ping-wei-san Plus Herbal Decoction Against Parkinson’s disease: Multiomics analyses”的首次成果,研究运用TMT蛋白组及16S微生物组、代谢组学技术,揭示了平胃散加味方(PWP)通过微生物-脑-肠轴产生神经保护治疗性作用,中药PWP能够增加厚壁菌门,减少拟杆菌门丰度,提高肠道VPGPR、肠抑素和二氢维甲酸等代谢物含量,调控Parkinson disease及多巴胺能突触等多条途径中的关键蛋白表达差异, 增强宿主黑质TH含量,从而改善PD运动性疲劳和行动迟缓,缓解情绪压力,产生神经保护作用,这为中药对帕金森病的治疗调节机制提供了强有力的新证据。
四、文献速读
1、 实验者采用鱼藤酮诱导帕金森病模型,纹状体TH含量显著降低,证实了PD疾病模型的建立。制作平胃散加味方中药饲料饲喂小鼠90天,对各组进行实验分析。转棒疲劳试验结果显示,PD小鼠模型表现出运动性疲劳和运动迟缓,PWP处理的小鼠较快恢复了运动疲劳。旷场试验发现有压力的PD组小鼠在开阔地活动较少,刻板行为增加;健康对照组和PWP组的小鼠在盒子的中央开放区域停留的时间更长。
2、16S核糖体RNA基因测序结果显示PD组Bacteroidota和Campilobacterota富集,与PD组相比,喂食PWP的小鼠粪便中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疣状微生物群(Verrucomicrobiota)的丰度显著增加;PWP喂养组的拟杆菌门(Bacteroidot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弯曲杆菌门(Campilobacterota)和帕氏杆菌门(Patescibacteria)的丰度显著低于PD组。
3、粪便代谢组学使用LC-MS分析粪便样品的代谢物谱,结果发现PD组粪便代谢物中Lucyoside N、精氨酰-谷氨酰胺、烟酰胺、1,3-二丙基苯、9(S)-HODE的含量高于PWP组,PWP组粪便代谢物中VPGPR、肠抑素和二氢维甲酸的含量高于PD组。基于OPLS-DA模型,课题组通过VIP确定了PD组与PWP组前30种差异代谢物,生物代谢途径涉及生物素代谢、植物激素信号传导、生物碱生物合成、色氨酸代谢和维生素消化吸收等,KEGG通路富集的前五个显著差异是胆碱能和抗胆碱能药物、植物激素信号转导、多巴胺能突触、轴突再生以及内分泌和其他因素调节的钙重吸收。
4、进一步蛋白质组学来阐明PWP在PD小鼠黑质和十二指肠中的作用机制。鱼藤酮作为线粒体电子传递链复合物I的抑制剂,通过增加线粒体活性氧的产生而诱导细胞凋亡。摄入PWP草药减少了PD小鼠中鱼藤酮诱导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损失。虽然受到血脑屏障的影响,但中药所含一些活性成分仍然作用于黑质相关蛋白。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存在多个差异生物学过程和信号通路,证明了PWP通过脑-肠轴对PD的影响。
六、小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该研究结合了肠道微生物群、代谢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来探索PWP对PD小鼠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PWP的中药治疗调节了肠道微生物群的丰度,改变了代谢物的生物途径,并影响功能途径蛋白的表达,从而产生治疗效果。人们在了解中药对帕金森病的影响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但这些发现为治疗PD提供了新的线索和可测试的假设。这项研究为利用中草药治疗PD的新型治疗策略铺平了道路。
参考文献
Li D, You HJ, Hu GJ, Yao RY, Xie AM, Li XY. Mechanisms of the Ping-wei-san plus herbal decoction against Parkinson's disease: Multiomics analyses. Front Nutr. 2023 Jan 4;9:945356. doi: 10.3389/fnut.2022.945356. PMID: 36687704; PMCID: PMC9845696.
转自:“如沐风科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