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是近些年来中国民族问题研究的主流范式,其中蕴含的辩证统一关系直接体现在党领导开展民族工作的各个方面。运用辩证思维分析这一理论,可以进一步阐明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渊源,推动党的民族工作在新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存、共同发展的国家。民族问题直接关系到国家的长期稳定和繁荣发展,不论是革命、建设时期还是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都把民族工作置于重要地位,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确保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科学反映和集中概括了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演变和现实状况。因此,辩证分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科学准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历程,厘清各民族与中华民族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对于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不断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格局理论的基本内涵
1988年,费孝通在对大量考古资料进行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在一场学术演讲会中系统阐释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他指出,中华民族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与以往学术界对某一特定民族的碎片化研究不同,费孝通首次将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实在的民族实体,从自然地理环境、经济政治因素等方面分析阐明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演变历程和现实状况。
这一理论迅速引起了学界的广泛讨论。部分学者在“多元一体”的具体表述方面出现了分歧。有学者认为如果“多元”与“一体”表达的是各民族差异与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那么在具体的表述上应改为“中华各民族的多元一体”。也有学者认为“中华民族一体”的说法并不准确,多元一体格局实际上仅仅只是“多元”与“一体”之间即各民族与中华民族二者之间的关系,并无从属意义。针对这一系列问题,费孝通则认为中华民族并不是把56个民族简单堆砌在一起的总称,而是在数千年的交流交往中,形成的具备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的民族实体。进入21世纪,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在学界得到更为广泛而深刻的探讨,并在学者们的分歧与共识中不断得以完善发展,成为近几十年来中国民族问题研究的重大成果和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民族工作的重要理论基础。
新时代,如何准确把握和适应当前面临的新形势和新特点,把党的民族工作做得更为出色、更具成效,让各民族人民都过上好日子,成为中国共产党面临的重要课题。在深刻思考和科学总结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从党和国家层面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给予充分肯定并进行丰富发展,进一步阐释和充实了其理论内涵。
二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格局理论的辩证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9月举行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一体贯穿着多元,多元丰富了一体,二者辩证统一。这充分体现出坚持尊重“多元”、确保民族地区安定团结与高度认同“一体”、为实现国家富强凝心聚力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一)民族地区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辩证统一
各民族地区之间、各民族之间存在的现实差距是我国民族问题长期存在的直接原因。受自然地理条件、科技文化水平、产业结构配置等因素的制约,部分西部民族地区发展动力相对不足,发展水平较低,与东中部发达地区尚存在一定差距。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9月举行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这深刻阐明了民族地区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所有民族的共同努力,也绝不会落下任何一个民族。只有民族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因地制宜,扎实苦干,实现高质量发展,确保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不断提升各族人民的福祉利益,才能不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因此党和国家坚持统筹发展全局,做好顶层设计,优化资源配置,增强支持力度,落实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把民族地区作为乡村振兴的主战场,将民族地区置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位置,不断提升民族地区发展能力和发展水平,确保不让任何一个民族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掉队落伍。
(二)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辩证统一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对本民族生产生活方式的集中反映和表达,更是本民族赓续发展的强劲动力。我国各民族文化纷繁多样,各具特色,同时又不断碰撞,互相交融,进而共同构成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
一方面,虽然以儒家文化为主题的汉文化在中华文化发展进程中处于主流地位,但多彩多姿的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也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不论是拥有千余万人口的壮族、回族,还是数千人的珞巴族,都为中华文化贡献着自身的力量。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传承和保护民族历史文化,并出台各种措施鼓励把这项工作融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积极为民族优秀文化创新发展和交流融合创造有利条件。另一方面,中华文化具有的强大凝聚力在漫长的历史中把各个民族紧紧团结在一起。在处理民族问题时,要坚决避免把民族文化从中华文化中剥离出去,强行切断其与中华文化的关系,迫使各民族只认同本民族的族群文化,漠视甚至反对中华文化。
促进各民族文化之间、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之间产生良性互动和深度交融,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有裨益。首先,要加强对各民族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教育,提高通用语言文字在民族地区的普及度,宣传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形成发展过程中的历史轨迹,让人们充分认识到虽然各民族文化有所差异,但却是同质同体的。中华民族与各民族是唇齿相依、休戚与共的。其次,要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尊重各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差异,通过包容爱护“多元”,巩固强化“一体”。
(三)各民族认同与“五个认同”的辩证统一
在多元一体格局中,56个民族与中华民族在层次上是不同的,中华民族建构在各个民族的基础之上。在当前我国社会大众特别是各民族人民群众的认识中,往往同时存在对自身所在民族的认同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这两种不同层次的认同。需要明确的是,前者属于低层次认同,而后者属于高层次认同。费孝通认为高层次的认同与低层次的认同之间并不一定是相互取代和排斥的关系,而是可以并存不悖,甚至可以在不同层次的认同基础上发展各自原有的特点,形成一种具备多种语言、多种文化的整体。这深刻阐明了当前“五个认同”与各民族认同的关系和内涵。首先,要引导各族人民群众正确认识“五个认同”,把“五个认同”落实到生产生活实际中,承认中华民族是在各个民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凝聚而成的命运共同体,认同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发展历史,认同当前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光辉事业。其次,要充分认识到各民族对本民族历史文化高度认同是理所应当的,不应采用过激方法,强制同化各民族。同时,也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只有认清这两种不同层次认同之间的关系,确保两种层次认同不混淆、不错位,才能正确把握民族工作实际,切实有效推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
(四)解决民族问题过程曲折性和前景光明性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认为在人类文明历史上出现的民族问题有其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民族问题从产生到消亡,需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制度的变革,经历一段较长的历史过程。中国民族问题的形成发展和最终解决同样也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各民族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得到了极大改善,各民族实现了一律平等,数个民族自治区得以建立,民族问题得到了空前重视和显著缓解,中华民族新的共同性也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和日益强化。但社会主义时期是民族发展繁荣阶段,而不是民族消亡的阶段。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各个民族之间、各个国家之间的民族差别和国家差别还存在,就是无产阶级专政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以后,也还要保持很久很久。只有当民族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阶段,彻底摆脱压迫剥削,在充分发展的过程中逐步融合,全世界范围内的阶级与国家消亡,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社会和谐趋于一致,各民族的特征和文化已经全部融入共同的整体的时候,各民族才能融为一体。因此,在现阶段试图通过取消民族身份来解决民族问题是行不通的。同时,我们也应当明确,解决民族问题的前景是光明的,因为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已经促使各民族的交流融合达到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水平。只要准确把握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坚定走符合当前民族问题实际的正确道路,把“多元一体”的特色转化为我国发展的独特优势和强劲动力,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发展,民族问题也就一定能在我们朝着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方向迈进的历史进程中得到妥善解决。
三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格局理论的当代价值
(一)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前提条件
在数千年的历史演进中,我国各民族风雨同舟,和衷共济,共同开拓辽阔疆域,共同书写灿烂历史,共同塑造民族灵魂,从而共同锻造出具有强大凝聚力和高度认同感的中华民族实体,这是无法改变的客观历史事实。多元一体格局理论集中概括了中华民族内部的凝聚力和差异性内容,深刻揭示了二者辩证统一的关系。需要明确的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非要消解既有的多元一体格局,而是要在充分发挥各民族历史文化多元优势的基础上,突出强调中华民族所有成员在发展方向上的一致性,以及发展成果的共享。这不仅继承和完善了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体系,更为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充分的前提条件,明确了新时代着力增强共同性、保护差异性的民族工作新方向。
(二)提升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实效
党的民族工作是关乎祖国统一富强和民族团结复兴的一件大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中居于重要地位。面对新时代以来我国内外部环境发生的显著变化,党的民族工作也因时而变,因势而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将我国民族问题的理论和现实有机结合,充分关照了不同民族的历史发展和认知状况,得到了广泛认同和应用,成为一段时期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民族工作的重要理论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实地调研民族地区发展状况的基础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锚定党的民族工作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科学概念,并在多次会议中系统阐发了其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他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明确指出“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新发展,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了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使其成为新时代党领导开展民族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根本指向。
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为前提,促进各民族交流交往,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方向,凝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磅礴力量,是新时代推动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
【来源】《时代报告》2022/9 总第456期。
【作者单位】李鹏飞,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转自:“时代报告学术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