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早期中国思维中的数理、图理与式图

2022/11/23 15:27:09  阅读:156 发布者: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2年第10P40P41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原题《早期中国思维中的数理、图理与式图——以北大秦简〈鲁久次问数于陈起〉为中心》,摘自《学术月刊》20224期,邵贤曼摘

导言:早期中国如何建立事物的关联

与西方的因果思维相对,中国古代思维常被称为“关联性思维”,这种思维经常被描述为一种关于自然、社会、政治等一系列因素交融的广义宇宙论,具有模糊和多义等特征。但这里的起点——模糊性——是否可靠?中国思维是真的模糊,还只是因为对于现代思维来说较为陌生而显得模糊?在研究中,笔者逐渐发现,早期中国思维有自己自洽的逻辑,有自己的规律和架构(framework);最初一些核心要素被联类和组合的基础,可以通过分析的方式被清晰描述。在着手这项研究的过程中,有两个关键点凸显出来:一是数,二是图或图像。本文的目标是,论证这些以非文字形式展示出来的图理以及它们与实在所共享的数理,在早期中国思维的形成中扮演了底层构架的功用,以此拓展和推进对“象思维”何以成为中国思维之基本特质的理解。

以《陈起》为中心:篇章结构及不同层次的“数”

《鲁久次问数于陈起》是北京大学2010年入藏的秦简牍《算书》甲种中的开头部分。

简文原为连抄不分段,整理者按照三问三答的结构将其分为三段。

我们看到,陈起关于万物皆数的回答涉及了不同事物,其中的数也具有不同性质:有与天地结构有关的数、与身体部位有关的数、与政事有关的数、度量之数、五音六律、五色等。有的给了具体数值,有的没有。如果认为这些数只是松散地放在一起,就会显得陈起的回答结构难解,只是笼统地说先谈了天地自然之数,后谈了切近的生活用数和身体的数,并且这些数模糊地关联着。但这明显没有回答“为什么”把这些事物关联、数是否和如何成了它们关联的媒介的疑问。

“岁”为旨归的历法生成论

我们认为在先秦不同文献中关于宇宙生成阶段的表述有一些共通特点。一是以周期性的“岁”为旨归,二是大致可以分为有规律的几个阶段:(1)混沌阶段,原初宇宙单位在这个阶段出现;(2)裂变阶段,对立的原初配偶体在这个阶段产生;(3)定型阶段,即“四时成岁”标志着宇宙运动的定型,常通过四季节律来表达。若以数位形式表达,这个基本模型便是:124→岁。

以此看《陈起》对“天下之物,孰不用数”问题第一次说明的首句总说(B-I-a)——“天下之物,无不用数者。夫天所盖大殹,地所生之众殹,岁四时之至殹,日月相代殹,星辰之生〈往〉与来殹,五音六律生殹,毕用数。”——就发现,其顺序完全符合上述从宇宙原则(数),到裂变(天、地),再到“岁”的顺序,而“四时”标识四季循环的周期性,日夜更替和星辰往来都是这个“岁”所标识的周期性中的具体时间标志。

从形而上学角度看,这个模式包含着中国早期思维对宇宙生成的深刻思考。先有空间(“夫天所盖大殹,地所生之众殹”),才出现了时间(“岁四时之至殹,日月相代殹,星辰之生〈往〉与来殹”),因为空间在先才能为生成和变化提供发生的场所,而生成与变化就是时间的具体表达。这样的时间该如何从静止的空间中产生?是否有一种兼具空间特征的原初时间,可以作为具体时间流逝的框架?有。那便是周期性(cyclicity),也就是“岁”。周期性是一种带有空间化特征的时间。

岁历周期的图像化及其数理模型

既然周期性是一种有空间化特征的时间,那么“岁”的图像化就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趋势。陈起对“岁”进行图像化的方式,是借助太阳运动周期中最重要的节点二分与二至进行的;在此基础上,当时掌握天文知识的知识分子发展出了复杂的盖天数理模型,《陈起》中的“三方三圆”图与《周髀算经》的七衡图都属于这一传统。

陈起在第二问回答开始就提到了天地结构(“夫天所盖大殹”),之后他在第二次说明中提到了三方三圆,并进而在第三次叙述中给出了该结构的具体数值:大方大员(圆),命曰单薄之三;中方中员(圆),命曰日之七;小方小员(圆),命曰播之五。

《陈起》中用文字表达的这种图理,虽然已经十分抽象,但它仍然是一种关于事实的模型,应当理解为早期中国宇宙三维立体模型的降维呈现,这是早期中国视觉思维方式和战国时期发达的数术知识共同催生的产物。

十二律理想的周期回归及其图像化

“岁”周期的图像化思维一致,早期中国也确实有将理想的十二律周期投射为图像的传统。陈起在说“副黄钟以为十二律,以印记天下为十二时,命曰十二字”时,还原到历史语境,可能是一幅方形图。图的绘制方式就是把十二律名按音高顺序顺时针排列,“黄钟”对应“子”位,依次与十二干支一一对应。

这种十二律周期性在图像上的表达规律,也就是后来中国古代纳音中常说的“隔八相生”:音律(如黄钟)从其对应的干支位(子位)顺时针数八个干支(到未),得到的就是其生成次序中的下一音律(即林钟);如此进行下去,可以回到黄钟起点。十二律在实践上无法完美回归的问题,在图像化的过程中消失了。反过来说,十二律周期回归的观念,通过图像被固定和强化了。

分析到这里,我们已经将《陈起》中涉及的大部分数学对象都归历法生成论和音律生成论之下,并认为早期中国宇宙生成论和音律生成论之特质,在于各自以一个基本单位为终点(前者为时间单位“岁”,后者为度量单位“度”);并且也通过探讨这两种生成论的周期性——太阳年回归周期与十二律理想周期——看到了各自图像化的知识基础,也看到了它们各自图像化的过程,这种图像化过程不是对事物的再现,而是对事物规律的抽象化、模型化、观念化,是谓图理。

民间式图在要素关联和观念形成方面的作用

此前我们讨论的都是上层精英阶层的观念及其知识基础,以及图像化在此过程中的作用。这里将从一个新的角度,从早期中国民间数术实操(即日常投日占卜)长期使用的用具(式盘)及其图像(式图),来讨论它们在观念固定化中的作用。

早期中国数术实践中最关键的工具被叫作式(或栻),这种工具所呈现的图像被称为式盘和式图。

从现有的材料看,式图种类繁多,但其基本结构是清楚的:一圆形天盘,加上一方形地盘。

地盘结构的核心要素是方位。十字(即“二绳”)标识东西南北,四个“L”形(即“四钩”)标识其他八个方向(东偏北、东偏南、南偏东、南偏西等),共十二方向,可用十二地支标识。十二律周期图像,很容易与地盘结合,这样十二律、十二支、十二月就与十二方位一一对应了。天盘的具体功能就是在“星辰之往来”的背景下标识“岁”的周期。

天盘地盘相配合,式图就成了时空一体的宇宙图像。在这样的架构中,如何安排像“五音”这样没有周期性的要素呢?方法是借助式盘的方位和数的通约性质。地盘中“二绳”指示是四方加上中心,即为五方;五音与五方都是五个,可以一一对应。

如此一来,理论上所有来自自然的音和律,都能够同时与时间和方位匹配了。可以想见长此以往,人们也就形成了某音某律与某方某时关联的思维习惯。

总结:早期中国借助数与图像建立事物关联

一直以来,我们都对早期中国事物联系的方式感到困惑。特别是涉及天文历法这种在分科中属于“严格科学”的领域时,我们就更加困惑于为何一些基本常数数值能够“随意”从其他领域拿来呢?过去,我们将这种“随意”“任性”的举动解释为象征性思维或受数字神秘主义的影响,或者说这是前逻辑思维。现在,借助大量出土的汉以前出土文献,我们得以对早期中国历法数与音律数紧密联系的历史语境和思维过程进行重构。本文的观点是,早期中国将音律与历法并置与关联不是随意的,也不是观念上的抽象结合,而是两套有着各自生成规律的历法生成论和音律生成论的结合。

转自:“中国学派”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