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低工资与企业技术进步路径:技术引进是自主创新
2022/11/1 17:04:59 阅读:146 发布者:
最低工资与企业技术进步路径:技术引进是自主创新
卿 陶 黄先海
最低工资制度既有利于保障低收入者利益,也通过增加用工成本催生企业对技术进步的需求。本文基于新古典分析框架和中国微观企业数据,分析了最低工资变动对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两种技术进步方式的影响及其主要机制。
一、问题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得益于二元经济结构下的无限劳动力供给,低廉的劳动力成为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在此基础上,中国实现了长期的经济高速增长,但是随着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不断演进和农村劳动力不断转移,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人口红利正逐渐消失,从2004年起,中国沿海地区多次出现“民工荒”现象印证了中国二元结构下的刘易斯拐点正逐步到来,并推动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在劳动力无限供给情形下,企业可以不断通过粗放式的规模扩张获利;而当在劳动力不再是无限供给时,简单的规模扩张将难以为继,为了实现更好的经营绩效,企业会寻求对劳动力的替代;但是在技术水平不变情况下,要素投入不能平滑替代,要素投入结构很难发生改变,企业要实现要素投入结构调整需要依赖技术进步,特别是寻求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
与企业层面劳动力成本的内生决定不同,最低工资制度是政府干预劳动力市场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企业劳动力成本上升的重要外部因素之一。1993年出台了《企业最低工资标准》,1994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进一步明确了最低工资制度的法律地位,2004年开始在全国实施《最低工资规定》。强制性的最低工资制度执行有利于保障低收入者利益,缓解劳资矛盾,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企业的用工成本,导致企业利润下降,促进企业采用先进技术替代劳动,降低企业退出市场风险。可见,最低工资上升会催生对技术进步的需求,企业在追求技术进步时存在多重路径,既可以选择自主创新,也可以选择技术引进,还可以选择两种策略组合,企业选择何种技术进步路径既与自身技术水平有关,也与企业长期发展战略和技术进步的适用性有效性有关;由于企业存在多种技术进步的路径选择,因而仅仅考察最低工资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其研究结果很可能是有偏的,正是在这样的研究背景下,本文重点关注最低工资对企业不同技术进步路径选择的影响及其主要作用机制,以期能够更加全面了解最低工资制度对企业技术进步路径的影响,并提供有益启示。
二、观点摘要
理论部分,本文在新古典分析框架下,构建最低工资变动对企业技术进步路径影响的分析框架。研究发现:(1)由于平行技术进步路径条件十分苛刻,因此最低工资变动时,企业技术进步路径会存在偏向;(2)企业技术进步偏向原因是不同技术进步方式的要素产出系数存在差异,企业会选择能够最大程度优化企业要素投入结构的技术进步方式;进而实现更大的劳动力节约。
实证部分,本文使用中国微观企业数据检验最低工资对企业不同技术进步路径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1)总体上,最低工资上升会导致企业技术进步路径偏向于自主创新,企业会有更多的自主创新,同时减少技术引进,通过不同方式的稳健性检验证明这一结论稳健;(2)机制分析看,之所以企业技术进步路径偏向自主创新是因为自主创新有更好的劳动节约效应和要素结构优化效应,因此企业会更加依赖自主创新来应对最低工资变动,通过更大程度的要素投入结构优化,实现更好的经营绩效;(3)异质性分析表明,劳动密集型企业和资本密集型企业受到最低工资变动影响的技术进步路径偏向程度要明显大于技术密集型企业,这主要是由于劳动密集型企业本身劳动力投入很多,而资本密集型企业资本要素丰富,因此当最低工资上升时,这两类企业都有更强的动力实现资本对劳动力的替代,由于自主创新有更好的要素结构调整效果,因此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企业的自主创新偏向更大。
三、政策建议
1.进一步推进和完善最低工资制度,实施最低工资制度与创新驱动发展具有内在逻辑一致性。最低工资的变动虽然短期会对企业生产造成一些不利影响,增加了企业生产成本,但是长期看,最低工资也能倒逼企业技术进步,这有利于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并且本文研究发现,最低工资变动不仅能使企业将更多资源用于技术进步,还会通过引导企业内部的技术进步资源再配置,增强企业自主创新动力,说明最低工资制度与创新驱动发展具有内在逻辑一致性。因此要进一步推进和完善最低工资制度,这既有利于改善收入不平等状况,助力共同富裕目标达成;也有利于转变企业粗犷生产扩张模式,增强企业内生技术进步动力,特别是督促企业自主创新。
2.进一步加快劳动力市场化改革,发挥市场在劳动力配置中的作用。虽然最低工资制度能够部分保障低收入者的收益,但是过强的劳动力市场分割不利于劳动资源的高效配置,要更加注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目前中国劳动力市场仍然存在很多影响劳动力市场化配置的因素,这使得很多劳动力无法公平的获得自身能力和价值相对应的工作机会和经济回报,这种既影响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也不利于劳动力的公平竞争,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推动劳动力的市场化配置,这样更有利于推进收入分配优化,实现共同富裕,也有利于企业更好的利用各种资源,实现经济绩效提升。
3.进一步加强对企业技术进步指导,助力企业通过多种路径实现技术进步。本文的研究发现最低工资变动之后,企业技术进步内生动力明显增强,特别是企业的自主创新行为显著增加,但是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企业的技术进步策略选择存在较大差异;过快的最低工资变动带来的劳动力成本上升可能对传统产业短期内造成较大负面影响,因此,要对这些产业的顺利转型升级提供更多支持,为企业寻求技术进步提供更多可能选择与支持,特别是要加大对于技术引进的支持和指导,减少技术进步的时滞,助力企业渡过缓冲期间,采用循序渐进方式引领企业通过技术进步实现高质量发展。
4.进一步推进产业有序转移,充分发挥不同地域的比较优势。当前,整体上中国劳动力二元结构已经迎来刘易斯拐点,因此,东部地区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正在被东南亚各国所替代,导致部分产业链的劳动密集型环节向东南亚转移,但是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储备其实还相对丰富,要有序推进中西部承接东部产业,使东部地区技术含量较低、劳动投入密集的产业向中西部优势地区转移。这一方面可以优化中国产业结构,更加充分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使得东部地区能够进一步释放资源进行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动力,缓解地区经济差距,促进共同富裕。
……
卿陶,西南政法大学经济学院,邮政编码:401120,电子邮箱:qingtao_ 2010@ 126.com;
黄先海,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邮政编码:310058。
原载《经济学动态》2022年第8期,全文可见经济学动态网站“最新目录”栏目
转自:“经济学动态”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