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水基电化学CO2还原的压力依赖性

2023/6/29 16:40:47  阅读:117 发布者:

题目:Pressure dependence in aqueous-based electrochemical CO2 reduction

DOI10.1038/s41467-023-38775-0

电化学CO2还原为化学品提供了一种升级/利用捕获的CO2的形式。CO2R已经证明了广泛的产品,包括一氧化碳(CO),甲酸/甲酸,醇和碳氢化合物,在工业相关的反应速率。当使用可再生电力供电时,CO2R可以降低以化石燃料为基础生产这些碳化合物的碳强度。迄今为止,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电解环境压力下的二氧化碳。实际上,许多涉及二氧化碳的过程都是在压力(PCO2)下进行的,其中二氧化碳通常以溶解形式(1-110)。二氧化碳分压是天然气重整和环氧乙烷生产(3-20)等工业过程的排放物。减压这些CO2源以适应现有的环境压力CO2R电池会导致能量损失,并且不必要地降低反应物的总能量值。二氧化碳分压还得益于二氧化碳在水溶液中的高溶解度。

在环境压力下,CO2的低溶解度使电流密度降低到每平方厘米几~10毫安。在液态电解质中溶解PCO2可以为CO2R催化剂提供更多的反应物:CO2浓度从环境压力下的0.03 M增加到50bar下的1.16 M。此外,在CO2R过程中采用溶解的PCO2可以将大块阴极电解质pH稳定在~6.2,否则在化学计量的OH -生成过程中会使其碱化。在先前的研究中,试图利用水基CO2R中的压力,co2分压被还原为CO或甲酸。这些包括在高压下对不同金属催化剂上改变的CO2R产物选择性的检查。在环境压力下没有CO2R活性的镍丝电极在60 bar下对甲酸的选择性为23%PCO2 增强了对Sn的甲酸选择性。通过理论建模和控制实验来了解高压下的CO2R)。最近,人们发现二氧化碳分压可以将铜基催化剂转化为可选择性催化剂。

虽然这些结果显示了压力对CO2R的影响,但压力依赖性CO2R选择性的潜在机制尚未系统揭示。特别是在压力的影响下,CO2R电极附近的局部微环境(如关键物种的浓度、ph值等)对最终的CO2R通路至关重要,但很少被观察到。

由于高压水基CO2R电池中的电极浸没在液体电解质深处,目前的电化学操作工具(如拉曼光谱)无法完成这项任务。商用拉曼系统的工作距离被限制在几毫米,激发功率为几十毫瓦,溶解在液体中的物质的拉曼信号容易受到强背景干扰。因此,与高压CO2R相关的反应机制和阴极设计原则在很大程度上仍未被探索。

在这里,我们研究了1-50 bar范围内的加压,发现几种催化剂,包括CuAuAgSn,在CO2R水溶液体系中具有甲酸选择性。为高压CO2R电池定制的定量operando拉曼光谱和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表明,在高压下,阴极表面的二氧化碳覆盖率更高,质子浓度更低,两者都有利于甲酸形成。在压力依赖性反应机理的指导下,我们设计了一种抗质子的Cu/聚吡咯(Cu/PPy)阴极,然后将其组装到窄间隙的水流池中,以提高CO2的选择性和活性。

结果

压力对水基CO2R的影响

在一个双室高压氢电池中,我们评估了压力对CuAuAgSnCO2R反应途径的影响(1a)以不同压力下饱和CO20.5 M KHCO3水溶液为电解液,Pt箔为反电极,Ag/AgCl(饱和KCl)为参比电极。每个室的气体顶空很小,阴极室中固定了三个光学窗口,用于随后的operando拉曼光谱。

我们首先制备了一种铜纳米颗粒催化剂(补充图1a)。循环伏安法、x射线粉末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表明金属Cu(0)CO2R的主要活性位点(补充图1b-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测定,催化剂表面富含(111)取向面(补充图1ef)。与文献一致的是,所制备的Cu催化剂在环境压力下将CO2转化为多种C1C2产物。与可逆氢电极相比,在−1.1 V时,甲酸法拉第效率(FE)仅为14.2%,其他CO2R产物(CO20.5%CH46.6%C2H415.2%C2H5OH8.4%)50.7%(1b)。令人惊讶的是,在相同的阴极电位下,当压力增加时,Cu催化剂变得更具甲酸选择性。在50 bar下,我们注意到甲酸的FE68.1%,甲酸与其他CO2R产物的FE比率增加了10倍,而其余C1/C2产物的总FE下降到7%以下(1b和补充图2)

类似的观察结果也适用于其他针对CO或甲酸盐的常见CO2R催化剂。我们筛选了广泛报道的AuAgSn纳米颗粒催化剂(补充图3)。与RHE相比,在−1.1 V时,AuAg催化剂在环境压力下将CO2转化为CO (FE > 62%),并以适度的产率(FE < 5%)生成甲酸(1c和补充图4)。引人注目的是,在相同的阴极电位下,两种催化剂在高压下都表现出显着的甲酸选择性增加。在50 bar下,AuAg的甲酸选择性分别为63.8%81.7%(1c和补充图4)。同样,产甲酸的Sn催化剂在更高压力下也表现出更高的甲酸选择性(1c和补充图4)CuAuAgSn上甲酸FEs普遍增加,这表明高压调节CO2R向碳加氢路线(*CO2*HCOOHCOO)发展,而与催化剂的性质无关。同时破坏了CuAuAg43上原有的氧加氢途径(*CO2*COOH*CO/CO)。所有测试的催化剂都保持了CO2R分电流密度随压力升高而增加的趋势(1b, c),这意味着吸附的CO2密度更大,可以接近活性位点。

机械研究

这些反复出现的现象促使我们探究高压作用下的CO2R反应机理。我们首先排除了催化剂内在性质变化的影响: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显示,CuAuAg催化剂在压力测试前后的形貌和晶体结构差异可以忽略不计(补充图56)。在50 bar下延长CO2电解后,CuAuAg催化剂在环境压力下均恢复其原始的CO2R行为(补充图7)

然后我们评估了CO2有效性的影响。在环境压力下的气体co2供气流式电池中(补充图8a),与环境压力h电池测量值相比,CuAuAg在更高电流密度下表现出规律的CO2R性能(1d和补充图8b)。这意味着气相CO2的可用性主要影响CO2R反应活性而不是反应途径。在另一个实验中,我们用1bar CO249bar Ar的混合物使高压h电池中的电解液饱和(补充图8c),以控制CO2的溶解度与环境压力下相同。CuAuAg催化剂比环境压力条件下的甲酸选择性更强,尽管与50 bar CO2条件下相比有所降低(1d和补充图8d)。这表明,虽然压力相关的CO2R性能可以部分解释为溶解二氧化碳的更高可用性,但可能还有其他关键因素。我们推测压力可能对阴极/电解质界面产生影响,改变中间体的吸附能。

为了验证这一假设,我们试图用operando拉曼光谱确定阴极表面附近的物种分布和pH变化。我们采用18w连续波激光器作为激励源构建了一个拉曼系统,实现了> 300mm的工作距离(补充图9)。与传统装置相比,该装置提高了信噪比:入射激光束沿阴极表面高度聚焦传输,散射的拉曼信号在垂直方向上被收集、准直和屏蔽(1a和补充图9;详情请参阅补充资料)。利用这个operando拉曼平台,我们在0.5 M KHCO350 bar CO2 饱和条件下测试了Cu催化剂。当激光束位于阴极表面时(详见补充材料),获得的- 0.9 V vs. RHE下的混合拉曼光谱显示出HCOO−、溶解CO2HCO3−的特征(2a和补充材料10)。特别是,在1356 cm1处出现了一个很强的HCOO−特征峰,这是由CO对称拉伸引起的,如果不施加电势,在相同条件下无法观察到(2a)。商用拉曼光谱仪很少报道这个HCOO−峰,因为它被1368 cm1HCO3−峰覆盖(补充图10)。当切换到−1.0 V和−1.1 V的负电位时,1356 cm1HCOO−的峰值强度增加,而1280 cm1处溶解CO2的峰值强度降低(2a插图)。在整个实验过程中,1019 cm1处的HCO3−峰强度变化可以忽略不计,如图2a所示。未发现co3.2−信号,主要原因是CO2已饱和(2a和补充图10)。没有检测到其他CO2R液体产物,如甲醇和乙醇,这与Cu在高压下的CO2R性能相符(1b)。这些结果证实了HCOO−的碳源来源于溶解的CO2,而不是电解质中的HCO3−或co3.2−。

然后,我们应用operando拉曼系统,通过混合拟合和校准方法,定量阴极附近的HCOO -、溶解CO2HCO3 -浓度(2b和补充图11-13;详情请参阅补充资料)。这使我们能够将关键物质浓度映射为距离阴极表面(0 μm)250 μm的距离(x)的函数。与RHE相比,在−1.1 V50 bar下,HCOO−浓度从x = 0 μm时的0.032 M下降到x = 150 μm时的0.016 M,而溶解的CO2浓度从0.59 M增加到0.72 M(2c)。在0x150 μm范围内,HCOO−浓度梯度绝对值(0.12 mM μm1)小于溶解CO2浓度梯度绝对值(0.81 mM μm1),这可能是由于溶解CO2以反应物的形式吸附在阴极上,而HCOO−以生成物的形式释放到电解质中。我们还利用物质浓度曲线和平衡常数来描述pHx11,19的变化,表明阴极表面的局部pH值为12.3

这些发现促使我们利用DFT研究高压下CO2R反应机理。在CO2R中,CO2的氧原子或碳原子可以分别质子化为*COOH*HCOO,这是CO2R分支为*COHCOOH途径的关键中间体(补充图14)。鉴于压力依赖性CO2溶解度和阴极表面附近的局部微环境(2c),我们试图探索CO2覆盖对Cu(111)(制备的Cu催化剂的主要面)CO2R的影响(补充图1f)。如图3a, b所示,周期Cu(111)表面计算的能量图显示了两个CO2R途径的潜在决定步骤(PDS)——*CO途径的*COOH形成(PDSCO)*HCOOHCOOH途径的氢化(PDSHCOOH),如之前的报道所示。形成*COOH*HCOO的自由能随CO2覆盖率从1/9单层(ML)3/9单层(ML)的变化而增加,但CO2覆盖率越高,PDSCO的自由能变化(ΔG)越大,PDSHCOOH的自由能变化越小。具体来说,在CO2覆盖1/ 9 ML时,PDSCO的ΔG明显低于PDSHCOOH,表明*CO途径占主导地位。当CO2覆盖度逐渐增加到3/9 ML时,情况正好相反,PDSCO的ΔG增加到1.04 eV, PDSHCOOH的ΔG减少到0.75 eV,这意味着*CO的途径变得更加困难,而HCOOH的产生在能量上变得更加有利(3c)DFT模型表明,压力相关的CO2覆盖在将CO2R产物选择性转向甲酸/甲酸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由于DFT中碳氧双键的描述不精确,我们关注的是自由能的变化趋势,而不是它们的绝对值。然后,我们研究了CO2覆盖对副反应-析氢反应(HER;补充图15)。根据Langmuir-Hinshelwood (LH)型机理计算自由能图,确定对*H的吸附为HER文章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3-38775-0PDS

CO2覆盖率从0增加到2/9 ML时,*H的吸附强度略有下降,但当CO2覆盖率达到3/9 ML时,吸附强度没有进一步下降(3d)PDSH2的ΔG值不显著,说明CO2覆盖度对HER的影响较弱,这与实验观察到的高压下H2选择性略有下降是一致的。(补充图16)。电化学测量、定量operando Raman研究和理论计算的相互作用阐明了压力如何调节CO2R途径:提高CO2压力增加溶解CO2的可用性,有利于甲酸形成并刺激CO2R反应性。较高的CO2R反应活性,伴随着更快的OH -生成,使阴极表面附近的微环境碱化。

理论引导电极设计

反应机理和实验结果表明,进一步升高压力超过50 bar可以增加CO2覆盖率和甲酸盐产量(补充图16)。另一方面,甲酸盐在高压下的选择性主要受到竞争HER的限制,而后者受CO2覆盖率和压力的影响较小(3d)。因此,我们寻求对Cu阴极表面进行改造以抑制HER,从而进一步提高高压下甲酸酯的产率。我们将注意力转向聚吡咯(PPy),它具有电正性的吡咯- n基团,能够限制多余质子向电极表面的扩散。我们假设PPyCu的受控组装可以降低Cu表面附近的局部质子浓度,从而抑制HER(4a)并促进甲酸选择性。为了验证这一假设,我们使用电化学阳极氧化方法在Cu催化剂表面生长超薄的PPy(补充图17a;详情见材料和方法)。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证实了PPy的形成(补充图17b)TEM和扫描TEM (STEM)图像以及相应的电子能量损失谱(EELS)映射表明,PPyCu表面呈厚度<2 nm的外延生长(补充图17c, d)XPS光谱中的反卷积n1sc1s峰显示PPy中存在极化子(C - N+)和双极化子(C = N+)(4b)STEMHRTEM图像显示,制备的Cu/PPy催化剂上Cu的结构没有明显变化(补充图18a, b)Cu 2p XPS光谱表明,PPy层没有实质性地改变Cu表面的电子结构(补充图18c),与电荷密度差的理论模拟一致(补充图18d)

利用operando拉曼光谱,我们确定在−1.1 V vs. RHE条件下,Cu/PPy表面的局部HCOO−浓度(0.057 M)高于Cu (0.032 M),验证了PPy促进甲酸生成的功能(补充图19)。这种现象转化为其他阴极电位范围从- 0.9- 1.2 V vs. RHE(补充图19)。然后,我们评估了Cu/PPy在高压h电池中的CO2R性能。与Cu相比,Cu/PPy催化剂在−1.1 VRHE条件下,在10 ~ 50 bar的宽压力范围内(4c)表现出甲酸选择性和生产率的显著提高。在50 bar下,在- 1.1 V vs. RHE下,甲酸的FE超过82%,在- 1.21 V vs. RHE下,甲酸的偏电流密度超过200 mA cm - 2(4d)

另一方面,裸PPy本身几乎没有CO2R活性(Supplementary Fig. 20),我们将其归因于其对CO2R中间体的弱吸附(Supplementary Fig. 18e)

然后,我们将Cu/PPy阴极集成到窄间隙水流动电池中(5a,补充图21a, b)。流动电池分别使用1 M KHCO30.5 M饱和50 bar CO2K2SO4作为阴极和阳极,RuO2/Ti泡沫作为阳极。阴极电解液和阳极电解液的通道是超薄的(~ 0.3 mm),以尽量减少欧姆损失(补充图21c)。窄间隙水流式电池在200 mA cm - 2下,满槽电压为2.85 V时,最大甲酸FE84.7%(5b和补充图22a)。甲酸偏电流密度达到310 mA cm - 2, FE77.5%400 mA cm - 2时电池电压为3.85 V(5b和补充图22a)。电池电压和甲酸FE400 mA cm - 2下的12小时计时电位操作过程中基本保持稳定(5c)。确认甲酸盐是唯一的液体产物(5b和补充图22b)

讨论

总之,我们在这里报道了压力在调节不依赖于催化剂的水基CO2R途径中的作用。我们开发了高压条件下的operando方法,包括一个定量operando拉曼系统,该系统能够探测高压水基CO2R细胞中电极附近的局部微环境。这项工作阐明了阴极设计原则,并提出了从二氧化碳分压中提取商品化学品的进一步途径。

方法

电极制备

利用电化学工作站(BioLogic SP-150电位器)在三电极装置中采用恒流电沉积制备金属电极。使用商用泡沫铜(MTI Corporation, 99.9%0.30 mm)或碳纸(Toray 120, Fuel Cell Store, 0.30 mm)作为工作电极。以Ag/AgCl电极(CH Instruments,饱和KCl)作为参比电极,以Pt(天津爱达恒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99.99%1 × 1 cm)作为反电极。所有化学品和试剂均按收到的原样使用,无需进一步纯化。

对于铜电极,用丙酮(Sigma-Aldrich,≥99.5%)、乙醇(Sigma-Aldrich,≥99.8%)0.5 M盐酸(Sigma-Aldrich, 37%)和去离子水(Millipore, 18.2 MΩ cm)在超声条件下分别洗涤一块1 × 2 cm的泡沫铜。然后将泡沫铜在1.0 M KOH (SigmaAldrich, ACS试剂)中以10 mA cm2电解20 min,得到Cu(OH)2纳米线阵列。最后,将样品在0.5 M KHCO3 (Macklin Inc.,≥99.9%)中在−5 mA cm2下电化学还原20 min,形成Cu电极。对于Cu/PPy电极,将上述Cu(OH)2纳米线阵列在0.1 M吡咯(Alfa Aesar> 98.0%)0.01 M KOH中进一步阳极氧化,在5.0 mA cm2下阳极氧化2 min

对于Au电极,通过在−5.0 mA cm2下恒流电沉积20分钟,在1 × 2 cm的碳纸上形成树枝状的Au纳米颗粒(补充图3a)。电解质溶液由(i) 50 mM HAuCl4 (Alfa Aesar, 99.9%)溶解于0.1 M H2SO4 (Sigma-Aldrich, 95.0-98.0%)中作为Au前体和(ii) 0.15 mM Pluronic F-127 (Innochem Co.Ltd,平均分子量~10,000)作为结构导向剂组成。

对于银电极,树突状银纳米颗粒(补充图3b)在碳纸上形成,使用与金电极相同的程序,除了电解质溶液。电解质溶液为50 mM AgNO3 (Sigma-Aldrich,≥99.0%)溶于0.4 M NH3·H2O (Sigma-Aldrich, 28.0-30.0% NH3)0.15 mM Pluronic F-127

对于锡电极,除电解质溶液外,采用与AuAg电极相同的工艺在碳纸上形成层次化片状锡纳米颗粒(补充图3c)。电解液为50 mM SnCl2 (Innochem Co.Ltd, 99%)溶于0.4 M Na4P2O4 (Sigma-Aldrich,≥95.0%)0.15 mM Pluronic F-127

材料表征

利用FEI Quanta 600 FEG ESEM采集扫描电镜(SEM)图像。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图像采用FEI Tecnai G2 Spirit Twin120 kV下工作。利用FEI Titan 80-300进行了高分辨率透射电镜(HRTEM)、扫描透射电镜(STEM)和电子能量损失谱(EELS)分析,该仪器配备了场发射枪和300 kV的球差校正器。在衍射模式下使用柱后滤光片收集EELS映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采用Kratos Analytical AMICUS/ ESCA 3400,配备mg阳极Kα激发x射线源(hν = 1253.6 eV),电压为10 kV, 10 mA, 2×106 Pa。测量的结合能根据c1s的结合能284.8 eV进行了标定。

采用Cu Kα辐射的Bruker D8 Advance进行了x射线粉末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使用热科学尼科莱6700 FTIR光谱仪进行。

高压h电池

定制的双室高压氢电池(1a和补充图8c)由铁氟龙衬里的钛制成。两个隔室由质子交换膜(Nafion 117, Fuel Cell Store)分开。每个隔间含有120毫升0.5 M KHCO3水溶液,气体顶空<15毫升,并连接到一个独立的压力调节器。阴极室内放置工作电极(1 × 0.5 cm)和参比电极(Ag/AgCl与饱和KCl, Gaoss Union),阳极室内放置对电极(Pt箔,1 × 2 cm)。在参比电极顶部钻一个直径<0.5 mm的小孔,以平衡其内外压力。

在测试之前,首先使用原料气(99.995% CO2或其与99.999% Ar的混合物,液化空气)净化每个隔间中的电解质5分钟,然后在所需压力(150 bar)下通过搅拌30分钟使原料气饱和以达到平衡。两个舱室的压力保持相同。

从出口安全阀使用10 mL气密注射器对阴极室顶空中的气体产品取样,然后注入气相色谱仪(GC)系统。

转自:“科研一席话”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