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科幻文艺与中国式现代化”青年工作坊会议综述

2023/5/9 14:06:26  阅读:134 发布者:

202357日上午,“科幻文艺与中国式现代化”青年工作坊在我校顺利召开。本次活动由中国文艺评论(首都师范大学)基地、我校艺术与美育研究院等单位主办。

本次工作坊以“科幻文艺与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由中国文艺评论(首都师范大学)基地主任王德胜教授策划并致辞,由基地常务副主任胡疆锋教授主持,四位学者和四位与谈专家分别发言,来自首师大、北师大、中国社科院的五十余位师生参与,《光明日报》《文艺报》《中国艺术报》多家媒体参加,工作坊先后围绕中国科幻文艺的想象力与现实、中国科幻文学新浪潮、中国科幻影视的本土化探索、人工智能崛起背景下的劳动者困境等论题发表了精彩的见解。

开幕式上,中国文艺评论(首都师范大学)基地主任、艺术与美育研究院院长王德胜教授首先致辞。王德胜教授首先对老师们的到来表示欢迎,并向与会嘉宾介绍了中国文艺评论(首都师范大学)基地。王德胜教授指出,策划并召开“科幻文艺与中国式现代化”青年工作坊,既是由于中国科幻文艺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流浪地球》《疯狂的外星人》《独行月球》《三体》等影视剧获得了票房/收视率和口碑的双丰收,讨论这个话题对中国文艺评论(首都师范大学)基地的科研工作有推动作用,同时也希望能借由此次会议进一步关注中国文艺发展问题以及当下新兴的现实问题,促进中国文艺理论美学与批评的话语建构。工作坊愿意搭建了学界的交流平台,不断发掘新观点、新论断与新思想,为科幻文艺评论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创见性的智力参考。

中国文艺评论(首都师范大学)基地主任、艺术与美育研究院院长王德胜教授致辞

一、关注前沿理论与现象,揭示科幻研究新发展

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主任罗小茗首先以“破茧而出的可能”为题进行发言,她认为:从小说到电影的《流浪地球》,不仅是中国科幻电影里程碑式的事件,更构成了整体评估中国科幻小说想象力时需考察的重要标本。中国科幻文艺在擅于捕捉日趋明确的现实经验的同时,也越来越疏于向不确定性敞开怀抱,以至于这种处于临界状态的想象力,被烙上了这个时代特有的印记。

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主任罗小茗发言

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副院长、中文系主任李广益以“‘中国科幻新浪潮’商兑”为题,对宋明炜教授提出的“中国科幻新浪潮”概念进行了质疑,他强调:1990年代以来的中国科幻文学并不能被“新浪潮”或其他任何概念所统摄,不能被几部最具国际知名度的作品充分地代表,对这一阶段中国科幻文学的准确认知需建基于一手的文献史料。但是,作为一条文学史脉络,“新浪潮”仍有重要价值,只是必须回到这一概念的原初意涵,并突破刻板的年代划分,进入文学史的现场,辨识这一脉络的中国起源。还原“新浪潮”作为一条脉络而不是整个文学史的地位,反而能够恰如其分地发挥它对于文学史研究和书写的作用。

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副院长、中文系主任

李广益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的任冬梅副研究员以“浅谈中国科幻影视的本土化探索”为题目,她指出:2019年以来《流浪地球》上映以及“科幻十条”等政策的推行,使得中国科幻影视进入爆发期。中国科幻电影创作的明显特征是科幻类型的本土化探索出了新的路径,在人物塑造、视觉形象和价值观念的表达上,都出现了符合本土观众审美心理和观赏期待的叙事模式和视觉符码,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科幻电影的本土化创作。中国科幻电影通过所谓“软科幻”和“硬科幻”两条路径探索了本土化风格,体现出属于中国的民族特色和文化自信,但仍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一方面,用好莱坞的定义和经验来讲中国人的故事,不假思索的拿来主义是绝对不行的。重要的是影视创作者必须先对什么是中国科幻有明确的理解,而不是只拿一个中国元素的外衣套上一个好莱坞的故事或者相反;另一方面,要想方设法提升编剧、导演、制片人的科学素养,让他们具备科学审美的感受力和科学思维的想象力,同时也要进一步提升国民整体的科幻素养,为科幻影视受众培育土壤。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任冬梅副研究员发言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林品在线参加了会议,他围绕《北京折叠》的获奖,就“机器崛起背景下的时空折叠想象与劳动者困境”展开了讨论,他认为:《北京折叠》的科幻现实主义书写之所以能够在西方引起共鸣,从而赢得雨果奖评选的最多选票,不仅是因为它以一种地形隐喻来展现当代社会的阶层分化和阶层固化,而且还因为它的带有思想实验性质的时空设定,触及了智能机器人时代的失业危机问题。郝景芳的确提供了一则关于阶层对立的喻世明言,但当这位悲天悯人的作者将“后人类”元素搁置的时候,也给这则本可能更为残酷的寓言涂抹上了一层人道主义的温情光晕。制造不平等的社会机制和反平等的文化政治同时存在甚至相辅相成,是我们今日正在面临的结构性困境,而这样的社会现实,有可能导向更为不平等的幽暗未来。

二、焦聚文本的现实困境,开拓科幻研究新路径

四位发言专家发言之后,四位与谈专家——南开大学文学院周志强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陈亦水副教授、未来事务管理局创始人&CEO姬少亭、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教师赵柔柔等分别对以上四位发言专家的报告进行了评议和讨论。

周志强老师肯定了罗小茗老师在发言中提出的“想象与想象力的区分”,以及《流浪地球》中想象力在面对话语构架的困境问题的观点之启发性。他认为,《流浪地球》中想象力的困境是一种“莎士比亚式”的困境,是一种现实经验闭合状态的折射,对于当下社会如何理解现实经验及其表意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周老师提及“语言过滤器”的概念,由于社会机制的令行禁止,我们的语言陷入了失语的状态。“经验”与情感结构之间具有巨大的鸿沟。我们需要谨慎使用“经验”的概念。关于如何理解作品中的现实经验问题,周老师认为:我们更应该关注那些无法被现有的语言规则整理过的经验。他提出了自己对科幻的理解——当科学技术对人文主义提出质疑,当旧的知识范式与新的现实之间产生矛盾的时候,科幻就应运而生。

南开大学文学院周志强教授发言

陈亦水老师认为,李广益老师提出不能从代际角度划分新浪潮的观点对当下的科幻文艺具有前瞻性的意义。宋明炜教授在“中国科幻新浪潮”的表述中忽略了具体作家之间的差异,也有意无意地回避了“科幻现实主义”的讨论。“科幻现实主义”的核心是关于中国的科幻观、科学观、技术观,但背后受到了以西方的发达国家科技中心为想象的影响。科幻文艺作品在处理这类的问题时,需要回到现代文学中的启蒙传统,回到当代中国的现场,找到中国科幻新浪潮“不可见的现实”需要寻找的答案。不过,“新浪潮”的提出也是有意义的。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陈亦水副教授发言

姬少亭老师从一位科幻行业从业者的角度对当下科幻的一些问题进行思考。首先,她指出在今天的困境中资本并没有加速科幻发展的超能力,文艺的发展来自于创作者自身的条件和位置,同时也思考了我们在科幻中的思考对未来是否有帮助。目前中国科幻的困境是对科技现实缺乏观察,科幻的地位并没有得到质的改变。姬少亭老师指出,韩松是当代中国科幻中极为重要的作家,属于最早提出“科幻现实主义”的一批人,学界应该给予韩松的作品更多的关注。最后,姬老师肯定了林品老师对《北京折叠》不平等机制的探讨,也指出自动化带来的失业浪潮冲击,并没有在当下的科幻与社会中得到一定程度的思考。

赵柔柔老师对任冬梅老师的发言进行了评议,重点对软硬科幻的特征及相关作品进行探讨。赵老师列举了相关作品指出,一方面,在关于科幻和现实的问题上这些小说对现实的感知有很强的一致性,例如对“丛林法则”“监控社会”的反复确认和书写、边界感消失的感知的主题。另一方面这些作品在叙事角度往往是非常闭合的,呈现出了想象空间的匮乏,这样一种书写是否能再现现实?对于科幻电影产业来说,重谈这些问题显然具有启发性意味。最后,她提出了对于原创剧本如何从既有的资源中获得想象力的困惑。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教师赵柔柔发言

三、思想碰撞与理论革新,构建科幻文艺新范式

四位发言专家对以上问题作出了简要的回应。

罗小茗老师指出,周老师的点拨进一步提出了一个问题,即由“语言过滤器”带来的失语以及经验作为剩余物的时候,艺术家、创作者和研究者何去何从。这其中包含着文化秩序重新确立的任务,只有文化秩序重新建立,社会秩序的重组才有可能。罗老师再次肯定了《宇宙探索编辑部》是对周志强老师提出的“剩余物”的最佳表达。

李广益老师认为,宋明炜在后续提出的“看不见的诗学”不构成对新浪潮理论的支撑。回到“科幻现实主义”的范畴,早在80年代的科幻作品中就已呈现。从这个角度上说,“中国科幻新浪潮”的适用范围依然存疑。当前对科幻文艺的研究习惯于走向对寓言、象征、隐喻等术语的讨论,因此我们更需要从当下的语境中去把握科幻。

任冬梅老师认为,“软硬科幻”的概念确实存在着很大的争议性,想要将之做一个清晰的区分很不容易。但是,“软硬科幻”的概念有助于更好地区分中国科幻电影中存在的偏向工业性以及借助科幻元素讨论传统想象母题这两种类型的作品。而针对软硬科幻的类型背后所指向的西方科技价值观的偏向,中国科幻完全可以建立在当下中国科技发展的基础上去探索。

在本次青年工作坊上,与会专家、学者聚焦中国科幻文艺的想象力及局限、科幻文学新浪潮理论、影视化策略、人工智能时代的焦虑等内容进行了全方位、多维度的探讨,研讨热烈充分,成果丰富,收获了众多参会者的热烈好评,同时也为科幻文艺的发展开拓了视野、更新了观念。

中国文艺评论(首都师范大学)基地常务副主任胡疆锋教授总结讲话

中国文艺评论(首都师范大学)基地常务副主任胡疆锋在工作坊总结中表示:在本次青年工作坊上,与会专家、学者聚焦中国科幻文艺的想象力及局限、科幻文学的世代划分、影视化策略、智能机器人时代的焦虑等内容进行了全方位、多维度的探讨,研讨非常充分,成果丰富,同时也为科幻文艺的发展开拓了视野、更新了观念。推动科幻文艺的健康发展,是实现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重要路径,也为加快科技创新和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此次的青年工作坊正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一次有力实践。

来源:首都师范大学艺术与美育研究院

转自:“艺术与学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