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何种人才能实现科研领先?

2023/5/5 16:26:29  阅读:113 发布者:

来源:科学网博客

Vito等最近在期刊Chaos, Solitons & Fractals上发表了一篇题为“Scale-free growth in regional scientific capacity building explains long-term scientific dominance”的论文【1】。

该文以3个领域(半导体、胚胎干细胞、互联网技术)为研究对象,涉及19412019年全球98000个研究机构2000多万研究者发表的600多万篇论文,根据统计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2】:一个地区在某个科研领域是否能够建立领先地位,与投身其中的科学家数量之间无显著关系;唯一与领先有关的变量则是尽早开始。

谁能做到此呢?当然是那些真正做出重大原创工作的科学家(超一流人才)和重要创新工作的科学家(一流人才)。正如哈佛大学前校长Conant2】所说:“每个领域科学事业进步的快慢取决于超一流和一流人才的数目;据我的经验,十个二流人才抵不上一个一流人才。”

前几天,在朋友圈看到了一张图(图1),该图所要表达的意思与上述说法有异曲同工之妙。是啊,奠基人的工作开创了某一新学科领域或新理论,之后开拓者认识到了奠基人工作的强壮科学性和潜在重要意义——有先见之明,通过深化研究把奠基人的工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再之后,“学术大牛”沿奠基人和开拓者工作的“骨干”扩展到“枝节”;至于后续的小幅不同程度完善工作,就成了 “学术小牛”乃至后续众多跟随者撒欢的乐园。鉴于此,可把奠基人成为超一流人才,开拓者称为一流人才,“学术大牛”称为二流人才,其他的则不足为道。

毋庸置疑,重大原创和重要创新工作能极大地拓展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知识库,大幅促进社会发展。因此,研究者应以此为导向攻坚克难,而不是做“克隆式”或“捡漏式”科研以追求发表顶刊论文为目的,这才是其科研初心所在,也是其生存的真正价值所在。

《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2020)》【3】指出:“截至2020年底我国科技人力资源已达11234.1万人,继续保持科技人力资源规模世界第一的地位。”

然而,我国超一流人才和一流人才的数量,与如此庞大的科技人力资源相比,并不相称。鉴于此,我希望广大研究者瞄准科学难题持续攻关,聚焦卡脖子技术协力突破;如此,重大原创和重要创新工作将不断涌现,超一流和一流人才占比将不断攀升,科技强国之梦可期,世界科学中心之位可盼。

参考

1Vito D.P. Servedio, Márcia R. Ferreira, Niklas Reisz, Rodrigo Costas, Stefan Thurner,

2023. Scale-free growth in regional scientific capacity building explains long-term scientific dominance, Chaos, Solitons & Fractals, Vol.167, https://doi.org/10.1016/j.chaos.2022.113020.

2】要成为世界科学中心,科研人海战术能实现弯道超车吗?

https://www.sohu.com/a/630726361_199523

311234.1万人!截至2020年底,我国科技“人才家底”稳居世界首位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6589225108550844&wfr=spider&for=pc

转载来源:信息系统论坛、科学网博客

转自:“思得学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