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小学修建的代际影响研究

2023/5/4 14:41:32  阅读:110 发布者:

原文信息:

Akresh, R., Halim, D., & Kleemans, M. 2023. Long-term and intergenerational effects of education: Evidence from school construction in Indonesia. The Economic Journal, 133(650), 582-612.

原文链接:

https://academic.oup.com/ej/article-abstract/133/650/582/6783157

01

引言

过去数十年间,发展中国家的学校教育经历了迅速发展。即便如此,到2018年,仍有2.6亿儿童辍学。教育机会增加如何影响成年后的结果,以及这种影响是否会持续到下一代,这两个问题受到学界和政府的广泛关注。聚焦女性赋权问题的研究发现,相较于男性,女性掌控的资源对孩子的健康和教育的正向作用更强。近年来,RCT的运用逐渐增加,但存在外部有效性等问题,并且大部分研究都在干预结束后不久就开始评估政策效果。修建学校的政策效果究竟是随时间消失还是延续到下一代,有待进一步考证。

本文考察了印尼小学修建项目对教育、就业、移民、婚姻、生活水平以及税收的长期和代际影响。本文关注印尼教育扩张项目的代际效应,这在已有的文献中还较少被关注到。

主要的结果如图1所示。总体而言,学校建设产生了正向的长期和代际影响,对女性产生了更大的影响。主要结果为:学校建设促进了教育发展;受影响的男性,更可能从事正式工作、非农工作,以及移民;受影响女性所在家庭,具有更高的生活水平、更好的住房条件以及支付更高的税收;受影响的夫妻婚姻更美满;代际影响方面,女性将教育资源传递至下一代,从而提高子代的受教育水平,尤其是对第二代和第三代而言。男性不存在相似的任何影响;成本收益分析表明,增加的政府税收抵消了项目30-54年的建设成本。印尼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的内部收益率高达13%18%,至少抵消了项目18-29年的建设成本。

识别策略

02

1. 模型设定

DID模型设置如下:

yijt表示t年出生在地区j个体i的结果变量。Schoolj表示19731979年间,INPRES在出生地j修建的学校数量(每千人)。Youngit是一个虚拟变量,出生日期为19681972(1974年为2-6)为处理组,取值为1. 个体出生日期为19571962(19741217)为控制组,取值为0。参考Duflo(2001),作者排除了个体出生日期为19631967年(1974年为7-11岁)的样本,由于这些个体部分受益于项目。μj表示时不变的出生地固定效应。δt表示出生队列固定效应。Xij控制影响yijt的地区固有的时变趋势,作者将Youngit1971年的孩子人数、地区入学率、水资源存量及该地区卫生政策进行交互得到。

Duflo(2001)的识别策略不同之处在于,本文使用了地区层面的聚类标准误,且能够识别对男性和女性的影响。

作者利用下式分别识别男性和女性参与项目对各自家庭结果变量的影响。

其余变量的解释不变,Schoolmalej表示男性出生地的学校修建数量,Youngmaleit表示男性的出生队列。

作者使用下式识别父亲或母亲参与项目对子代结果变量的影响。

yijtca表示年龄为a的孩子c,由出生于年份t地区j的父母i所生。Schoolfatherj表示父亲的出生地的学校建设数量,Youngfatherit表示父亲是否属于年轻的队列。所有回归均控制了父亲和母亲的出生队列和出生地固定效应。θα为孩子c的年龄固定效应。作者使用了父亲和母亲出生地的多重聚类标准误。

由于政策对象为欠发达地区,基于这类地区的均值回归无法解释本文的影响结果,因为这违背了平行趋势假定。为检验平行趋势假定,作者进行了多项稳健性检验。首先,作者进行了安慰剂检验。其次,作者使用了事件研究法。

2)作者采取两种策略解决大量结果问题

①参照Kling et al.2007)构建家庭层面结果变量的综合指数。得分越高表明结果越好。

②作者通过多元假设检验(multiple hypothesis testing)修正潜在的同时推理问题(simultaneous inference)。作者参照Benjamini and Hochberg (1995),使用错误发现率(false discovery rate,FDR)允许在多重检验下进行因果推断。简单而言,FDR允许研究者容忍一定数量的错误检验。

2. 数据

Duflos data of the Sekolah Dasar INPRES program:报告了1973-1979年间各地区修建的学校数量。

National Socioeconomic Survey conducted in 2016 (SUSENAS 2016):大规模家庭调查数据集,包括教育、就业、移民、生活水平、税收、资产、营养、健康、婚姻和人口信息,以及福利政策参与情况和下一代教育信息。

作者将上述两个数据集进行合并得到实证数据集。

03

实证结果

1. 修建学校对第一代人的影响

①对教育成就的影响---1、图2

平均而言,项目增加男性0.27个受教育年限,增加女性0.23个受教育年限。(2-4)列展示了项目对教育完成度的影响,体现着显著的性别差异。对男性来说,项目不仅增加小学的毕业概率,也增加初中和高中的毕业率。对女性来说,项目仅增加小学4.1%的毕业概率,对初中、高中毕业率的影响不显著。项目对男性和女性的高等教育完成率均无显著影响。第(6)列的估计结果表明,项目提升了男性和女性的识字率,分别为1.5%3.3%。方括号内为q值,结果表明系数在统计上是显著的。第(7)列展示了教育综合指数的估计结果,与图1一致。结果表明,相对于控制组,在个体出生地多修建两所学校增加了处理组个体约0.13个标准差。

2呈现了修建学校对完成某个最低限度受教育年限可能性的影响。该项目将男性完成至少一年学业的可能性提高了0.95个百分点,女性提高了2.3个百分点。在小学阶段,项目的影响显著为正,且随着年级增加而递增。与表1结论一致,在初中高中阶段,项目对男性的影响显著为正,且系数大小保持稳定。同时,在初中高中阶段,项目对女性的影响不显著;在高等教育阶段,项目对男性和女性影响均不显著。

②对劳动力市场的长期影响

2报告了劳动力市场和移民的估计结果。第(1)列估计结果表明,项目显著提高男性工作概率约6%,对女性的影响不显著。第(2)列估计结果显示,项目对男性和女性的工作时长均无显著影响。第(3)列估计结果表明,项目提高了男性参加正式工作的可能性约1.1%。第(5)列估计结果表明,项目提高男性就职于服务业的概率10%,对女性没有显著影响。第(6)列估计结果表明,项目分别提高男性和女性移民概率7%8%。第(7)列的估计结果表明移民行为主要表现在短距离移民,而非跨省移民。第(7)列的估计结果表明项目对男性就业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出生地每额外增加两所学校,导致男性移民工作/移民指数增加0.076个标准差。

③对生活水平的长期影响

3列示了修建学校对生活水平的长期影响。第(1)列估计结果表明,项目增加女性2.5%的支出。非食物支出略大于食物支出。出生地每增加一所学校,女性生活标准指数提高0.04个标准差。第(4)列估计结果表明,对于家庭成员包括处理组女性的家庭,项目平均增加其6.4%的税收支出。

④对婚姻和生育的长期影响

第(1)列估计结果表明,修建学校对初婚年龄没有显著影响。在(2-9)列,作者展示了项目对男性和女性配偶类型的影响结果。(2-4)列结果表明,男性和女性的配偶都具备更高的受教育水平和识字率。(5-7)列结果表明,项目对配偶的工作没有显著影响。第(8)列结果表明,项目增加了配偶的移民概率。第(9)列结果表明,项目对配偶的健康没有显著影响。第(10)列结果表明,项目降低了女性的孩子数量。最后一列结果表明,每多建两所学校,能够分别增加男性和女性婚姻市场指数0.130.1个标准差。

2. 修建学校对第二代人的影响

①对子女教育和幸福感的影响

作者延续之前的DID分析策略,核心解释变量为父母出生地修建学校的数量变动和是否受益于项目的交乘项。作者还控制了父母出生地和出生年份固定效应,以及孩子年龄固定效应。作者将样本限定与1981年及以后出生的孩子,来确保第一代和第二代样本没有重叠。

3展示了父母参与项目对不同年级下孩子教育的代际影响。作者证实,项目产生代际效应。平均来说,相对于父亲,母亲参与项目会对孩子产生更强的影响。总体上看,高中阶段受到的影响最强。表5展示了父母参与项目对孩子教育的代际影响。从表中可以看出,总体上母亲参与项目会对孩子的教育产生正向影响。同时,父亲的影响均不显著,作者通过在回归中只包括父亲参与项目的变量,发现系数显著为正,这说明父亲参与项目不对孩子产生直接影响,而是通过其配偶的特征和婚姻市场对孩子产生间接影响。总体上,项目对第二代的影响弱于第一代,但仍具有经济显著性。

③二代个体的选择问题

存在两点数据问题,可能导致二代个体的选择问题:第一,在选择谁留在家庭(因此也在调查中)和他们在什么年龄完成高等教育之间存在权衡。关注更年轻的个体可能会减轻这一问题,但他们这个年纪尚不足以完成更高水平的教育。作者将所有孩子纳入样本,检验年龄队列效应的差异,并在回归方程中包括年龄固定效应以确保在同样年龄可比。具体来说,作者通过三重查分策略,证实父母参与项目对孩子的影响没有队列差异。第二,SUSENAS 2016数据集只包括当前居住在家的个体,不包括在外地居住的个体。对于二代个体,有些已经成家立业,不和父母居住在一起,因此没办法将这类个体与父母信息连接,从而无法得知其父母是否参与项目。作者基于和父母一起生活的二代样本进行分析,并利用两种边界分析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第一类方法模拟所有非同住儿童的暴露分配。为解决SUSENAS存在的选择偏误,作者用Indonesia Family Life Survey (IFLS)数据集进行模拟。第二类方法中,作者直接运用IFLS重复二代分析。

3. 稳健性分析

不同地区出生队列之间的教育模式可能有系统的差异。作者运用安慰剂检验对上述假设进行检验。具体而言,作者对比年纪大的队列(1974年为12-17岁)和更大年纪的队列(1974年为18-23岁)。回归结果均不显著,表明DID策略的分析结论是稳健的。

作者进一步加入更多的事件分析法图表来排除不同的时间趋势,结果依然稳健。

4. 学校建设的收益率与财政影响

作者运用成本收益法研究修建学校的项目对印尼政府是否有效率。总成本包括建设学校的初始投资、教授培训费及教师工资。总收益包括上缴政府的税收和生活标准提升。表6展示了成本收益分析的结果。第一列是相对激进方法下估算的结果,总成本为2.44亿美元,总收益为5.25亿美元,净收益为2.81亿美元,内部收益率(IRR)约为8.1%。第(5)列展示了相对合理的基准估算结果,内部收益率约为6.2%。总体而言,修建学校导致更高的税收和生活水平,在30-54年内抵消项目的建设成本

04

结论

本文研究了印尼最大的学校建设项目带来的长期和代际影响。结论指出,男性和女性均从项目中获益,从而提升了受教育水平,其中男性获得的收益一直持续到小学以后。参与项目后,男性参加正式工作以及从事非农职业的可能更大。项目提升了男性和女性在省内的移民概率。女性受益于项目会带来家庭税收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项目提高了婚姻市场的匹配效率,使得婚姻双方的受教育水平更加“门当户对”。家庭的改善来源于女性的项目参与,而非男性。并且,作者发现,项目收益传递至下一代。母亲受益于项目会导致子女受教育程度的显著提升。

成本收益分析中,作者重新强调了生活标准和长期收益的重要性。作者计算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教育代际弹性(intergenerational elasticity ,IGE)。在发展中国家,高流动性意味着机会平等。作者的拓展分析结果表明,对受处理母亲的子女来说,他们的流动性有所提高,从而证实在发展中国家建设学校的政策能够显著改善不平等问题。

 Abstract

We study long-term and intergenerational effects of the 1970s Indonesian school construction program. Exploiting variation across birth cohorts and districts in the number of schools built suggests that 43 years later men are more likely to work formally, outside agriculture, and migrate, and that men and women have better marriage market outcomes. Households with exposed women have higher living standards and pay more taxes. The mother's program exposure leads to increased schooling for her children, with larger effects in secondary and tertiary education. Cost-benefit analyses indicate that school construction leads to higher tax revenues and improved living standards, offsetting construction costs within 1854 years.

转自:“香樟经济学术圈”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