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学界研圈

71043条记录

  • 33913.中国式现代化的唯物史观内涵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本质及其重大意义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阐述,从根本上“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现代化理论的格局与走向,而且再一次雄辩地证明了唯物史观的科学性。研究阐释宣传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准确把握、讲深讲透其中的深刻唯物史观内涵。现代化是客观的普遍的社会发展过程以... [发表时间:2023/4/23 14:22:04]

  • 33917.多中心工作与过程管理:县域治理结构变革的内在逻辑

    [摘要]:以下文章来源于政治学研究,作者杨华内容提要:调研发现,近年形式主义在基层的爆发与县域治理结构变化有关。在组织结构、权力结构等要素未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县域治理结构因为治理事务由单中心工作向多中心工作的转变、治理方式从结果管理向过程管理的转变,而发生了从分散治理结构向集中治理结构的深刻变革。在分散治理结构下,县级党委政府布置的中心工作少,对中心工作实行结果管理,从而给予了乡镇较大自主空间和自主权,乡镇... [发表时间:2023/4/23 14:10:10]

  • 33914.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的生成逻辑

    [摘要]: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追求的基本目标。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点放在实现共同富裕这个宏伟目标上之后,十九届六中全会进一步强调“促进共同富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系统回答了为何要实现共同富裕、实现什么样的共同富裕以及如何实现共同富... [发表时间:2023/4/23 14:18:39]

  • 33920.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在逻辑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其中,第二个结合的提法是首次出现。那么,为什么“第二个结合”作为主题被自觉地提出来呢?我认为,这可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和领会。致力于中华民族走向文化自信和伟大复兴从总体上说,创造性地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中华民族走向文化自信的体现... [发表时间:2023/4/23 14:05:50]

  • 33918.在实践中寻找“活”的经典——对话法国汉学家施舟人

    [摘要]:作者:孙妙凝,现为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明清文学、中国古代文化史,在《古典文学知识》《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发表多篇文章。Email:mnsun27@live.cn来源:《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22年第4期P160—P164责任编辑:舒建军  马毓鸿施舟人(KristoferSchipper,1934-2021),出生于瑞典,祖籍荷兰,中国道教正一派道士,先后获... [发表时间:2023/4/23 14:09:31]

  • 33916.智库赋能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摘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在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丰富“一国两制”实践、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应对全球变局挑战中具有重要意义。世界一流湾区建设离不开智库的智力支持,从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等地区的历史实践来看,智库深度参与了区域规划、发展战略的制定和调整,对当地的经济社会展开调查研究,提供经济增长和地区治理问题的解决方案。在世界经济格局深刻变化的背景下谋划推进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打造全球科技和产业创... [发表时间:2023/4/23 14:13:18]

  • 33919.坚持改革开放主旋律:近年来中国经济史研究的成就与展望

    [摘要]: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3年第3期P88—P89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摘自《中国经济史研究》2022年4期梁华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大解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真正得到了贯彻执行,无疑使中国经济史研究平稳步入黄金期,这也为近年来尤其“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史研究的进一步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史研究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令国内外学术界称誉的成绩。01大量... [发表时间:2023/4/23 14:06:21]

  • 33912.中国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研究的政党视角

    [摘要]: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3年第3期P94—P95作者单位: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自《现代哲学》2022年5期,罗浩摘中国共产党在整个国家治理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领导核心地位。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以观照中国现实,主张将“政党”带进国家与社会关系范畴,并突出“政党”的核心位置,以政党为视角的国家理论研究逐渐兴起。“国家—社会”中心研究视角的认识论基础及其局限性首先,“国家—社会”中... [发表时间:2023/4/23 14:23:16]

  • 33911.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摘要]:摘要:“文明”是标志人类进步状态的概念,是对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积极成果的整体性概括和正面性评价。“文明形态”既可以在时间向度上指称人类历史发展不同阶段的文明样态,也可以在空间向度上指称人类不同地域呈现的文明样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成为一种文明形态,因为它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文明型国家进行的文明创造,传承了中华文明基因并吸纳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成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统... [发表时间:2023/4/23 14:24:09]

  • 33915.立足中国历史演进特点 构建中国特色国家形成标志

    [摘要]:2022年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对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等,都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同时,他强调,工程取得的成果还是初步的和阶段性的,还有许多历史之谜等待破解,还有许多重大问题需要通过实证和研究达成共识。有鉴于此,学界进一步深入研究了文明探源的诸多问... [发表时间:2023/4/23 14:15:58]

首页<<3389339033913392339333943395>>尾页共7105页 跳页共71043条记录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