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1043条记录
[摘要]:理论之前是“理论化”,或,如何让社会科学更有意思摘要:本文的基本观点是,由于缺乏对理论的关注,社会学、甚至更广义的社会科学如今严重受阻。研究方法已被证明在做研究时非常有用(这恰与理论相反),结果,它们主宰了现代社会科学。然而,关于理论的工作很少。有人建议,纠正当前方法与理论之间不平衡的一种方法是更多地关注“理论化”,即关注理论最终形成之前的实际过程,并以这种方式改进理论。今天,社会科学专业的学生主... [发表时间:2023/6/21 17:30:01]
[摘要]:最近,历史学家王笛很“忙”,接受访谈,参加直播、节目录制,在阅读圈内频繁露脸。他也没想到,自己以四十年读史观察与阅读经验集结而成的“书”之书——《历史的微声》,竟然“歪打正着”成为了畅销书,约访谈接踵而来。在书中,王笛对于阅读和写作的经验,对微观史研究及非虚构写作的梳理,对历史和现实社会的思考等,在读者圈掀起了小小巨浪。最近,王笛的新作《中国记事,1912—1919》正在筹备出版中(人民文学出版社... [发表时间:2023/6/21 17:28:08]
[摘要]:作者:转自:经济观察报书评(ID:eeobook)来源:《战略与管理》人类合作的扩展秩序"扩展秩序"是哈耶克社会理论的核心概念。哈氏在其生前最后出版的一部带有总结性的著作《致命的自负》中,于阐述其社会进化理论时,提出了"人类合作的扩展秩序"(theextendedorderofhumancooperation)的概念,以此代替他此前曾长期使用的"自发秩序"(spontaneousorder)概念。... [发表时间:2023/6/21 17:27:30]
[摘要]:集体记忆命运共同体与个人叙事的社会建构讲演|周晓虹整理|马倩来源|魁阁学刊讲座开始,周晓虹教授援引英国的集体记忆专家汤普逊,认为通过口述史我们应该确信共同体能够而且应该撰写自己的历史,大家能知道不同的共同体有自己不同的社会记忆。在汤普逊那本被人誉为“标准读物和全世界口述史学家的旗帜”的《过去的声音——口述史》中,汤普森开篇就专辟了一章,谈到历史和共同体的关系问题,并且坚信凭借口述史,“职业历史学家... [发表时间:2023/6/21 17:26:20]
[摘要]:摘要 虚拟现实由于颠覆了传统新闻的用户认知体验而被称为“终极的媒介技术”,然而学界对用户的认知规律尚缺少系统的研究。本文以新近推出的两部虚拟现实新闻作品为分析对象,采用心理学控制实验和E-prime反应时测试的方法,探索用户的虚拟现实新闻体验和认知态度。研究发现,个体沉浸度显著影响了虚拟现实新闻作品的体验,而先前的设备使用经验和对新闻内容的熟悉程度并未显著影响观看新闻作品时的沉浸体验。通过营造沉... [发表时间:2023/6/21 17:25:41]
[摘要]:摘要国际知名社会学家、英国兰卡斯特大学约翰·厄里教授致力于流动性理论研究,力图超越交通研究与社会研究之间的二元对立,探讨流动产生的资源和信息再分配以及社会差异。这涉及流动与非流动的关系、虚实空间的接合、流动的物质性等议题,此外还发掘流动与地域、性别、阶级、种族等因素之间的关系。本文通过对约翰·厄里“新流动范式”的细读和阐释,以及对戴维·莫利教授的半结构访谈,试图在不同理论的交光互影中探查新流动范式... [发表时间:2023/6/21 17:20:46]
[摘要]:摘要20世纪90年代末期,人类传播形态逐步从国际传播转向全球传播。就传播目标而言,国际传播指向的是人群的差异或分化,而全球传播追求共同体的重建。遵循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考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传播路径,通过对十年来全球18个国家和地区主流媒体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传播状况的定量考察和话语分析,本文发现国际舆论对这一中国方案的呈现,既有漠视与误读,也有关注与肯定。未来中国在对外传播中应加强一国一... [发表时间:2023/6/21 17:20:08]
[摘要]:本文基于深度访谈和扎根理论,从文化和社会视角出发,探讨了新技术采纳的社会动因和文化动因。通过ChatGPT这一例子,揭示了新技术采纳与电子革命的神话、知识阶层的身份认同以及遏制技术偏向的使命等多方面的密切关联。因此,如果您希望了解新技术采纳的深层次机制和原理,以及对人类社会的可能影响,那么本文绝对是您不可错过的精彩阅读。强月新胡青山 《新闻大学》2023年第4期原标题:电子革命神话与身份认同下的新... [发表时间:2023/6/21 17:18:20]
[摘要]:以下文章来源于传媒观察杂志,作者谢清果 许黄子仰人与草木媒介的关系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缩影,从古至今经历了敬畏与依赖、征服与控制、和谐与发展等阶段,二者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对立。如何理解人与草木之间的媒介关系?请看下文:作者:谢清果 许黄子仰《传媒观察》2023年第5期摘要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草木早已成为华夏社会意识形态的媒介,承载和传播着诸多观念。“天父地母”观念是一种以“间性”为基础来处理人与自然关系... [发表时间:2023/6/21 17:17:16]
[摘要]:以下文章来源于中国青年研究,作者王海峰在媒介化社会中,青年群体如何借助媒介呈现表达和转译其时间焦虑问题?这不仅是当下现实社会中重要的现象,也是理解当代社会及其未来趋势的重要途径。作者:王海峰来源《中国青年研究》2019年第3期摘要在当下的社会结构中,社会、青年自身以及媒体共同建构了对青年的角色期待。资本助推下的以“90后(80后)已经开始......”为格式化标题的文章泛滥,诱导且规训了其他角色期... [发表时间:2023/6/21 17:15:54]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 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