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书奇缘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东疏中学 孔令彬 邮编271401
E-mail:klbklh@163.com手机13792131710
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说:“书是纯洁、美好的特殊世界,生活在其中,其乐无穷”。这样看来能与书结缘,就算是一个人天大的造化。所幸,我就是这个有奇缘经历的人。
说到书,我觉得我的思绪要回到那美好的童年。除了那些在树下、河边,各种各样疯玩的游戏,我总是会想到那些花花绿绿的小儿书。那时,我们是称之为“画本”的。现在想来,一切还历历在目……
伴着炊烟袅袅,家长一长一短的、如美声那样高亢并且婉转悠长的呼唤响彻整个村庄时,我们这些“小野孩”们不得不脱离“大部队”像一个个小馋猫、小赖狗回到自己家整装休息,填饱运转了一天而空瘪的肚皮。饭后的家家户户便会打开庭院,村里为数不多的几台收音机里就会悠悠远远地传出评书、相声和各种文艺节目,给我们的精神生活带来些阳春白雪的奢侈享受,在那个物质生活贫乏的年代,这是很稀罕的。更多的是那些农村所特有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一副惬意舒适的景象,不分男女老幼,都坐在自家门口闲聊说话。忽明忽暗的烟袋锅子里闪烁着田家的希冀;长长的麻线里纳出了农院的喜怒哀乐。只有这时,疯了一天的我们,就会搬出自己的“藏书”,彼此交换,彼此比攀,看谁的多,看谁的新。
我还记得每次跟那时还在供销社上班的爸爸去玩时,总是跑到“画本”的柜台边,久久不愿离去,挑了这本还选那本,回得家来就和小伙伴们去炫耀,去显摆。儿时的记忆啊,现在想来都令我心醉。可是就是那些线条简单,粗描略勾的人物和文字却给了儿时的我太多的熏陶和影响。就是在那些小儿书里,岳飞的“精忠报国”让我感动;孙悟空的“神通广大”让我痴迷;铁道游击队的“飞檐走壁”让我陶醉,霍元甲陈真的“民族正义”让我震撼。现在想来,“画本”应该是我最初所接触到的比较正规的文学读物吧,虽是方寸大小,却是启迪了我的文学之梦。
上学之后的读书时光是杂乱无章,毫无头绪可言。特别是直到升高中之前,我的印象里就是在学习之余,不管是金庸还是琼瑶,不管是故事会,还是《知音》、《家庭幸福》……任它是生猛海鲜还是五谷杂粮,我是也不筛选,拿来就看。并且现在还记得,家里人都是叫我“书虫”“书呆子”,无论是自己家里,还是跟大人去走亲访友,我已不像小时那么贪玩好动了,加上自己好像是读书读出来的一种书卷气,和同龄的玩伴相比,总是显得很文静。虽是男孩,却显得少言寡语。总是抱着书看,看的忘了吃饭,忘了睡觉,用“废寝忘食”来形容,其实一点也不过分。连平时去厕所,也要拿着一本书,赖在厕所里不出来,也不知挨了大人多少训斥。并且还有一个习惯:就是无论什么书,不管有多厚,只要看开了头,一定要一口气读完。不然,那真是寝食难安,坐立不宁。看完之后,人物,情节,结构,还能给别人复述出来,如数家珍,毫不费力。其实,现在想想,也就是那时的“打游击”和“围剿扫荡”,让我具备了一定了的文学底蕴,以至于自己所写的作文总是被老师拿来当范文在课堂上诵读;就连自己的平时文质彬彬、谈吐文雅的“书生”形象也被师长邻人们所夸奖,成为了他们孩子的榜样,那时的自豪与惬意是溢于言表的。
记得是进入县重点高中后,当我捧着老师发给的借书证时,我心里的喜悦是无法形容的,我终于可以接触更多的书籍了。我现在还记得:是在一个下午,按照借书的程序,排完虽是不长但在我看来就像二万五千里长征一样的队伍后,我终于站到了借书的窗口。从老师手中接过我上高中之后借得第一本书——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后,我如获奇珍。余下的时间,我就像饥渴的远行者一头扎进了广袤的湖泊,纵情畅饮。很快,书中小主人公的经历,让我感慨、扼腕,同时,也为他的坚强不屈所折服。接着,我又借了第二本,第三本……古今中外的,大中小部头的,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在我的眼前复活;一段段曲折动人的情节让我喜怒相伴。我如同走进了文学的殿堂,驻足在缪斯的像前吟咏;又像是徜徉在文苑艺海,如痴如醉……这些书让我精神的家园芳草萋萋,绿树成荫。
还记得,那个晚自习,我看完了路遥的《人生》一篇后,主人公高家林的经历让我忍不住拿笔书写自己的感想,既有同情,也有惋惜。为他在那么个时代,那样一个家庭背景下的他积极上进,自强不息的努力所感动,也为他为了自己所谓的前途错过了巧珍这么一个好姑娘而伤感。而作者所营造的一个大时代背景下,个人的命运和时代社会机遇的碰撞和选择之间的矛盾也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对社会人生的认识也有了更深的认识。这个与司汤达的《红与黑》里面的主人公于连的遭遇也有相似之处。记得当时我没写完的情况下,放学了,我不得不回到了宿舍,就在同学们吵闹戏耍中我还是奋笔疾书,不幸的是很快到了熄灯时间,宿舍内一团漆黑。那时,文思泉涌,百感交集的我,怎么也按捺不住那种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感觉。如同神助般竟然就两眼一抹黑,凭着感觉,硬是写完了,才合本睡觉。第二天醒来,打开一看,还行,虽然字迹很潦草难看,倒没有写重乱行的字。因为这,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为自己的那股劲头所折服。
正如高尔基所说的: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我正是把书当成了我的导师和伴侣,让我在枯燥的学习生活中有了精神的愉悦和提升。罗曼•罗兰也说过这么一句话:从来没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只有在书中读自己,在书中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的确如此,在看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一书时,我对主人公孙少平有很强烈的一种认同感,总是觉得很熟悉,感到他身上有我的影子,或者说,自己就很想成为他那种有追求,有志向,从不向困难妥协低头的生活的强者。在读到他知道女友在洪水中丧生时的悲痛欲绝,以致小便失禁、失魂落魄时,我也有一种天坍地陷、不知所措的感觉。但是,当读到他疯狂地跑,跑到一个旷野,然后无力地瘫倒地上时,昏昏沉沉地睡去……我也泪流满面,为他而悲。当他不知何时醒来,睁眼却看到了满天的星斗时,突然,他有种大彻大悟的感觉,他感到了人的渺小,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人类根本算不上什么,所有的不幸在宇宙面前感觉都是那么不值一提。正是这里,让我们的主人公重新燃起了生活的信心,走出了低谷。重新以积极向上的姿态面对生活。其实,正是这个章节,也给我上了一节关键的人生观教育课,自那之后,无论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多少不幸和挫折,我都想到了孙少平眼中的浩瀚的宇宙星空,顿时,一切都烟消云散,释然了。
上大学后,我当然是读的中文系。图书馆更大了,看书的时间更多了,甚至还有老师开的书目还有课堂上的精彩点讲。更多的思考在笔端流露,更多的形象变的更立体了,轮廓更清晰了:鲁迅的冷峻犀利,郭沫若的雄奇豪放,郁达夫的袒露自怜,叶圣陶的平实沉静,许地山的隽永奇趣,冰心的明理晶莹,徐志摩的潇洒空灵,余秋雨的学识精美……还有西方作家们的折射思辨色彩的理性思考。赫兹利特说过:大师们的作品在我们心灵扎根,诗人们的佳句在我们血管中运行。我们年轻时读了书,年老了又把它们记起。
是啊,那么多的大家,那么多的思想,感觉离你很近,很近。他就在校园的古木郁葱中,他更在蜿蜒青青草坪中的鹅卵小道上……
后来,毕业了,工作教书了,在闲暇之余,更是手不释卷。每到外出学习或游玩,书市地摊都会看到我流连忘返的身影。那份彷徨,那种思虑,怎一个愁字了得,都是“书”惹的祸啊。下面是我去潍坊学习时的一段读书日记:“昨日借得一本莫言著《檀香刑》大派用场,终不再无聊。其书,与其代表作《红高粱》同出一脉,反抗外侮,振中华之英气,折射百姓之伟光。人物:孙媚娘,秀丽女子,屠夫之妻。泼辣粗野,敢爱敢恨。赵甲,京城名刽,以职业为荣,斩人无数,愚昧忠君,清廷之走狗。赵小甲,屠夫,一个吃喝玩乐,凶悍狠憨的市井下人。孙丙,“猫腔”传人,梨园名角。风流倜傥,颇有骨气,练神拳,与洋人为敌。县令,颇有抱负,颇明事理,最后反抗清廷,一个懦弱的好官。其余人等不再赘述。袁世凯,克洛德……小说读来,人物关系之复杂,场面勾画之开合,性格描写之细致,语言酣畅之流利,主旨鲜明之突出,均现于眼前,一日功夫,尽观矣。
心灵的一次重读历史,时光的一次梦回阑干。
读书,惟此,令我心静无外物之烦扰,寂然思接万里,收敛性情,无怨尘世。一切均可抛诸脑外,一切皆可不理不问,灵与肉的分离,物与我的消融离合。文学的魅力,我早已顿悟……然几日来,于无聊间重温金庸力作《天龙八部》及《射雕英雄传》。于文字间,再次领略了“金学”的内在魅力。尤其在后者中,黄蓉和郭靖之恋情,尤其令人动情可爱。其中,英武之气魄,丈夫之雄伟,更是令人扼腕。而前者中的乔峰,一人虽集悲剧于一身,但热血快意恩仇,一言九鼎,顶天立地,生死无惧的英雄豪迈之气,千古难觅另人,令我钦佩之至。”
看来,我此生是与书成了解不开的好好“冤家”了。读的书多了,写的东西也就多。几年来,就是积累的读书心得也有十多本了,更多时候,自己也写些东西,有的也见诸报刊,挣得些许的稿费,这还是次要的,看到邮寄来的样刊上自己的文字就如同看到了自己的孩子风光体面的出嫁一样,充满了激动和喜悦,当然也少不了与人庆贺。后来也建立了自己的博客,现在更好的是足不出户,在网络上就可以读到自己喜爱的东西。但是对于纸装书本,我还是情有独钟,特别是买到手后的那种久别重逢、似曾相识的感觉,那种打开书本,扑面而来的脉脉书香;手指轻抚的婆娑之音,更是其他替代品无法比拟的。令人把玩、欣赏,陶醉。更多时候,一人独处,室外有雨落檐,沏壶香茗,焚柱清香,沐手而览。俄国著名诗人普希金曾说过:书籍是我们的精神粮食。那种虔诚,那种执着,就是对生命思想的敬仰,更是对宇宙自然的崇拜。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印度的泰戈尔说过:要是童年的日子能重新回来,那我一定不再浪费光阴,我要把每分每秒都用来读书! 这句话我觉得现在看到也不晚。伯洛曾说过:爱好书籍的人,决不会缺乏真实的朋友、有益的顾问和愉快的伴侣。 我愿意终生做一个与书结缘,与书相伴,不离不弃的“书虫”。 我相信:这样的人生一定是充满神奇与精彩的;一定是充实愉悦而有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