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看了几场三至十五岁孩子参加的少京赛。
我不是戏迷,是戏剧外行。
外行看热闹,然而,也很有感触,很受教育。因为他们表演的那样精彩,没感触就成木头人了。
我最大的感触是正能量。京剧舞台,京剧品牌,这场赛事,就是一个凝聚了巨大正能量的能量场。在这个能量场里,孩子们学会了作戏,更学会了做人。
京剧是国剧。(外行当然也知道这个)国剧自有国剧的威仪,国剧的气魄。京剧给我的印象是,高雅,端庄,肃穆,正派。我觉得这也是做人的标准。参赛的孩子们就是在这个标准下,前进着,成长着。
不信吗?
情听听他们的唱腔,
看看他们的演技,
瞧瞧他们的台风,
见识见识他们的功夫。
闭上眼睛,不看屏幕,只听唱腔。我敢说,十有八九听不出是他们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在唱,(行家里手除外)因为他们唱的是那样字正腔圆,有板有眼,有声有调。老生,老旦,花脸,花旦,青衣,各类角色的声音,都唱得那样到位,恰到好处,真是太精彩了。好像这些声音根本就不可能从这些童嗓中发出似的。
睁开眼,看看屏幕,也许您会更加惊讶,那么小的孩子,竟能扮演出各个不同年龄段的生,旦,净,丑。而且按照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的四功五法扮演得精彩绝伦。举手投足,一颦一笑,一招一式,都特像那么回事,连《拾玉镯》,《铁弓缘》那样复杂的感情,诸多的动作,都能表演的唯妙唯俏。真是演谁像谁,绝了。杨子荣的豪气,包公的正气,扈三娘的杀气,穆桂英的霸气。。。。《扫松》不忘故交的友情,《斩子》的不徇私情。。。。。《钓金龟》提倡的孝心,《锁麟囊》体现的爱心。。。。无不表现得淋漓尽致。我想,他们正是从这些正面英雄形象里,从充满正能量的唱词中,饱吮着营养,成长着,前进着。在《李逵下山》中,通过一路欣赏美景;闻酒香思饮,想的心发痒;到最后想起大哥叮嘱而强忍酒瘾。。。。。把一个莽撞鲁直,坦率天真,粗中有细的李逵表演的活灵活现。更有那刚满四岁的李明佳泰,唱《甘露寺》唱得满堂喝彩。他们真了不起。
瞧瞧他们的台风,沉稳老练,严谨缜密,从容淡定。上台不惊不乱,稳扎稳打,唱词步伐,严谨缜密,一丝不苟。入选的不骄傲,百尺竿头再进步。未入选的不气馁,认失败为成功之母,急起直追,迎头追赶。小小年纪就有这样的做派,如此的气度,真是难得。要不是从他们的个头,他们的脸盘,他们的一双小手,我们还真难辨出他们竟是这样小的一群孩子。
再见识见识他们武行的功夫。京剧的武打是出名的,孩子们的功夫又怎样呢?不论武生,武旦,武丑,他们个个功夫了得。耍刀,枪,剑,戟,棍。手法是那样娴熟,耍得呼呼声响,如风似电,看得人眼花缭乱,台上台下不时掌声四起。踢腿,下腰,翻跟头,打旋子。。。。如行云流水,似波起浪涌,叫好声不绝。沉香,时迁,蔡庆,十一郎;小青,杨排风,扈三娘。。。。都是让人很难淡忘的。
他们的表演,直看得评委垂泪,家长啜泣,观众哽咽,就连电视机前的我,也止不住两眼汪汪。听主持人说,学武行的,不论春夏秋冬,一练起来,身上的衣服就没干过(全被汗水打湿)多苦呀,这样小的孩子,怎么能受的了这样的苦?要知道,他们多是独生子女,是捧在手里,含在口中的“宝贝”族耶。然而,当主持人问他们苦不苦时,他们都会毫不犹豫的回答说,“不苦”。他们以苦为乐,以苦为荣。
多可爱的孩子呀,多坚强的孩子呀,他们的表现,让人心疼,又让人庆幸。因为古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人生在世,需要吃苦精神,没有吃苦精神,是什么事都干不成的。现在多数孩子的生长环境是温室。温室里只能培养弱不禁风的花草,绝对长不出参天大树。他们最需要这种吃苦精神。而舞台上的这些孩子们,却正在京剧这片肥田沃土里,经历着风雨的洗礼,吮吸着强大的正能量,健康茁壮的成长着。
他们的表现令人震惊。试想,三五岁是什么概念?可以说多数这样的孩子,还是偎在妈妈怀里,奶声奶气,撒娇邀宠的幼童,有的甚至学话都还五音不全。而台上的这些选手们却已经在扮演着调兵遣将,驰骋疆场的统帅将领,扮演着保一方平安的封疆大吏。。。。。
七八岁又是什么概念?乡里有句话叫,七岁八岁半,鸡狗不待见。他们正是一群淘气撒泼,登高爬低,惹得人人嫌的调皮顽童,连小鸡小狗都不喜欢他们。而舞台上的选手们,却已在扮演着治理国家,造福人民能臣良相。扮演着管理社稷的一国之君。。。。。。
这是多大的差距啊,真有天壤之别。这差距是怎么出现的,就是有了少京赛这个舞台,有了京剧这片肥田沃土,这片巨大的正能量场,才使这些孩子健康茁壮的成长。无怪有网友把他誉为希望工程。
是的,她确是希望工程。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希望,下一代的希望。这里没有夸大其词,因为,国家希望,民族希望,都要寄托在下一代身上,没下一代的希望,就没有国家的希望,民族的希望。
希望能涌现更多像少京赛一样有巨大正能量的平台,场地,肥田沃土。
社会需要正能量,
国家需要正能量,
人人需要正能量
正在发育成长的青少年尤其需要正能量。